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緒論(二)——陶器的起源和它的演進(上篇)

(上篇:上古新石器時代至秦代。)

  我國文獻記載:

  「燧人氏範金和土為釜」,「伏羲作瓮」,「神農耕而作陶」(《太平御覽》引《周書》和《路史·後紀》)。

  「神農氏食谷,加米於燒石之上食之。黃帝時有釜甑」(《古史考》)。

  黃帝有管理陶業的官吏——陶正(見《呂氏春秋》)。寧封子曾任黃帝陶正(見《路史》,《列仙傳》,《太平御覽》卷八三三)。

  「有虞氏尚(重視的意思)陶」(《考工記》·《禮記·檀弓》),「舜陶於河濱,「又作什器於壽丘(《史記·五帝本記》)。

  「復後氏堲周」(見《檀弓》),鄭註:「火熟日堲,燒土冶,以周於棺」)。

  「昆吾作陶」(見《史記·龜策列傳·集解》)引《世本》,《呂氏春秋·君守篇》)。

  「夏世,昆吾氏作屋瓦」(《古史考》)。

  傳說中的神農以及夏代,相當公元前30世紀,有人說:細石器文化可能是神農黃帝時期的文化,彩陶文化是虞舜時期的文化,黑陶文化是夏代文化,這是合理的推想。

  《路史·後記》說:神農看到木刻的器物濕,金屬味惡;聖人的飲食都出於土,所以大量用土燒製為用具,延長了人的壽命①。

  《韓非子·五蠹篇》也追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況說:「……遠古的時代,人吃的瓜果、蚌類,有腥臭的味道,傷害了腸胃,人往往感染疾病②。

  自從發明了火,更用火以製造陶器,用陶器烹飪,並用它保存飲料和食物,人的患病率、死亡率大大地降低了,這是陶器對於人類的巨大貢獻。

  《古史考》說:神農氏食谷加米於燒石之上食之」。自從發明了陶器,才改變了這種方法,大大地方便於烹飪。人類原始社會從採集,漁獵過渡到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生活,各方面都有深刻的變化。陶器的發明,標誌著新石器時代或野蠻時代的開始。我國古代制陶工藝不僅有豐富的文獻足資征倍,也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思格斯說原始陶器的製作,「是由於粘土塗在編製或木製的容器上而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水: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用於這個目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他又說:「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是以陶器的應用開始的的」。

  我國陶器的發明和應用,也是始於原始社會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距今在八千年以上,在考古學的分期上,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

  我國新石器時代古文化的遺存,頗為豐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有打制的,有琢磨的,也有北方草原的細石器。

  細石器文化系統的石器用具,大部分是細小的石器,它分布在北方草原長城以北地區,起於東北,經內蒙古、寧夏,以達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那裡的居民經常遷徙,因此這種文化遺址中的文化堆積層是很薄的,陶器也很少。這類陶器的製法,多用分段疊築法,極簡單粗糙。龍江地區所發現的手制黑紅色粗陶器,表面有篦紋飾,是它的典型製品。

  細石器文化,年代較為古遠,包含原始社會的各階段,那時人們正在從漁獵生話向農獵生活發展。昂昂溪發現品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初期,林西的發現品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初期,赤峰的發現品則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末期,遼寧瀋陽北陵新樂遺址的遺存是較早的,據碳十四斷代為公元前4670~公元前4195年。

  我國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存,在黃河流域有河南新鄭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和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在陝西渭水流域老官台、甘肅秦安大地灣、山東滕縣北辛庄,也有發現。

  裴李崗文化主要的分布地區是河南潁水上游、伏牛山以北、熊耳山以東、開封西南、安陽以南。其年代據碳十四測定,最早者距今9300±1000年,最晚者距今6435±200年,較仲韶文化半坡早期還要早。當時以農業為主要食物來源,兼有家畜、漁獵和採集。陶器多三足缽,還有鼎、壺,罐、碗。紅陶居多,灰陶次之,而彩陶極少。其陶質很差,以手製成,燒成溫度約為800~900℃。花紋有刻紋、印紋,而繩紋獨多。

