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威廉·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你有沒有仔細看過他的畫?有沒有看到他畫中灰色的絢爛?有沒有看到他熱烈的渴望?他的歡樂、他的痛苦、他的絕望…都那麼強烈。強烈到一百年後依然有人為這樣的強烈而潸然淚下,唏噓不已。在遙遠且模糊的記憶里,一切燦爛的日子都化成筆下的色彩,絢爛了的回憶,悲傷了未來。
梵高,中文又稱」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擾,曾割掉左耳,後在法國瓦茲河開槍自殺,時年37歲。
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梵高排名第十。
他的軼事
1. 梵高作為世界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在他的有生之年卻只賣出去過一幅畫。這幅畫叫:
《紅色的葡萄園》
《紅色的葡萄園》:布面油畫,75 X 93cm,藏於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在梵高眾多的作品中,這幅畫不是最出眾的一件,但卻是梵高生前唯一賣出的一件。1890年,比利時畫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價格買下了這幅畫,現在存於莫斯科。讓人唏噓的是在《紅色的葡萄園》賣出幾個月後,梵高就自殺了。
2. 梵高被大家最廣為知曉的作品之一《星夜》,有種普遍的說法,由於這是梵高在精神病時期所作,所以世人普遍認為這是梵高想像出來的美妙情景。
《星夜》又名《星月夜》
作品評價:一個個呈旋渦流動的星辰,敏感而不穩定。幾近騷動的線條,刺目的換色或耀眼的紅色在激情的指揮下恣意舞動,就連生長於大地的扁柏也在儘力掙脫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動的藍天,這簡直是一篇激情的汪洋。梵高的激情遠比高更來地激烈與外向,在梵高的繪畫中,所有的色彩與形象都必須服從他不羈的激情表達。——房龍《西方美術簡史》
這幅油畫是他所畫的為數不多的,不靠直接觀察對象,而用虛構的形與色,憑想像創造某種氣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這幅畫,畫著一些入睡的小屋,絲柏從下面伸向深藍色的天空;一些黃色的星與閃光的橘黃色的月亮形成旋渦,天空變得活躍起來。這是體現內心的、最緊張的幻想,是發泄無法抑制的強烈感情的創造性嘗試,而不是對周圍大自然平心靜氣研究的結果。(《後印象派繪畫史》美,約翰·雷華德 著)
ste…觀後感:在沒有出現這幅畫作之前,天空在畫布上應該怎樣表達?自然應該怎樣表達?這幅畫是美麗的,因為它絢爛、因為它夢幻、因為它充滿了對自然世界無限的純真愛戀。
3. 死前最後一副畫作。
《烏鴉群飛的麥田》
在這幅畫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鬱感,烏雲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開了一槍。
ste…觀後感:當我仔細看這幅畫的時候,莫名的感受到了悲傷,以及強烈的絕望。陰暗與美好,魔鬼與天堂…無法再承受的痛苦。或許他想:只有選擇離開才能永遠的結束黑暗,走進光明。然而在內心沒有獲得拯救的情況下,死亡不過是生命體的終結,他沒有獲得靈魂上一絲的安寧。
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喜愛他的作品,或許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切實的表達了他的內心情緒。悲傷的、喜悅的、無力的、抗爭的……
來看看那些極美的,卻又不常見的梵高畫吧!
一些花
常見代表作:
《桃樹花開》
此畫又名《盛開的桃花》。是1888年梵高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而畫的作品。在給提奧的信中,梵高寫道:"我把畫架擺在果樹園裡,在室外光下畫了一幅油畫——淡紫色的耕地,一道蘆葦籬笆,兩株玫瑰紅色的桃樹,襯著一片明快的藍色與白色的天空。這大概是我所畫的最好的一幅風景畫。我剛把畫帶回來,就接到姐姐寄來的追悼安東·毛威的通知。一種什麼東西(我不知道是什麼)把我抓住了,堵住了我的喉嚨,我在我畫上寫上:紀念毛威,文森特與提奧。如果你同意,我們就以這個名義把它贈給毛威夫······
《羅納河上的星夜》
又名(星空) 存於奧塞美術館 創作於1888.
"當我望著天上的星星時,常常產生好像地圖上代表城鎮的黑點的幻覺。我問自己,為什麼天空中閃亮的點,不像法國地圖上的黑點那樣容易接近呢?我們可以搭火車到塔拉斯康或者盧昂,我們卻不能到星星上去。……所以我想,霍亂、腎結石、肺結核、癌症可能是去天國的旅行工具,一如船、汽車和火車是地上的旅行工具一樣。壽終正寢者,就是慢慢步行到天國去的。"梵高再度嘗試夜景之作。天空的星光與岸邊燈光的倒影,互相響應。
《塞林萊斯大道》
塞林萊斯大道,1890年6月 梵高自創的短碎筆法在這幅畫中展露無遺。梵高在阿爾時期的色塊運用,在此全轉成了線條。中置的柏樹主控整個畫面,道路,稻田,野草相互輝映。馬車和人物的位置則有平衡畫面的效果。
《聖雷米》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願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在聖-保羅精神病院治療。這時的梵高已陷入對 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幾個月發一次病,但事後卻非常清醒,並且經常到戶外作畫。令人驚嘆的是,梵高在這樣的情形下並沒有頹廢,而是畫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膽,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
以下是現代藝術家對梵高的畫做的移軸處理,使梵高的畫更為有趣。
編輯:ste…
推薦閱讀:
※《博物志》會員通訊試讀之五:我從不設想你是不幸的
※梵高與高更:誰不是一邊愛一邊受傷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真的是梵高寫的嗎 原版是啥?
※畢志飛是否會是像梵高一樣的天才不被現代所理解?
※對《Vincent》這首歌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