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會生存自我保護指南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事實上最近十年我們的網速提高了很多,但是網民素質卻不一定見得提高了。

在2000年前後,那個時候上網的成本很高,所以基本上能夠在網路上發言的人都保持有基本的禮貌和涵養。但是到了今天人人都可以上去發言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謾罵和祖宗滿天飛。這些人在網路上和現實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完全是兩種人格。

最常見的就是鍵盤俠,不管發生大事小事,上來就是一句,「怎麼不?怎麼就?」他們從來不會自己出動,而是用語言去逼迫別人完成某件事。

比如當年王菲和謝霆鋒複合的時候,在王菲微博下的評論就可以:在這裡,讀懂中國。

所有,有時候刷微博時間長了就會刻意迴避不去看這些微博評論,看多了感覺全世界都充滿了戾氣,不知道自己生長在一個什麼樣的星球上。

然而,這還不算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群人後來成了父母,有了孩子。

我想這個世界上真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為人父母的,做人家父母算是人生當中最艱巨的一項任務。他需要任務持有人具備太多技能,可是我們的世界並不會有人來規定要具備什麼才能生育。因為生育的成本和流程實在是太簡單了,甚至是太讓人著迷了。周星馳曾經有一句台詞說:你生我僅僅只是副作用,你是在享受生我的過程。

是的,大多數人僅僅只是想要後半句,卻沒有想到副作用來得太突然。

這兩天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說有兩位媽媽帶著四歲孩子去餐廳吃飯,結果孩子在餐廳玩耍太吵鬧,旁邊一位女大學生上來就開始踹。孩子母親見狀就像發瘋一樣要上去撕打。事後,這位母親截取了部分視頻截圖以及部分事實公布在網上,網友一邊倒的罵這位女大學生。

事後證明女大學生是因為有前科,曾經有家人本來就有相應疾病,然後因為一次尖叫被送進醫院,所以在聽到孩子的叫喊聲就很衝動。而且沒有直接踹到孩子,而是踹到椅子上了。

我們不討論這件事的對錯,因為這其實就是社會大部分紛爭的標本,本來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因為雙方各自處理方式的不恰當,導致矛盾在一來一回中越變越大。

但是,在這件事中,我想說就算當時真的踹到了孩子,這位母親的做法實在是不恰當。如果看過那段視頻,就會知道她哪兒適合當母親啊。

首先,自己家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本身就是自己理虧,作為父母應該從小做起。正是因為父母的不理不問,才會讓孩子習慣了這種喧嘩。可是在一直以來的他人忍氣吞聲中習慣的孩子,突然見到一個不再忍的人,孩子是無法接受的。如果這樣的遭遇一次都沒遇到就長大了,熊孩子又會生出熊孩子,可想而知這個因果該是多麼可怕。

其次,不管發生什麼矛盾,難道不是第一時間去看孩子是否受到傷害嗎?我們大多數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這種感性在任何鬥爭中得不到任何好處。孩子本來就被踹了,然後還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母和別人撕打,在他幼小的心理里是如何看待成人世界的。

最後,很多帶孩子的父母都會說的一句話是,「他還是個孩子啊」,「等以後你有孩子你就知道了」,就好像孩子是他們的免死金牌,擁有天然的豁免權,在外面不管做什麼都應該讓著他。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依然是個孩子,只是身體長大了而已。這在心理學上成為巨嬰。按照他們「世界是我媽,都應該慣著我」的心態再犯傻事的時候,自然會有人給他們做老師的。

那就算你真的占理呢?你沒有招惹任何人呢?

那你也要看看對方是什麼人啊。作家張立憲曾經說過,在他的青春期時代學會一個道理就是,如果當你面對那種有點愣頭青的青少年的時候,如果剛好被擠到牆角,他要錢你就給他。很簡單,在他們的世界觀里,沒有見過監獄,不知道什麼是後悔、怕,特別是那種看上去毒癮很大的人,還有什麼比當時那一口爽更重要呢?

你並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是好人懂禮貌,且聽你講道理。

前段時間雲南有一位藝人在醫院門口被一名醉漢捅死,因為當時發生口角,對方上來就開始行動。你看,連給你講道理的機會都不留。

這個世界應該是有「理應如此」和「切忌如此」兩套邏輯的。

我們經常說,女孩就不要太晚穿著太暴露走在街頭巷尾,否則出事了怪誰。於是就會有聖母站出來說,你這是直男癌思想。

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穿著的自由。哪怕你就是裸體出去,別人也不應該侵犯你。但是,當你真的出事了,壞人也抓進去了。而結果呢?結果是你的傷害已經造成了啊。難道會因為對方伏法了,你的傷害就能被抹掉嗎?

在保護自己面前,什麼道理都是站不住腳的。

公眾號:李惟文


推薦閱讀:

如何對付親戚家的熊孩子?
熊孩子與非熊孩子的界限?
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
我寧願家裡多一個「熊」孩子,也不希望他太乖巧
熊孩子是怎樣突然長大的?

TAG: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