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做的還應該是轉變「思路」

之前寫了這篇文章,有幸被人民網發布。最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一些修改,發在知乎專欄,供大家討論。

隨著互聯網逐漸演變為現代社會的基因,人們已經無法分辨,是產業在主動擁抱互聯網,還是互聯網變革著產業。

12月5日深港通開通,標誌著,通過技術連接,境內資本市場實現了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我們今天所享受的服務,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來形容,最是貼切。我們享受的商業服務便利快捷,政務服務慢條斯理。

9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部署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利民。

厲以寧教授在2016年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說,改革,關鍵是思路,思路不改,失敗永遠是失敗。

楊青峰在《智變》一書中說,新工業首要問題不是機器換人,而是思維邏輯的重構。

選一位有魄力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領軍人物,可能是變革政務服務的首要工作。

魄力第一,無論如何,有目標使命感,任何困難都不會成為其前行的絆馬索。

能領悟上級、平級和下級,以及用戶的期盼和需求,不僅思考老百姓和企業的體驗,還能依託信息技術和制度創新,提高政府內部人員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廣州荔灣的劉允強、陝西咸陽的張鵬,都是目標至上,極懂策略的高手。

領導者懂得,變革政務服務不是大破大立,要掌握「破」與「不破」的藝術內涵。

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體制、不是機制,而是原有利益受益者的阻力。

不破體制、不破法規、不破利益。破窗口設置、破流程再造、破清單梳理。小步快跑,讓大家共享改革的紅利。

傳統思維認為,改革就是破局,破局就是要重塑利益格局。這種思維讓我們在變革時,困難重重,傷痕纍纍,無論是商鞅變法還是王安石變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今天的變革不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而應該是以皆大歡喜為目標,這樣,我們就沒有反對者,沒有對立面,為改革營造了最好的局面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羊群效應」讓智慧城市形成過「熱」,建設新型智慧城市,要考慮每個城市實際情況,思考真正惠民舉措,為經濟和產業發展助力。

信息惠民、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是建設高大上的雲計算中心,裝修精美的十萬平米的政務服務中心或者「市民之家」,就像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一樣。

痛則不痛,通則不痛,讓信息流動起來,沒有共享,沒有交換,就會形成斷頭路,就會亞健康。

信息共享是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的隘口。

多數人突破不了,要麼難以逾越,繞道走,要麼推給領導,這是一把手工程。

每個人都想拿來主義,把別人的數據拿過來,自己的數據不想共享出來。怎麼辦,換一種思路,「預先取之必先予之」,好的信息共享機制,是通過「舍」,獲得信任感,贏得信譽,然後才有可能做好交換。

工業4.0所帶來的人類—技術和人類—環境相互作用的全新轉變也將發揮重要作用,全新的協作工作方式使得工作可以脫離工廠,通過虛擬的、移動的工作方式開展。

馬化騰受邀到中央網信辦作關於「互聯網+」的專題報告時說,「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利用信息技術與各行業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

讓老百姓和企業逃離大廳,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終極目標,無論是自助終端服務、郵政的小蜜蜂箱、還是憨憨萌萌的機器人,亦或是未來更虛擬移動的辦事方式,技術已經將「去大廳化」逐步演變為現實。

習近平在10月9日主持第36次集體學習時說,「……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

1776年3月,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並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進國民財富的巨大作用。但是,極度社會化的分工給融合和協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用技術創新推動業務融合,既發揮了專業化分工的巨大作用,也避免了孤島和割裂,讓協同產生無限可能。

當車管所的數據共享給政府的呼叫中心後,一次簡單的共享,就誕生了政府12345呼叫熱線的挪車服務,這是在河南濟源市的一個小數據大應用的例子。

而張鵬在用一張網把陝西咸陽的四千多個大小醫院連在一起後,解決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病例處方共享的問題了,諸如抗生素濫用等頑疾的根治也找到了藥方。數據融合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改革的不斷深入,是產生紅利的源泉。

當下,「一號、一窗、一網」是互聯網+政務服務聚焦的中心,也是政務服務改革的戰略目標。

一號解決老百姓身份識別的老大難問題,在身份認證和窗口設置上做減法,在服務模式上做加法,加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和呼叫中心。讓數據像自來水一樣在各層級、各地域、各部門、各業務間流淌,讓政務服務也能像商業服務一樣高效。


推薦閱讀:

視野丨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經驗與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智慧政務 推動行政管理模式大變革
[原創]政務大數據的概念模型
政務大數據的物理模型
新型公共政務雲解決方案

TAG:行政審批 | 公共管理 | 電子政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