  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存,在長江流域有七千年前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和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仙人洞文化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特徵,有打制和磨製石器,與陶器並存。陶器是手制的,胎厚,羼和有粗砂粒和石英粒,多是粗繩紋。河姆渡文化.(遺址第四文化層是第一期)農業採用原始耕作,以水稻為主,兼有漁獵、家畜,年代去今6950年,1973年首次在浙江餘姚發現。其陶器多系泥條盤築法,少數系手捏而成。陶土帕中有大量碳晶粒,質粗糙,火候不高,硬度不大。品種有罐、盞、缽、盤、陶釜為數量最多,但無豆和鼎。有刻劃波紋、草術、魚鹿等形者,但彩陶極少。

  華南地區如廣東英德、廣西桂林、台灣等地,也曾發現早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中,在黃河流域以定居的農業為主。陶器的遺存分彩陶與黑陶二系。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仰韶彩陶1921年初次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因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陝西、河北南部和甘肅東部,年代大約是公元前4515至公元前2460年。以西安半坡(去今6065±100年至5585±105年)和陝縣廟底溝(去今5230±100年至4905±170年)者為最典型。甘肅仰韶文化的臨洮馬家窯文化(去今4525±l00至4450±90年)淵源於中原,分布於洮河、大夏河、湟水的中下游。甘寧青還有齊家坪文化(公元前1890至公元前1620年),中期是母系氏族社會,晚期漸漸轉向父系氏族公社制。

  大汶口文化遺存是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對面的寧陽堡頭村墓地首先發現的,因此定名為大汶日文化。它分布在山東中部、南部及相鄰的蘇北徐海地區(包括淮安青蓮崗),年代是去今5810±96年至5710±130年。陶器有紅、黑、白三種顏色,彩陶極少。初次發現的鏤空器,多圈足器,鼎、豆多樣,鬻多空足。有特有的背水壺,其高足杯與山東龍山文化的蛋殼陶相似.陶塑別具風格。這些陶器多繫纍泥盤築製成,晚期者在用慢輪修整的基礎上開始出現了輪制陶器。

  龍山文化首次在1928年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因而得名。它是繼承仰韶文化而起的,分布於山東、蘇北,遼東半島等地,年代是公元前2310至公元前1810年,這時社會已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我國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物,也很豐富。長江上游有川鄂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前者首次發現於四川巫山大溪鎮,它分布在三峽及鄂西地區,年代在公元前3825至公元前2405年。江漢地區者,年代在公元前2550至公元前2195年。其陶器以紅陶為主,間有彩陶和朱繪者,惟黑陶、灰陶較少。後者首次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初期多黑陶,晚期多灰陶。新石器時代晚期者尚有鄱陽湖區修水縣發者。

  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定居的農業為主,以秈粳兩種水稻為主要食物,一般分為寧皖、太湖、寧紹等三個地區。寧皖地區有南京陰陽營,昝廟和安微潛山薛家崗。太湖地區有嘉興的典型馬家浜文化,年代是公元前4955±155年至公元前3990士135年(包括吳縣草鞋山遺物,去今6450年,以夾砂紅陶為主,但無彩陶)。歷經上海青浦崧澤文化階段(去今6400至5300年)而至餘杭良渚文化(公元前3310±135年至公元前2250±145年)。寧紹地區有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以後,除夾炭黑陶之外,又有夾砂黑陶,有用慢輪修整而器形規整者。其後夾砂紅陶數量激增,似採用了輪製法。寧皖地區,太湖地區,寧紹地區等文化,其後發展而為以印紋硬陶為主的楚、吳、越等國的文化。印紋陶是我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陶器作灰色或棕色,上面多拍印著或劃刻著方格、弦、波、繩,席、菱形等紋飾。陶質中有時夾雜細微的砂礫。發現在浙南餘杭縣良渚、吳興錢漾山、福建福清、長樂、閩侯縣石山、台灣高雄、廣東曲江鯰魚轉、馬蹄坪,韶關走馬崗,以至於安徽-贛南清江(樟樹鎮)、營盤裡、吳城、湘南,湖北、黃脞商龍城,以及河南黃川雙柳樹、鄭州商城、安陽殷墟,候家莊、大司空村。西南(如雲南),都有分布。它的年代,或以為印紋軟陶上自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周。印紋硬陶上自商代下至魏晉。雲南者上限是去今4115±105年,下限晚至東漢。

  此外在江西清江,福建、台灣、兩廣,雲貴,西藏等遺物中有早到新石器時代中期者。

  由上可見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來源是多元的:分布地區是很廣闊的,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互有聯繫的。好象涓涓之水,匯為大河,長江,蔚為古代光輝燦爛的多民族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窯址,現已發現百餘座,多集中於北方氏族村落遺址中。由原始的橫穴窯演進而為豎穴窯。窯室改在火膛之上,增加了火道和火眼,提高了窯內的溫度。在黃河流域燒成溫度較高,一般為900~1050℃。長江中下游則為800~950℃。因此提高了陶成質量。一窯有一次燒出一、二十件者。

