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吃的是牛肉與雞塊,實際上大多數都是玉米——《雜食者的兩難》(2)
實驗室計算出我們餐點中(作者全家在麥當勞吃了一頓)的玉米含量,由高倒低依次是: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生菜沙拉醬(65%)、乳酪漢堡(52%)、薯條(23%)。
——《雜食者的兩難》產業化的玉米 邁克爾·波倫
最近看這章看的有些許艱難,當然根本原因是生活本身的艱難,但每每在三餐將食物送入口中,還是覺得有一種有種的充實和滿足。原本每每認真的體驗食物還有種淡淡的幸福感,但是當看了這篇關於玉米與人類現代食品的工業化之間的關係之後,我才明白作者書中所說的「慰藉食物的符號」——看似我們人類這些雜食者每天都有著大量不同的選擇,實際上只是食品用工業化的方式不惜成本追求高效最後又掩蓋了生產過程的多樣化。玉米也被這個食品工業化的工程所利用,從一種單純的植物與食品,變成了支持食品工業的基礎原料。
說實話我看到作者文中提到的含有玉米的比例我是不信的,哪怕我完完整整的讀完了這一部分,我也沒辦法從我的去吃快餐、吃各種美味的肉類中得到一點「玉米味」的證據。這也是我意識到可怕的地方,哪怕我們理性的從作者的視角了解了玉米一步一步成為食品工業的原料,但因為這個工業的過程很好的把玉米掩蓋了起來,所以讓我無法從感性上認同這個過程。但無論如何在我讀完之後,我都想把這個理性理解的過程給大家展現出來,至於對你有多少影響,自己考慮。
為什麼稱之為基於玉米的食品工業?
石油與煤>玉米>肉與各種添加劑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石油煤作為化肥的重要原料,大大增加了玉米的產量。因此玉米的價格低到可以考慮作為動物的飼料,同樣大大降低牛肉、雞肉的價格。另外因為低價的玉米可以作為製作食品添加劑以及其他工業品的原料,從而消耗大量的玉米。
知道了這樣一個基於玉米的食品工業的體系,接下來想了解到底現在這個體系給予了人類社會多麼大的改變,而這個體系對自然界尤其是玉米這一植物造成了多麼大的改變,那我想下文中能給你一個很直觀的了解。
人類與玉米的互相馴化到了怎樣的深度?
玉米的生物學特徵已經代表著如果不由人類耕種其將很快滅絕。
玉米又同時具有食品(產量、易保存等)與商品(無法連續種植、其他生產的飼料等)的屬性在人類社會中流通,各地政府也常常以玉米產量來計算補助金額;
我們生活中已經遍布了玉米,包括吃玉米長大的雞、牛、豬,勾芡用的玉米澱粉,炸雞用的玉米油,碳酸飲料中的玉米糖漿,啤酒中參雜的用玉米精製成的葡萄糖,還有大量的像是非食物的牙膏、化妝品、紙尿布、垃圾袋、清潔劑、煤塊、火柴、電池等等都含有玉米;
書中提到無論是美國人還是墨西哥人(作者是美國人而玉米原產於墨西哥),都能證明其身體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玉米,而且從數值來看美國人體內的「玉米含量」比墨西哥人還要高。
所以其實從殖民者進入美洲接觸到玉蜀黍(玉米的前身)到今天,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相對短的一段時間裡,人類與玉米進行了深入的相互的馴化。玉米更加依賴於人類的繁殖、生存,而人類更是不斷的改良玉米的品種、發明使用化肥來增加玉米的產量以應用到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這樣的工業化的背後隱含著什麼樣的問題?
1、艾奧瓦州農民種出玉米的成本是10美分,而穀倉的收購價是5.8美分。所以為了維持以前的生活狀態,農民就不得不增加產量,這個過程大量增產導致了土地退化、新開發耕地、大量使用氮肥(原料是石油和煤)。但這隻會導致產量過剩的惡性循環,玉米價格反而會進一步下降。
2、牛本身是不能吃玉米的,而為了讓牛吃玉米,要所以要增加也太維生素、合成雌激素以及抗生素,再混合上玉米充分碾壓成類似於薯片的狀態餵給牛類。這樣的食物為的是能讓牛肉從4~5歲才宰殺,減少到14~16個月,並從36KG長到500KG。而牛兒們更是從在草原的放養中,被關進了養牛場的牢籠,並且再也沒有機會去吃他們進化了幾千年而產生的共生關係的草。
3、實質上建立在石油與煤之上食品工業是建立在像是石油與煤這樣不可持續的資源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透支之上的,這樣的生產歸根結底是不可持續的。
現在我去市場買菜,或者從耕地邊走過,每次看到玉米都感覺不再是看著一種單純的食品,而是看到了一種從墨西哥原產的玉蜀黍到現代視頻工業產品概念的玉米,彷彿看到了擁擠的牛棚里踩著玉米味牛糞的母牛,彷彿看到了工廠里將玉米攪拌、研磨製成人類社會中涉及各個品類的產品,彷彿看到了人將這一切玉米的製成品吃進了嘴裡而變成了人類的血肉,然後不由得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直接吃玉米呢?
推薦閱讀: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傳習錄讀後感
※我升華了你,卻迷失了我自己!——東野圭吾《白夜行》
※《商道》—商路之道亦是人生之道
※有錢人,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