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七年,數易其稿——史詩巨著《戰爭與和平》鮮為人知的創作歷程

在世界文學中,列夫·托爾斯泰一向被人稱為「巨人」,而他的巨著《戰爭與和平》則被高爾基譽為十九世紀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巨人寫巨著」而言,幾乎很少有哪一位作家及其作品可以與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相提並論。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這部小說涉及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如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歷史人物的作用問題、農民的問題、對上層貴族精神世界的剖析等,這些問題相互烘托,使小說出現了「百川匯流」式的豐富性。托爾斯泰將這部小說中虛構的諸多人物置於與160名真實歷史人物的互動之中,其中就包括了拿破崙。他對文獻和其它史料進行了艱苦的梳理和研究,同時將他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的個人經驗作為細節融入其中,使小說儘可能顯得逼真。小說半是歷史真實敘事,半是文學虛構,史詩般的語言中還蘊含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考,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內容都是托爾斯泰兼用法語和俄語寫成。

這部小說的創作歷經七個年頭,數易其稿,在難以辨認、修改得密密麻麻五千多頁的手稿中整理出來。今天,人文私享就跟您聊聊鮮為人知的《戰爭與和平》艱辛的創作歷程。

《戰爭與和平》的創作歷經七年,從保存下來的五千多頁的手稿中,我們不難想像托爾斯泰為此所付出的艱辛勞動。這部俄國伯爵創作的巨著也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部手稿集,但是,他那災難般的筆跡經常難以辨認,有些內容甚至連他自己也無法釋讀,世上唯有一人可以讀懂這些如亂麻一般的手稿——他的妻子索菲亞·托爾斯泰婭。

托爾斯泰妻子——索菲亞·托爾斯泰婭

在創作過程中托爾斯泰總是反覆修改稿件,而他的妻子則為他的作品前後抄寫了七遍之多,將一頁頁手稿盡數轉換為初稿。傳記作者亨利·特羅亞後來形容她做了「力拔千鈞的工作」,努力「破解這位巫師的魔法書,上面密布著一行行用力刮掉的文字。改寫的文字互相串列,天頭地腳滿是咒語般的字塊,麻煩的『增補』文字瀰漫於書頁之間。」

《戰爭與和平》的一頁手稿,托爾斯泰夫人歷經千辛萬苦,才將其整理完畢

因為有妻子的支持,所以大大加快了托爾斯泰的寫作進度,這成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托爾斯泰後來這樣說道:「像我這樣改來改去,絕不是隨隨便便做的,我不能不修改,而且我堅持這樣認為,這種塗來抹去的修改是有很大好處的。

托爾斯泰和妻子索菲亞·托爾斯泰婭

《戰爭與和平》內容龐雜,寫作歷程長,整個創作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十二月黨人催生創作念頭(1860年-1863年)

《戰爭與和平》的創作首先是與托爾斯泰那部沒有完成的名為《十二月黨人》的小說聯繫在一起的。1860年,托爾斯泰在國外旅行期間,他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遇見了一位遠親、從西伯利亞流放地被赦免回來的著名十二月黨人沃爾康斯基。同沃爾康斯基的長談使他產生了創作一本關於十二月黨人的小說的想法。

然而托爾斯泰很快就意識到單單寫十二月黨人流放歸來後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托爾斯泰覺得這樣寫作是無法顯現那個時代高漲的社會情緒,於是,他毅然放棄了已經寫好的部分內容,並將寫作的背景時間往前推向了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年代。

坐落於聖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十二月黨人廣場,紀念發生在俄歷1825年12月的流血政變——十二月黨人起義

矗立在十二月黨人廣場中央的彼得大帝騎馬銅像

然而,剛寫了一個開頭後托爾斯泰又擱筆了。因為,此時的托爾斯泰覺得他的主人公在1825年已經是有家室的成年人了,因此,為了更加全面地展現他筆下的主人公,托爾斯泰的寫作轉向了這些人物的青年時代,這個時代正是俄國歷史上的特殊年代——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大舉侵犯俄國的年代。

有意思的是,托爾斯泰在寫了一個開頭之後再一次停筆,他的思緒又往前推進到了1805年,那一年俄奧聯軍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第一次被拿破崙率領的法軍擊敗。托爾斯泰這樣做的原因是——「如果只寫我們同拿破崙及法國部隊兵戎相見的勝利,而不寫我們受到的挫敗和屈辱,我於心有愧。」況且在失利的情況下,俄羅斯人民性格的本質能夠表現得更加鮮明。

奧斯特里茨戰役前夕,法軍逼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奧皇派人與拿破崙和談,遭到拒絕

奧斯特里茨戰役,一位將軍正在給拿破崙展示俄軍戰俘

就這樣,《戰爭與和平》實際的開端是1805年,雖然這完全不同於《十二月黨人》的初始構想,但它無疑成了《戰爭與和平》創作的前奏。

設置巧妙的小說開端(1863年-1864年)