  上述考古資料,證明了遠在八千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發明了陶器。瑞典人安特生就仰韶彩陶妄謂我國文化來自中亞細亞,重彈法人拉共伯里愛「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③;蘇聯瓦西里耶夫也盲從、附會,企圖貶低我國悠久文化的光輝,這是無稽之談,也是徒勞的。

  我國疆域遼闊,社會發展頗不平衡,陶器製作也各有差異。但遠古陶器都是無釉的。正如《通雅》所說「宋人言河南土中有羽觴(飲酒器),無色澤(指釉彩)者,舜之陶。」但就形式而論,除紅陶、灰陶外,大體可分為彩陶、黑陶和印紋陶,今僅就彩陶和黑陶等典型出品略論如次。

  彩陶有很多的日用器,有做飯用的鼎,鬲,有盛物和煨火用的罐,有用於飲食的杯、碗、缽;有用於洗濯的盆,有用於汲水的尖底瓶。根據現在雲南西盟佧佤族和西雙版納傣族製作陶器的方法,可以推想我國新石器時代製造陶器的方法是大體相同的。彩陶大部分是手製品,小件系捏塑而成,大件則採用泥條築成法。泥條築成法是:先用調好的陶土捲成細條,圈疊成為陶坯,或盤成陶坯,然後賓士它的表面,並用慢陶輪修整陶坯器口。乘陶坯尚未十分乾燥的時候,安上耳、鼻、把柄等附飾零件。同時用陶拍列印上幾何的紋飾。再用術片或術棒、卵石,把陶器的表面和內部,打磨光潔,塗上彩飾。有時還在彩飾上塗上一層白色或淺紅色襯地,使得整個畫面更覺鮮艷奪目。最後再入窯燒造.有人曾就仰韶陶器加以分析,證明其中鎂質較純,幾乎不含有一般陶器常見的鈣和鉀等成分。而彩陶的原料是第四紀黃土質,陶土佔57%,細砂佔43%,還混合了一些蛇紋石粉末,用鼓風法,經過1000℃以上的高溫度造成。因為在陶坯還未全部乾燥的時候,就用紅色赭石或黑色錳化物繪上花紋。經過高溫之後,其中鐵質氧化,就呈現出紅褐色彩陶。三千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這種高度技術,奧地利化學家麥爾司伯(P.Mayersberg)說中國是世界陶器的母邦,是切合事實的。

  彩陶的圖樣,有圖案和圖畫兩種。圖案或仿自然現象,或仿編織用品,多半是幾何線條和植物花紋。有人字形、三角、方格、弦弧,波浪,圓圈、繩草、席網、鋸齒;也有枝葉、花瓣、顆粒等形狀。它們配合得均勻得體,組成了美觀的圖案。圖畫有魚,蛙、龜、虎、水禽,翔鳶、企鵝、奔鹿和人頭象,具有生趣。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平唇淺腹陶缽,內面繪有由龍鳳和魚娘(水蟲)組成的武士人面象。線條樸實、生動、明快。又有唇口內缽,外繪魚紋,又有以蜘姝、鷹頭等小件塑像作為裝飾附件的。北首嶺出土的一件陶器,繪有水禽銜魚圖,生動逼真,甚為可喜。從這裡可以看到遠古的繪畫技巧和造型美術的成就。在日用品炊器中,有長而中空三足的陶鬲,由於製作的巧妙;它能吸收更多的熱量,且傳熱迅速,食物易於煮熟。節省了燃料和時間,這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優良製作。

  在半坡村遺址,還發現尖底長瓶陶器,腹大而口小,腹部下側有兩個耳環。若用繩系環,把它懸起來,汲水的時候,初則瓶子傾斜,等到水將滿的時候,瓶子便平正直立。但當它全部充滿了水,瓶子便又傾斜了。它是古代汲水或貯水所用的陶器。用它繫繩向河溪池塘投水,最為巧便,入水後,不須人力,它便自動地傾斜,水能很快地灌進去,等到水將裝滿,它便直立,就可提水而去。人們把這種容量掛起來,隨用膻取。有人認為孔子和他兒子伯魚在魯桓公廟裡所看見的「敧」(qī器)的「宥坐」,便是這種東西,後世用以戒人驕傲自滿。還有用銅製造的,形式雖微有不同,但都是一類的用具。仰韶文化遺址中有陶灶,與釜合用。還有小兒葬具的瓮棺。更重要的是半坡出土的彩陶,口沿多簡單符號,不下五十種,似是原始文字。大渡口陶器符號,更形進步,莒縣陶尊,口沿刻劃尤為複雜,有近人考證為熱字者。

