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6大認知心態類人際溝通障礙

『僅是個人感觸哈,一定有欠考慮的地方,歡迎留言一起探討噢』

繼《系統化認識人際溝通的障礙》一文,對人際溝通障礙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提出,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一般存在著三種類型的溝通障礙;(一)能力策略類(二)文化職業類(三)認知心態類

這次主要聊聊第三種『認知心態』類溝通障礙,如何理解呢?

通俗點說,我以什麼樣的態度和你講話,你更願意接受,你又拿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我的問題,我對你的反饋就滿意。

同樣的問題,由不同的人去說,觀眾的反饋的結果,為什麼截然不同?

其實這就是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大、自私、沒有雙贏意識、不懂得謙讓、缺乏同理心』等不恰當的心態,有些人比較明顯,有些人控制的較好而已;下面逐個說說吧。

1.

我的想法即為答案

自以為是的想當然,即過度的自我——「自大」。

去年我單位資質升級,材料上報建設部後,領導讓我查詢進度,因之前沒有辦理過,加上當時建設廳讓我們等待信息即可,我遍回復領導沒法查。後來領導又問,我便去建設部官網仔細看了看,打了諮詢電話,隨後讓我註冊一個賬戶,就可以隨時查進度了。

在這件事情上,我僅僅從個人判斷和他人提供的信息就過早的下了定論,缺少了自己驗證想法的行動,導致上司沒有得到有效的反饋,實為大忌。

所以說無論在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面臨給他人反饋的時候;若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嘗試按照以下邏輯思考之後,再作反饋。原因有二,(一)即便答案仍不準確,但也比較接近事實了,(二)在這件事情上,你的確想辦法了,也努力了,無形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2.

不顧大局的自私

說起自私再熟悉不過了。但這裡要說的自私,主要是(一)因認知水平有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利己,而不利於集體,(二)知道自己的行為過於利己,而仍然堅持這樣做;前者是認知問題,改變的可能性較大;後者是價值觀問題,極難改變。

舉一個職場中最常見的例子。有一項任務A,獎金為800元,需3天完成,且達到上司要求的標準;張三隻用1.5天就能順利完成這項工作,李四則需要3.5天才能完成;此時在李四的觀念里,衡量該項任務的價值,是以自己的付出的時間為依據的,而往往忽略結果才是績效的本質;面對這種情況,領導者一般是先做思想溝通,結果就是,多數人通過溝通是能夠正確看待,而有些人仍舊不覺得自己的認識是不符合邏輯的,公然對上司抱有意見,導致公司制度的難以執行,本來是對大家有益的事情,最後因個人而難以順利實施,很是可惜!

第二種危害較大,與這種人的溝通往往很難達成共識。作為我們自己而言,也要時刻反省自己,不要過於利己化,有大局觀實屬重要。

PS:延伸一下

每一個企業都有績效考核,而標準實屬難以評估,尤其把個人的行為和能力摻雜進去時,就更為複雜。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思路,若把能力、行為、結果分開考核就會簡單許多;如任務B,張三畢業於985名校碩士,很輕鬆就完成了任務;而李四畢業於普通本科,對待工作非常認真努力,多次主動請教上司、同事的情況下,也如期完成了任務;那麼從能力來看顯然張三比李四強,從行為來看李四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從結果來看是一樣的,那麼績效也就是一樣的,即兩人會獲得一樣的項目獎金。這樣區分的好處就在於以結果為最終的標準,減少因教育背景、工作能力、付出程度帶來的複雜矛盾。從團隊均衡發展來看,領導者應促使張三與李四相互學習,實為上策。

3.

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進入並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並將這種了解傳達給他人的一種技術與能力。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即透過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來認識他人。

從字面意思來分析,存在一個基本的邏輯關係,即認識他人者應為自知者。換言之,不能自知也就很難知他人。而往往在生活中我們缺乏對自己的反省,敢於實事求是的看待自己的人較少,總以為讀了那麼多書,便自認為了解社會、了解國家、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我倒覺得認識自己才是認識其他一切的起點,也只有認識自己後,才會逐漸具備審辨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如何認識自己,可以去看看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也許會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這裡不做過多探討。

所以缺乏同理心的根本原因,在於對自己認識不夠,導致對他人的需求不敏感,不能及時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並作出有效的反饋,溝通質量也就很難保證了。

4.

