閱讀的假象——不思考的閱讀

閱讀和思考的區別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聖人口中的「學」,到底是什麼行為?

相比孔子的這句言論,我更喜歡叔本華的《思考比閱讀更重要》(註:國內譯文一般翻譯為《思考比讀書更重要》,筆者覺得用「閱讀」更好理解,因為「閱讀」更側重讀者自身的某一類行為,而「讀書」更側重一種相對具體的活動,重心應該是「思考」和「閱讀」的對比,而不是和「讀書」的對比,「書」在這個標題中對理解重心會有干擾)。大家閱讀叔本華的《思考比閱讀更重要》的之前,推薦我的草稿《「跳讀」= 有效的閱讀》,核心就是明白,思考的本質過程,發生在大腦內部,從信息A到信息B。

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學」這一行為,是不是包含了,聽、說、讀(看)、寫四種方式?

其實學習到了一定的年齡,學習行為的核心都變成了「讀」(看),其餘三種都是輔助(因為就學習而言,眼睛的工作效率明顯比其他三種方式高得多)。


注意力中的思考

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希望讀者看過我先前的一篇文章——《注意力感知模型》,這篇文章介紹了我們大腦的基本信息處理結構。這裡我再補充一些內容,我們通常的用於「意識到……」,均可以替換成「注意到……」,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兩個詞的使用習慣有一定的偏差,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動用的都是我們的「注意力」(筆者讀過一丁點心理學內容,但是從沒見過,心理學家闡述「注意力」和「意識」之間的關係,如果有懂的知友,還望科普一下,不勝感激)。

通過注意力感知模型,我們完全可以將我們感官動詞,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嘗到,都換成「注意到」或者「意識到」,這都沒毛病,或者說「你注意看……」,「你注意聽……」,「你注意聞……」,「你注意摸……」,「你注意嘗……」,又或者說,「你感受一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意覺)」。

注意力就像一個場所(或者說像電腦的CPU),這個場所里會發生許多種心理活動,包括基本的判斷、推理、對比、分析、綜合、想像等等。人的注意力在清醒的時候一定是處於開啟狀態的,做夢的時候注意力是關閉的。

思考行為,當然也包含在注意力活動當中。換句話說,注意力的存在,是思考行為發生的基礎。


假閱讀:文字識別——和思考無關

雖然人腦的工作原理是極其複雜的,但是有些最基本的東西我們還是可以理解的,而這些東西往往非常重要。

閱讀一本書,最起碼的條件是我們能夠識別書上的字。

文字識別的過程,就是從外部信息 A 到大腦內部信息 A 的過程,參見《「跳讀」= 有效的閱讀》。

識別的前提條件是,對於要識別的信息,我們的大腦對其的熟悉程度已經達到了下意識化(不需要過分的注意力)。對於下意識化的理解,大家可以翻看一下我的回答為什麼看書容易犯困。總而言之,信息識別,和走路、鍵盤碼字、騎自行車等等行為一樣,對於過來人的我們的大腦而言,都是不費什麼腦力的活動——大腦下達指令的過程完全程式化、固化。

很多人看書的時候犯困,就是這種情況:只存在信息識別的過程,不存在思考。只有書籍這一外部信息庫的信息A到大腦內部信息庫的信息 A (在大腦進行簡單的信息復現),不存在大腦內部信息 A 到大腦內部信息 B(創建新的連接,或者強化這種連接)。

想想你做填空題的情形:試卷上是殘缺的信息,要你補全,你回答的過程,就是從試卷這一信息源上的某一填空題——信息A,到你大腦內部的答案——信息B的過程,實際上中間還存在信息A到你大腦內部信息 A』的過程,然後再從信息 A』到信息B。信息量的關係,請參閱《「跳讀」= 有效的閱讀》提到的「信息沙漏模型」。

到了這一步,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至少存在兩種性質不同的大腦信息迴路,一種下意識化,一種非下意識化。

下回講述,《信息元素的重複再利用》、《信息的層次》


推薦閱讀:

《犯罪心理》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
和社會脫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什麼是和社會脫節?和社會脫節可怕嗎?是否需要防止?如何防止?
讓愛在愛中增殖(新書自序)
你憑什麼破壞遊戲規則|你對出軌者的原諒影響了別人的生活,你知道么
孩子,你要學會的是奔跑,而不是逃跑。

TAG:學習 | 思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