  製造彩陶,因為陶坯疏鬆,陰於或曬晾時,水分易於逸出,以致綻裂。又造陶多取粘土,製造時,粘土易於膠附手指,不易摶刻,所以製造時往往在坯土裡羼和砂粒、草屑、蚌末、滑石粉等物質,以防止這種缺點。造鼎、鬲等炊器為了增加它的煅度,有時也加入混合料。這是人們在勞動中,從多年生產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

  黑陶文化時陶器,造型精巧,就龍山出土品而論,多為鬲、鼎、甗、鬶等炊具,有方,有圓形,後者是輪制的。黑陶大部都有把手,其下部或三足,或平底、或圓足。圈底有鏤空者,鼎足有作鬼臉者,蓋部有作鷹嘴者。稜角修整、挺勁,非常規矩整齊。這種陶器土質異常細膩,淘練也租精細。燒成之後,其色黑、灰,紅、白不一.器胎極薄,普遍厚三厘米,最薄的不過一毫米,近乎卵膜。其表面的紋飾,或作方格,或作籃紋。由於在燒成晚期,封窯嚴密,用煙熏法進行滲碳的結果,所以燒出的陶器呈烏黑色。古人在快輪制坯過程中,還順手作出幾道凹凸的弦紋。有時把豆、杯的高圈足作成竹節形或在上面穿鏤孔眼,間或刻劃各式各樣纖細的紋飾,以增加美觀。表裡色黑,光澤如漆,好象黑色玻璃,又似烏金,又有打磨光滑的黑陶鼎。這也說明了當時陶窯已能充分掌握氧化作用和還原作用。這種制陶技術的高度成就是十分可貴的。龍山文化遺址還出土有用高嶺土質製成的精美白陶器,雕刻花紋精好,但未施釉。

  彩陶、黑陶兩種製作,是我國初有文字或有文字以前制陶工藝的兩大重要體系。河南龍山文化的繼續,創造了白陶。

  夏禹,把傳統的部落聯盟首領推選制,改為王位世襲制,原始社會瓦解了,我國社會形成了夏朝(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年)的奴隸制國家。這時窯業較之已往有所前進。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屬夏代早期,當時即有了燒造灰陶器的窯爐。二里頭、鞏縣稍柴村、登封玉村發現了鬶、斝、爵等白陶,都是河南龍山文化的繼承。這些白陶也是以坩子土(含硅鞋及鉛較多的高嶺土)為胎.但淘練很精,質細膩潔白,燒成溫度更有提高,形成胎骨輕堅,音響鏗鏘,有金石聲的產品。它為我國瓷器的發展由原始素燒瓷器過渡到原始青瓷器奠定了基礎,從而在商朝前期就能創製了器表施釉的原始青瓷器。

  陶器刻劃符號,以母系氏族社會的半坡出土者為最早,莒縣刻劃更近於原始文字。在明確有文字以後陶器的發現,以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28年)為最早。當時在手工業中出現了專一的作坊和明顯的分工,冶銅、制骨、燒陶都有了專門的作坊。奴隸被迫集中進行勞動,製造陶器也是如此。河南鄭州銘功路發現這時的窯場,面積達1300平方米以上,窯址有十四座之多。江西清江吳城商代窯址是饅頭窯或小圓窯,已有火口、窯膛、煙由等設置,造陶掌握了較高的燒結溫度。這時的陶器大量發現在鄭州,還發現在安陽,輝縣等地,它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商朝人民的作品。有生產工具(如所謂陶制的「將軍盔」以及研磨盆、打磨器的杵、印模抵手、彈丸、網墜、漁具和紡輪),有炊器,飯器、飲器(水、酒等容器)及禮樂器,如鬲(Li)、鼎、甑(xian)、簋(gui)、豆、尊、盆、罐等。還有商代早期的陶竇。除一般人所用的樸素的繩紋灰色陶器和輪制或模製的夾砂灰色陶器以外,也有白陶。其胎質堅密,非經過1000℃以上均勻的高溫度,絕不可能製造出這類成品。商朝後期二百七十餘年的殷都,安陽小屯和輝縣琉璃閣等地的出土品,其品種有豆、盤、.毀(gui)、罍、觶(zi),花紋有回紋、圓形渦紋和饕餮、蟬翼、虺(hui)紋。它的形態和圖案雖然類似當時的銅器,但卻有它獨特的風格,雕塑很規矩,且很準確。製造技術大有提高。這些精好製作雖然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但它卻被奴隸主所佔有,作為他們奢侈享受的日常用品和死後的隨葬品。

