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世中《松風圖》的意境之美

那天去陳世中的畫室吃茶,見牆上那幅掛了多年的《蓮塘清趣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盤根錯節的《松風圖》,褐色的調子彰顯沉穩厚重,金黃色的松針蓬鬆而又柔軟地鋪滿一地,深秋的圖景與當前的節氣十分吻合。

松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種歷史,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松樹具有聳峭之氣和凜凜難犯的文人氣節;《論語?子罕》中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之贊。魏晉劉楨更留下了「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詩句。縱觀宋元山水畫,松樹隨處可見:從郭熙的《雙松圖》到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從趙孟頫的《松蔭會琴圖》到吳鎮的《雙松圖》;從朱德潤的《樹下鳴琴圖》到倪瓚的《幽澗寒松圖》。假如把歷史往前推到唐代,張璪、畢宏、韋偃等都是以畫松著稱而流傳至今的……

松樹受歷朝歷代的文人垂青並非偶然,中國畫的獨立與文人對自然情景的欣賞有著直接關聯。人們欣賞山水是因為山水滿足了某種精神訴求,而松樹則契合了文人內心的寄託。它所具有的堅韌不拔、孤傲不屈和凌風之志的自然屬性從此有了人格化的含義。於是,畫松也成為畫文人之心、畫君子之道、畫節操品性、畫人格魅力的載體。

陳世中的《松風圖》並沒有沿襲中國畫一貫的全景構圖技法,他不需要用「浩然呼西風,夜深鳴蕭瑟」的傳統語境來詮釋松樹蒼勁挺拔、狂放不羈的性格,而是通過一段盤根錯節的橫截面來表現「枝柯偃後龍蛇老,根腳盤來爪距粗」的美學意境。

《松風圖》描摹的是盤曲虯勁的古松根系,周圍是灑落一地的松針,一羽小鳥站立在龍鱗與新芽之間,寓意生命的周而復始、生生不息;背景是若隱若現的飛瀑和瀰漫在崖壑之間的氤氳之氣,作者試圖通過生命之源來強調時間、空間和宇宙萬物和諧共存的關係。應該說《松風圖》在構思上是巧妙的,在思想性方面是饒有哲學趣味的,在意境的運用上是意味深長的。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理論體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範疇,也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元素,是畫家選取客觀事物並融入自己的審美情趣,採用藝術的修辭手法營造出來的一種境界,是形神虛實、動靜有無的和諧統一,也是理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

陳世中自幼師從海上著名畫家江寒汀習畫,研於宋元等諸大家,融匯貫通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從藝60多年,不但繪事精進,而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的名川大山。豐富的學養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素材和情景交融的美學根基。他的作品或雄渾壯麗、蒼茫壯闊;或清新明麗、淡雅幽遠,或閑適恬淡 靜謐美好,總能給讀者留下無限廣闊的奇思妙想。

陳世中的《蓮塘清趣圖》也充滿了深邃幽遠的審美趣味:一簇茂盛且蓬勃向上的芙蓉花下,三隻神態各異的白鵝靜卧其上,顯得悠閑而自在。坊間,鵝與我諧音,畫家通過借代和擬人的手法,將生命現象刻畫得溫馨浪漫而又情意綿綿。背景用篙草作虛化處理。整幅作品採用綠色基調、分為近景中景和遠景三個層次,近景和中景是寫實的,遠景則是虛幻的。畫家通過留白來延伸作品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又通過點題來傳遞寂靜、空靈和飄渺的意境。

《蓮塘清趣圖》的意境之美還在於他是重疊的和多元的,芙蓉花期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而荷花的花期則在每年的6至9月份。當芙蓉花盛開的季節,那篙草後面呈現的一定是「殘荷雨聲」的意境,充分體現了畫家「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的美學境界。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體現中國畫意境的精髓,而意境的有無又是衡量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讀陳世中的作品,其意境往往體現在作品的形神、動靜和虛實的和諧統一之中。在他的作品裡,我們不難看出猶如涓涓細流般的文化傳承和剛柔並舉的時代特徵。陳世中說:「他的作品追求的不僅限於作品的內容,而在於溢出畫外的詩情畫意和豐富聯想。」


推薦閱讀:

傷心的時候,只有它能讓我平靜
後頭靜,門前空
碎碎念·我理想的房子
此生相惜,來世相遇

TAG: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