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關於輸入和輸出
關於輸入和輸出
目錄介紹
1.輸入和輸出概念來歷
2.通俗的案例
3.信息時代需要內化知識
4.關於其他
0.關於生活博客知識圖譜
關於生活博客,技術博客,喜馬拉雅,github開源項目大匯總,詳細了解可以查看這個鏈接地址:關於博客筆記大匯總,持續更新迭代
1.輸入和輸出概念來歷
關於這個概念,最初是看產品經理這本書獲取的。起初,我還不是很明白輸入和輸出的意思,但後來慢慢想,才有了轉折性的看法。
輸入是指,平時看過什麼書,逛什麼論壇,學習過什麼網站教程,聽過講座,聽語音擴大知識面等等;
輸出是指,看書後獲取什麼感受,學到什麼,轉化成內需。看網站教程,實踐有什麼收穫。哪怕平時做過一些小Demo,都算輸出。
2.通俗的案例
這樣解釋可能有點寬泛,我們就來舉一些通俗的案例。
我是程序員,那麼就先舉個程序員的例子。某人,自學某Python編程,網上買了教程,書籍也買了幾本,還去github上下載了部分優秀代碼案例。平時也是十分好學,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如果說起編程中的某個知識點,哪哪兒都清楚,但是一寫程序,就是一團亂麻,想不起用什麼。那麼所有的看教程,看書,看代碼都是一種輸入。但是輸出實在太少啊,我問他,你寫了多少代碼,多少個小Demo,實在太少,對於這種實踐性的學習目標,如果不多練習,那麼入門初期看再多視頻也難有變化。
再來舉個例子,某人,我暫且把他稱為A朋友,A朋友是個十分渴望知識的人,從網上下載頗受好評的演講,從喜馬拉雅上關注人氣度高的某某,聽歷史人文,聽讀書等等,平時等車坐地鐵吃飯時間愛好刷新聞,接觸下來感覺他知道許多。但是一旦深入聊天,他很難形成自己的見解。一年過去了,用他的話來說,沒有什麼變化,其實,想想看,他說的這些大都是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看演講,那麼看完後總結了嗎,有什麼感受,學到了什麼,如果只是看看,那真的是很難有變化。比如說聽喜馬拉雅,不錯,很多的節目我認為挺好,但是在歷史文化,讀書這塊,由於讀的不是原著,所以你聽到的大都是被提煉的各種片段的集合,你聽完了認同,但依然不是你的感受。當然有些能夠開拓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認知,但是這個東西需要不斷在工作生活中演練才會有效果。
上面兩個案例都是真實的,要想讓自己發生變化,我個人覺得,有效增大自己的輸入,同時也不能較少自己的輸出。
那麼具體的輸出有哪些呢?
比如,看專業性的書籍,看的時候記錄筆記,然後實踐,遇到問題,就去查詢,最後看完書,也能夠內化一部分書上的知識。
看到好的演講,看完後寫寫自己的感受,或者有的時候不想寫,也可以思考一下,質疑一下,分析一下,這也是輸出。
聽到好的音頻,那麼也可以記錄一些啟發自己思維的語句,或者自己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也也是輸出。
如果說看書,看視頻,聽音頻,根本不琢磨,只是被動的接收,只是瀏覽到這個東西,然後過去了,那麼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收穫。
當然,有時候休閑一下,也是不用講輸入和輸出的。
3.信息時代需要內化知識
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獲取已經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呢?比如,我想學習Python編程,那麼就可以選擇CSDN,51CTO,或者一些機構的教程視頻。網上的信息鋪天蓋地,我們更需要做的還是有效的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至於什麼是有價值的,那得問自己這個問題。
把獲取到的知識,經過自己的選擇和應用,內化成自己的經驗或者技巧或者見識中,才能真正地為自己創造價值。當然你如果問我能夠創造什麼價值,我也回答不了,因為我也在這條路上行走著。
獲取信息,不管是什麼途徑,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輸入」,如今我們輸入的信息也是越來越多呢!
內化經驗,技巧,或者見識,最終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幫助你解決問題,或者提高你的視野,見識,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輸出」。
推薦閱讀:
※有時候想想,真是不可思議,貧窮限制了我的執行力
※訂閱哪種知識付費產品?
※喜歡新世相喜歡咪蒙,這又有什麼錯?
※高曉松音頻直播首秀:知識付費的紅海里,矮大緊為何能脫穎而出?
※知付費變現工具有哪些?
TAG:知識付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