  商代灰陶和白陶之外,還有更重要的發現,就是帶釉灰青瓷器豆、盉以及匜等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多發見於商和西周(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年)貴族墳墓里。屬於商朝前朝者有鄭州二里崗、洛達廟、黃陂盤龍城、清江吳城。後期者有藁城台西村、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濟南大辛庄、益都蘇埠屯、來安,肥西、清江吳城及廣東。其中以缽為多。它使用含鐵量更低.雜質更少的粘土(即瓷土)作原料,有器表施釉的新技術,胎質灰白而堅緻,釉色青綠或黃綠,外表飾以方格、弦紋或籃紋。商周間窯器的出土地還有南京西善橋和福清東張等處。

  商周一部分窯器胎骨中氧化鋁的含量逐漸增加,燒成溫度提高到了1200℃以上,一部分燒結,使陶坯生成較多的莫來石晶體,增加了窯器的強度,氧化鐵的含量從新石器時代6~9%降低到3%左右,提高了窯器的質量。表面塗有薄薄一層淺黃釉或青釉:胎骨堅緻,有機械強度,較之新石器時代窯器發生了質變,這是一次飛躍。但是由於原料純度不高,淘洗不很精工,燒成溫度還不夠高,所以胎骨白度不很好,也沒有透明性,同時還有一定的吸水性,和現代一般所謂瓷器有所不同。這種由陶器向初級瓷器過渡的窯器可以叫作原始瓷器,有人又稱為原始青瓷器。雖然如此,但原始青瓷為真瓷的發明樹立了基礎,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瓷器,為世界人類作出偉大貢獻,不能不歸功於它。

  到了西周,灰陶中還有板瓦、筒瓦、更多的是原始瓷,它的出土地區且極普遍。如丹徒大港煙燉山宜侯基(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時)、溧水烏山崗沿山、勾容浮山果園武進、四頂山,西安斗門鎮普渡寺(公元前10世紀周穆王時)、灃西張家坡、洛陽龎家溝、浚縣辛村、信陽新孫砦、潢川老李宿、屯溪、北京琉璃河、甘肅。春秋或戰國者有洛陽、石家莊、長沙、閩清後門泰、光澤坪山、中帽山、油家壠、上海金山戚家墩,侯馬牛村、杭州、吳興錢山漾、浙江江山,值得特別提出的是1959年安徽屯溪縣兩座西周墓葬出土了71件原始青瓷。其薑黃釉施於胎骨內部和外部表面,極易剝落。但灰青釉則和器物的胎骨融為一體,頗為牢固。它的胎骨是經過精細淘洗加工的硅質鋯化台物,可能是祁門縣所產的瓷土。薑黃釉陶器施釉採用了刷釉法,灰青釉陶則採用了浸釉法。它堅緻耐用,燒結度高,便於洗滌,較之前代更為進步。不過當時還不知採用匣缽。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台灣等省出土同類的幾何紋帶釉硬陶器,也是差不多與此同時。河南固始侯古堆發現宋景雲之妹、吳王夫差之妻的大墓(葬於公元前504年),有印紋陶器,還有原始青瓷杯三件,胎薄,製作極精;東周魯國故城出土四件青黃釉罐其一肩部兩側獸首環式系紐,蓋圓鈕,製作工整,都很珍貴。

  根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當時製造陶器,有陶人和旊人的分工,前者製造炊飪用具,後者製造祭器和量器的「庾」。製造方法,或者用模子,或者用「鈞」(即輪盤、旋車)。「髻、墾、薜、暴,不入市」,可見損傷的、頓傷的、破裂的、僨起或不堅緻的,因為不合規格標準,都不得流通,這和後世「瓷器忌骨、忌蔑、忌茅,歸在腳貸之列」的處理方法是一樣的。