在正式創作《戰爭與和平》的第一年,托爾斯泰無數次地開始而又放棄已經構思好的小說開端,現今保存下來的開端草稿就有十五個。雖然現在我們還不能確定這些手稿的創作時間,但大體上可以確定小說的編年上限已經從1812年逐漸向前移到1805年。這些絕大多數被拋棄的小說開端都是以描寫1805年的戰爭作為小說的序曲,在這些序曲里,托爾斯泰和官方史學家展開了公開的爭論,作者的這些歷史哲學議論從最初的草稿起就在小說的手稿正文里佔據著顯著的位置,按托爾斯泰本人的說法——「倘若沒有這些議論,也許就不會有這次寫作。」可見,能夠暢快地一抒這些由來已久的思考對於托爾斯泰是如此之重要。

亞歷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1825年在位),在位期間打敗拿破崙一世,成為神聖同盟領袖

在這些議論里托爾斯泰主要陳述了自己對拿破崙等這些重要歷史人物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歷史作用問題,他明確提出了拿破崙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因此,他絕不會將他作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相反,托爾斯泰要將那些被善與惡、奴役與自由這樣一類問題激動著的貴族,那些感受到人類思想、感性與希望的俄羅斯貴族的代表人物作為小說的主人公。由此可見,托爾斯泰在構思小說開端的時候已經將揭示主人公複雜的內心生活與參與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了,他將這一點提到了小說的前景中來。

經過了多次的試驗,這些以歷史議論作為小說序曲的開端最終還是被拋棄了,托爾斯泰決定不再預先擬定好政治歷史評論,而是應該讓情節本身來逐漸揭示時代的特質。就這樣,情節取代了議論,在一次次的摸索中,托爾斯泰終於找到了他所需要的小說開端場面:宮廷女官的沙龍宴會

這種設置的巧妙在於:沙龍宴會猶如一個戲劇舞台,一下子召喚並聚集了大部分的小說人物;沙龍宴會又如同一盞明亮的探照燈,一下子照亮了這些人物的部分特質;此外,沙龍宴會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各種時代特質在這裡一下子就被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出入其間的人物必然要議論歐洲當下的形勢,因此,在這個場景中,政治溫度計的度數是如此明顯而準確地揭示出了宮廷裡面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情緒。

托爾斯泰最終以這樣一種場面和情節作為小說的開端,一方面能夠把讀者引進他所描寫的時代政治事件中去;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外貌特徵,更重要的是顯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所以,這個開端最終成為了《戰爭與和平》最理想的切入點

形成初稿(1864年-1866年)

小說第一部分的情節在1805年7月至9月的彼得堡、莫斯科和童山展開。讀者除了從中能了解到當時的政治事件和主要人物之外,這一部分還提供了一幅貴族社會的「風俗畫」,描繪19世紀初期俄羅斯社會的境況和上層階級社會的生活是這部分作品的主要任務。托爾斯泰將這一部分命名為《一八零五年》,發表在《俄國導報》1865年第1-2期上。

小說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俄奧聯軍的軍事行動。這部分所描寫的戰爭事件不僅僅是為了敘述主人公的生活和揭示他們的性格提供背景,而且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托爾斯泰是這樣解釋的——「除了構思這些主人公的性格和行動、構思性格的衝突之外,我還要構思歷史。

在這一創作時期,托爾斯泰為了盡量真實地再現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他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有關的書籍,這充分體現了托爾斯泰運用歷史材料的原則。這一部分發表在《俄國導報》1866年第2-4期上,托爾斯泰將這一部分的標題仍然定為《一八零五年》,只是多設了一個副標題——《戰爭》。

接下來,托爾斯泰按照擬定的寫作大綱一鼓作氣寫作剩下的部分,於1866年完成了作品第一個完整的稿樣。在這個草稿里很多情節的發展是用粗線條勾畫出來的,所以還需留待以後的反覆修改。即便是這樣,我們在草稿里已經能夠看到這部小說的核心不只是貴族的家庭生活,還有和在戰爭背景下的俄羅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交織在一起的個人命運和個人對生命以及歷史的思考。此外,托爾斯泰在小說的初稿里不僅提出了許多重要問題,而且在整個敘述過程中力求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元素成為奠定這部小說作為一部偉大作品的基礎。

油畫中的1812年俄法戰爭

油畫中的1812年俄法戰爭

修改、潤色和出版(1866年-1869年)

當時,托爾斯泰意識到整個寫作過程過於匆忙,所以覺得還沒有加工潤色到有勇氣拿出來出版的程度。因此,從1866年起托爾斯泰對《戰爭與和平》的初稿開始著手修改,他反覆精雕細琢小說的各個部分,並且還補充了許多新的章節,就這樣,托爾斯泰為此幾乎忙了三年。

1956年美國電影《戰爭與和平》,由金?維多執導,奧黛麗·赫本、梅爾·費勒、亨利·方達主演

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上,在原先的初稿中,托爾斯泰側重於表現軍事、歷史等方面的時候,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變化還不是特別突出。因此,通過反覆琢磨,他試圖增強人物的心理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以達到豐滿人物、凸顯人物性格的目的。用托爾斯泰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主要在於描寫人的內部的、心靈的運動,要加以表現的並不是運動的結果,而是實際的運動過程。