不懂得謙讓

提到「謙讓」,一定和個人「胸懷」相關。我想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只是有些人把這種「謙讓」誤解為懦弱,有些可惜。謙讓也可分為於公和於私兩種,前者具有大局意識,後者心胸寬廣,均為優秀品質。

有一天早上,公共辦公桌上扔著兩個飯盒,我便問了問,是誰吃完飯忘記扔了,同事們說是張三的,因公司有明確規定,自己的垃圾需自己清理,所以我將飯盒放在了張三的垃圾筐,可張三說非說不是,當著那麼多人面,盯著我愣是讓我把他所有的垃圾倒了,我們公司在五樓且沒有電梯,倒垃圾必須到一樓去,說實話我是比較驚訝的,我也算是小主管了,多少會有些不舒服嘛;可我想了想,倒了唄,我不但裝作高興的倒了,而且問了其他同事有垃圾需要倒不,需要的話一起捎著。

貌似這個案例不像是日常生活所了解的溝通,但其本質還是屬於溝通,我們雙方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通過溝通解決誰去倒垃圾的問題;很明顯在這個過程中,我做了謙讓嘛。我要是一個心胸狹隘之人,不做適度的謙讓,也就不太可能聽他的,大不了將飯盒放回原地罷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沒有達成共識,溝通自然就無效嘛,而且也會對其他同事帶來不良的印象。

可我沒有那樣做;一來呢大家都是同事,犯不著計較,二來呢我處在管理崗位上;容忍那些有才能,但有個性人,是一個胸懷問題,必要的謙讓是很有必要的。

PS:延伸一下

有胸懷是好事,但不能毫無原則。什麼時候該做出合理的謙讓呢?可從下面三個條件作判斷;(一)能使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嗎(二)有沒有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三)是否打破當下社會的處事規則。

另外關於謙讓的故事,歷史上也有很多,如: 孔融讓梨,清代著名大臣「張英」主動退讓三尺土地等相關典故,感興趣夥伴可以去百度詳細閱讀。

5.

沒有雙贏意識

稍微想想,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在某件事情的勸說和說服中,他人總會對你說:「我這是為你好啊,你得這樣那樣」等等類似的話。

類似這種溝通的心態,在大多數時候,是難以取得他人的信任的;因為客觀來講,某項任務的順利完成,或就某種方案意見達成共識,對雙方都是有益的,不是誰簡單的誰為誰好的行為。這種溝通方式,說難聽的點就是不夠實在。

所以在具體的任務或方案溝通時,一定要找出對大家的利好,以及大家需要克服的困難,理解難處並激勵大家勇往直前,才能達到溝通想要的目的。

6.

身份地位的不同

就身份地位的不同,給溝通帶來障礙的事例還是蠻多的。我們就說下,職場中上下級的溝通,上級對下級的溝通容易,而下級對上級的溝通則比較難。

上司往往抱有對下屬教育、指導的心理,常常喜歡主導整個溝通過程;另外以往有過成功的領導者,多數時候會非常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決策,極少質疑自己;反過來呢,絕大多數的下屬在和上司就某件事情溝通時,即使持不同的觀點,一般還是會同意上司;從我個人經歷來看,有三個原因(一)下屬一般會認為上司都很牛,不會過多質疑(二)對自己的方案沒有十足的把握(三)害怕勸說失敗帶來挫敗感。

所以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得到的反饋信息往往較為主觀,不能夠代表多數人的看法;具體怎麼做,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將會在後續的推文中細說。

總結

此刻你也許意識到,我們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以上毛病,我倒不覺得需要完全克服,有些時候也許是利好的;但是應該把握好恰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合適的人、對的事情;該如何去做,這就夠了;沒有必要任何情況下都要謹小慎微,尤其回歸到生活中,還是要保持簡單、真誠;少一些套路,生活才會更輕鬆。

推薦閱讀

乾貨 | 系統化認識人際溝通的障礙觀點 | 究竟什麼是「溝通」?

姑娘我一無所有地闖蕩,咋滴!

我喜歡你

職場 | 山大財務學子的職場體會

方向 | 我到底能寫什麼?該寫什麼?

自述 |我是一個農民,但也不全是!

觀點 | 寧願清醒的痛,也不要麻木的幸福

你真的了解華為嗎?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不合格的前任,我還活著
小愛,大愛
你是如何看待面對面交流的?
「以德報怨」會毀掉你的人生!(下)
有些人,不配找你借錢

TAG:溝通技巧 | 職場溝通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