  傳說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越臣楚國人范蠡在宜興蠡野村制陶致富,世號「陶朱公」,但無根據。到了公元前3、4世紀的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和勞動力的增加,陶瓷生產力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孟子》說「萬室之國一人陶」,可見當時陶器手工業是相當發達的。不僅造陶區域擴大,器物更形精美,花樣圖案也更加複雜了。幾何式花紋之外,還雕刻山、雲、花、樹,鳥獸、魚蟲、漁獵等形象。輝縣和洛陽出土的陶器,還有塗著紅、黃、白等色粉狀物質的彩繪陶器。圖案粗獷奔放,和同時期漆器圖案的精工細緻大不相同,可能是由於使用它的人有平民和貴族之分,所以成品精粗也不一樣。長沙楚墓出土品有用薄銀箔包裹的豆、壺。洛陽,輝縣出土的陶器有黑亮而有磨製暗花的裝飾。楚、越有印有幾何圖案的硬陶。信陽長台有塗朱粉陶器。1976年江陵雨台山發掘楚墓五百五十餘座,出土有「鎮基獸」一百五十五件,「虎坐飛鳥」八件,「虎座鳥架鼓」十五件;都是「主招人魂」的神象。燕、齊、魯等國陶器在形式上、圖案上都有顯著的地方性。河北易縣燕下都和北京郊區都出土有刻著魚、龍等紋的壺、豆。周、燕、齊等國的瓦當,有雲山、饕餮、雙獸,山林等圖案,使人一望而可看到它們有突出的特點。燕下都發現一種欄杆磚式的瓦脊獸飾,兩面浮雕蹲獸,俯首翹尾,古樸而生動,這是以前少見的,自1931年以來東周遺迹經過多次試掘,特別是解放後,收穫更大。河南登封陶器有「陽城」、「廩」字印記。在其他地區,豆,鬲,壺大量出土,罍上往往刻有或印有年代、陶工、邑里。還發現了地下水道管的竇和井壁的甃。庄季裕《雞肋篇》說穎昌府出古井壁甃,就是這類東西。空心磚是戰國的創造,體大而輕,堅能負重,且能防潮和隔音,其上模印人物禽獸,美觀大方。瓦上也有刻陶工之名,如燕下都發現的左宮巨佳、站國陶瓦又有秦湯、恭等字及十五年守相、大攻陶尹韓國、庫工師趙方冶巡執劑等字。武安午汲城陶址印記綦昌、愛吉、文牛、匋、粟、疾已等字。臨淄的陶器有的印上「城囫蕈里潮豆」、「豆里」款識。在戰國陶器中,陶鬲雖多見於燕下都。但中原地區則多代之以鼎,關中地區則代之必釜。當時,戰國時期初進封建社會,鐵工具普遍使用,生產力進一步有了提高,造陶窯爐由直焰窯改進而為倒焰窯,窯床面積已擴大道4~10平方米,陶瓷生產率和質量都有所前進,圓窯窯爐結構有了改革,使制陶溫度有了增高,節約了燃料,也提高了技術。

  《研北雜誌》載元祐六年寶雞東門出土秦代羽陽千歲瓦,面徑四寸四分。近來鄒縣出土的秦瓦量,是陶制的量器,上面還用陶范印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全國度量衡的詔書全文,這是研究秦朝歷史有價值的材料。臨潼始皇發現雲紋對螭大圓瓦,直徑一尺。陵東又發現了雕塑精美的陶馬、陶俑數千件,高1.78到1.87米,與實物同。多以四馬為一組,又有被甲執兵的戰士。這些驃悍的戰馬,魁梧的戰士,當時燒造的技巧實在是驚人的。始皇陵附近發現灰陶扁平蓋,刻有「左」、「右」、「陰山飤官」等陰文小篆字。同時出土了幾件原始青瓷罐。秦代青瓷,還是少見的。

  ①原文:「炎帝神農氏識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而食於土,於是埏埴以為器而人壽。」

  ②原文:「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腸胃,民多疾病。」

  ③見T.deLaconperie: Western Origin of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微信公眾號:炎黃藏寶閣原創出品


推薦閱讀:

古玩鑒賞如何入門?如何成為一個古玩鑒賞行手?
如何辨認金絲楠木?如何辨別其真假?
知乎上有沒有對古瓷首飾店感興趣的投資人?
日本老農挖出一個帶封條的古董罈子,引得專家組團來研究!

TAG:瓷器 | 收藏 | 古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