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堂前燦燦萱草花

天氣漸漸熱起來,樓下的萱草也急著抽出了花穗,只等夏天的第一場雨澆過,就要開花了。小時候在山區長大,每到5,6月間,漫山遍野的萱草盛放,紅紅黃黃,一片一片,開得特別野。趁著花期,小夥伴們就會約個周末的大早,背筐掛簍地去采。山裡可不管它叫萱草,只喚作黃花菜,採回去晾得半干,就點兒雞蛋炒兩下就是盤好菜。采黃花要掐那些將開沒開的花苞,一束花枝上有好幾朵,翻不了幾座山樑就能采滿一小筐,這個時候往回走,趕在日頭毒起來前准能到家。離門口還遠就得嚷嚷著讓媽聽見,挺著小胸脯把那筐新鮮的黃花交到她手裡時,腦子已經開始惦記那盤菜了。媽總是笑著接過去,胡擼胡擼我的頭,再拍拍我身上的灰土,轉身又去忙活了。

其實黃花菜只是萱草屬的一種,多見於山間地頭貧瘠的土地上,別看它沒人照料,卻總能長得格外倔強和茂盛。現在城市小區里也多有栽種萱草,開絳紅色的花朵,是不能吃的。這種萱草植株矮小,柔柔弱弱地趴在地上,少有山裡同族的堅韌與茁壯,總是難以讓人把它和母親聯繫在一起。

是的,萱草是咱中國的母親花,貌不出眾,樸實堅忍。古時候萱草又被寫做「諼草」,「諼」(音宣)是忘記的意思,《詩經·衛風》中的一篇鄉間歌謠裡面就有一句: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言」是「乃」的意思,「樹」是「種植」,「背」通「北」,意為北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哪兒能找到忘憂草?

把它種在北堂下。

古人認為萱草可以忘憂,家裡的孩子在遠行前,都會在北堂階下種上幾叢,希望能減輕母親的思念之情,見以忘憂,所以又叫它忘憂草。北堂在古時是家中主婦盥洗的地方,後來就用「萱堂」來指母親的居室,也喻指母親。萱草也慢慢地成為了我們中國的母親花。

唐朝的苦吟詩人孟郊就曾寫道: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孟郊於不惑之後才得中進士,仕途鬱郁,卻寫下了許多頌詠人間親情的詩句,至今仍然傳唱不絕、膾炙人口,這首《遊子詩》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另一首遊子詩更是廣為人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小詩,樸實無華,用詞雖然平白,卻能直入人心。「密密」二字,不敢輕念,一經出口,就放佛看見燈下的媽,幾縷白髮,正在一針一針地縫著孩子的衣裳。三針五針怕不夠,唯恐孩子遲遲歸。我的媽,就是這樣。

媽很苦,卻不多說,每次聊起來,總說那個時候當媽都這樣。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媽,帶著倆孩子,日子有多苦,想也想的出。那時住平房,沒有暖氣,冬天只能生爐子。印象里最早都是燒煤塊兒,要先去廠子里的煤站買回煤來,敲成小碎塊兒,才能用。一入秋,媽就得一袋子一袋子地把一冬要用的煤扛回來,貓著腰倒進小煤房裡,多少趟下來,腰都直不起來。後來流行燒蜂窩煤,雖然方便使用,但入冬前要備好,否則天兒一上凍就沒法兒做了。當時媽怕麻煩鄰居幫忙,都是一個人在月亮地里打煤餅,一干就干到半夜才睡。腰疼到睡不著,就再起來接著打。這些都是我們後來才聽媽慢慢說出來的,她沒覺得咋樣。

全天下的媽都這樣吧?在孩子的衣角上多縫上幾針,在月下的院子里多打上幾塊兒煤餅,心裡就是想讓孩子再暖和點兒,別凍著。忙累一輩子,花了老眼,駝了腰身,為了孩子為了家,再苦也從來沒有一句怨言。這種天地間最樸實無華的感情,瞬間秒殺一切的矯揉造作和虛情假意。就像山間的那朵黃花,纖細的桿莖上,綻放著最炫目的光華。

蘇東坡老先生也寫過萱草:

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

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

雖沒有孟郊所用情深,也還算契合萱草質樸的花語。每次讀這首詩,眼前都會閃現出一脈黛藍的大山,還有在山風中搖曳的幾株萱草。多年不回山裡了,山間的那一片片黃花,還是年年恣意地開著吧?少了當年採花的少年,現在只怕會開得更旺。媽住進了樓里,不用再年年打煤餅了。她最開心的就是這個,媽愛乾淨。她住的小區里也新植了萱草,我就想著,這母親節也不必限在哪一天,趁著萱草花期,陪媽到樓下溜達溜達,聽她嘮叨幾句,在她花白的發間插上朵金燦燦的萱草花,看她開心地笑笑,就是最美的一天了。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些和媽媽有關又特別深刻的記憶吧?要是願意,你可以在評論裡面分享幾句,和我們嘮嘮吧~


推薦閱讀:

母親節|那些激動感人的場景背後的事情是如何?
當你老了,我在時光的盡頭等你
母親節,和媽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母親節,敬一杯,喊一句「您辛苦了」
知道這個母親節什麼App熱爆了Google Play么?

TAG:母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