首先,托爾斯泰增強了人物的心理運動和變化過程,在整部小說中,這種心靈的變化最為突出的是安德烈和皮埃爾。托爾斯泰在描寫他們的精神事件時,展現了一幅幅內心活動的驚人畫卷,充溢著心靈深處自發的追求、疑慮、猶豫、得意、頹廢等情感與心態的細微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清晰的變化軌跡。安德烈從尋求戰爭的英雄功績到迷茫,「除了那個無限的天空外,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假的。除了那個外,一無所有,一無所有……」,而皮埃爾試圖從宗教中尋求解脫到再一次地陷入無意義中去。最終,他們都從迷茫和無意義中轉向了愛的歸宿。

1956年美國電影《戰爭與和平》劇照

其次,托爾斯泰表現了人物心理的複雜性。在整部小說中,除了一個主要人物卡拉塔耶夫是單層面的完美形象,其他人物都顯現出了多層面的性格特質。不斷追求理想的皮埃爾也會陷入縱酒作樂中;明理的尼古拉也會上賭桌,輸得讓家人蒙上債務;已經為人未婚妻的娜塔莎也會被他人虛假的愛情而沖昏了頭。

1956年美國電影《戰爭與和平》劇照

再次,托爾斯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在的特定環境、社會歷史聯繫了起來,環境變化對人的影響是托爾斯泰最為細緻觀察的現象之一。他喜歡把同一人物放置在不同的環境下——上流社會的沙龍里、軍隊生活中、戰場上或是鄉村間,來向讀者揭示這個人物在精神上發生的相應變化。小說中那棵著名的老橡樹和安德烈的內心變化相關,而明凈的天空是安德烈沉思的背景和對象。

這部以歷史為大背景的小說自然少不了人物和歷史的糾結,庫圖佐夫等人的心理描寫直接納入了重大歷史事件的敘述中。戰爭的進程影響了庫圖佐夫們的內心和情感,反過來,我們發現正是他們的性格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戰役的結果。在戰爭的嚴酷現實之下,每個人都在變化,因為戰爭,娜塔莎令人哀傷地成熟了,不再是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了,尼古拉最終將理想的生活寄予在了穩定的家庭生活中。

俄羅斯帝國元帥、軍事家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由於在戰鬥中瞎了一隻眼睛,故人稱「獨眼將軍」

此外,原先擬定的作品名稱《美妙的結局人人稱心如意》並沒有使托爾斯泰感到滿意。因此,這個書名被他拋棄了,隨後產生了一個新的、確定不疑的名字——《戰爭與和平》。

雖然,這是一個普通的書名,托爾斯泰也並沒有有意想藉助這個名稱來揭示小說的意義,但是,它卻比原來的名字更具涵蓋力。我們也更能在這個書名里感受到一種廣度和深度,一種力度和氣魄。

托爾斯泰也費了很大的精力來進一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歷史和哲學觀點,來闡明人類的運動是由無數人的任意行為而產生的。他從這個觀點出發,反對由少數的英雄人物來決定歷史進程的說法,從而確認了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廣大人民群眾。

值得一提的是,托爾斯泰為了弄清1812年戰爭的進程,他親自前往博羅季諾,仔細地查看了地形,並繪畫出了戰地的圖形,才讓小說中博羅季諾戰役的場景描寫得如此壯觀。

俄歷1812年9月7日,俄法兩軍在博羅季諾展開會戰

幾經加工潤色之後,1869年托爾斯泰終於完成了對這部小說的修改,並且,在這一年《戰爭與和平》的全部章節得以完整出版。這部浩瀚的史詩性長篇小說的問世在世界文壇上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雨果以及一些其他同時代的知名作家一致讚譽了它,將其稱為傑作。評論界好評如潮,將托爾斯泰稱之為「文學界真正的雄師」,無疑,《戰爭與和平》的寫作使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68年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由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執導,柳德米拉·薩維利耶娃、謝爾蓋·邦達爾丘克、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主演

托爾斯泰於1910年去世,留下了龐大數量的手稿集,包括165000頁手稿,以及10000封書信。他的作品《戰爭與和平》仍然是文學史上最宏偉的巨著之一,並多次被改編搬上舞台和熒幕。

歷史事件中的所謂大人物,其實只是給事件命名的標籤罷了。——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

人文私享(ID:Vaughn2017)

一場關於文學丨美術丨電影丨音樂丨歷史丨地理等文化的私享盛宴


推薦閱讀:

海的女兒(二)
在黃梅戲領域的的馬蘭成就不低於誰,為什麼會嫁給余秋雨呢?
如何評價《追風箏的人》一書?
【試譯】黑魔術手帖·序
風滾草。

TAG:文學 | 戰爭與和平書籍 | 列夫·托爾斯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