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口口聲聲說愛讀書,還不是為了裝X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寫在前面:
之前一直在看朋友圈在刷如下文章:《不讀書的人正在被世界懲罰》《這個社會在極其嚴厲懲罰不讀書的人》《讀書和不讀書的女人,差距有多大》
我看了看坐在旁邊的朋友擼串的樣子,手抖著給他點著贊。
晚上回去剛到家,就見到她的朋友圈又更新一個狀態,是《活著》的封面,並配以文字:讀書,是最低成本的升值方式。
我也算是比較喜歡讀書的人了,去年特別喜歡參加讀書會,一直喜歡和人家交流讀書心得,還特地為大家一起讀書而創了個每日讀書群。
記得最後一次參加是蘇州誠品書店發起的讀書會線下活動,其中有個環節是每個人輪流分享一下對讀書的感悟。
大家紛紛掏出了自己的愛書《不如任性過生活》、《乖,摸摸頭》等等,讓我驚訝的是居然還有帶《小時代》的,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我看到一個看起來二十歲的小姑娘居然掏出了《金剛經》。
這嚇得我把自己的《尼采生存哲學》趕快藏到了身後,生怕人家罵我歧視女性。
活動時候,大家輪流發言。輪到我的時候,我說我一直思考過一個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也是我讀書的目的。
後來被一個小姐姐批評。
小姐姐說,小夥子,你幾歲了?你年齡還小,很多事情不懂,想不通就不要去想了。其實看書就是為了看書,為什麼要抱著目的看書呢?
就比如我,不管去哪個城市,都會到當地的書店去買一本書帶回來。我喜歡這種狀態。
說的我無言以對。或許這位小姐姐只是喜歡書而不是書里的東西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點了點頭。
後來的讀書會活動我再也不去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何而讀書,更不知道讀什麼樣的書。
看書之於他們,可能真的只是生活吧。而書,對於我來說,是學習思考、通往真理的一條路。
歷來對人和動物的區別各有說法,而在我的眼裡,人區別與最大的地方在於,人的記憶具有思考的能力,因思考而具有主動性,而動物,它的記憶只受本能的驅動。
這種思考產生的累積,被文字記載下來一直傳至今日。
書的本質,不過就是信息的載體。作為信息的載體,傳達思想內容的一種工具,在如今互聯網時代更不是不值得一提。
有人說,朋友圈的信息比起書尤其紙質書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更有優勢。
因為朋友圈裡的信息很多都是別人已經提煉好了的,而看書,卻要自己思考,慢慢總結。
曾經有人問我,為何選擇紙質書籍,而不去選擇方便快捷的電子書籍,從另一個角度電子書籍不僅價格便宜,還很環保。
奈何我這人讀書有個習慣邊看記東西的缺點,如果有人有我高中的書,無論哪科,滿滿都是記錄。理科書都是推導公式,文科書則都是文字。但我不想改。
在我還沒讀完三分之一書籍的時候,大多數人也讀完了《百年孤獨》《洛麗塔》《貨幣戰爭》。這時候,朋友們開始勸我放下手機,多讀點書。
儘管別人提煉出來的內容是一種提升讀書體驗的一種方式,但讀書一直是置自己於別人的一種生活,我想了解他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他因哪句話成名。
我不禁想問:何為讀書,為何讀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