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之我見

先從自己的從業經歷對【分享】做個概要描述。06年畢業,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家蓄電池生產廠。我當時的崗位是名品管人員,直屬主管是名年輕的帥小伙。團隊氛圍還是比較不錯,比較注重個人成長。因生產部門的人員,基本都較為老練,我們品管部門的都是年輕人,所以唯有儘快成長才對產品質量的管理有說服力。那時團隊組織了一次培訓課是看台灣的余世維老師的《有效溝通》,從那一次我被他精彩的培訓演講所吸引,後續自己看了不少他的培訓,自己現在的不少職場理念也是從那建立起來。

當然在工廠這種環境里,我也看到有些人對於分享是排斥的,是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套理論的。所以我看到也有同事對其下屬是只教會其工作崗位內需要的知識,其他不再主動傳授,甚至問而不答。

那時我自己帶了4名質檢人員,曾有一名質檢人員在離職的時候對我在這期間內的主動、無保留分享自己的經驗、知識表示了感謝。從那之後我對分享就有了自己的一分理解。

每次自己在分享的時候,需要從內在對自己的知識更新一遍,然後把知識轉化成用口語化、他人能聽懂的語言。或者整理成一份他人能看懂的文檔。這些都是自己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而後我還經歷的幾份工作角色:系統管理員、實施顧問、項目經理,乃至目前在做的軟體規劃分析。應該說自己的運氣是比較好,期間遇到的領導或同事大都是能讓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的,或者給過我指導、鍛煉機會的。當然凡是讓你成長的經歷,必然都是需要自己跳出自己的舒適區的,所以我看到了自己和周圍部分人對【分享】這個概念的認知區別。

現在再來從現在接觸到的一些APP,如微信公眾號、知乎、得到等知識分享平台對【分享】做個見解探討。

如最近一直在關注的公眾號:姜胡說 所倡導的通過將自己的認知不斷輸出到公眾號,建立起個人品牌,達到一定的流量時(如關注用戶數達10W+)。那麼此時你發起一個收費公開課如【如何完成一篇高質量的文章】,當參與用戶數達到1000個,你就已經可以成功將知識變現。

從最近接觸的這些對【分享】的新認知,我更加認同一個開放、樂於分享的人,很有可能在當今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變成一個可實現自我價值的自媒體人。至於通過分享成功變現,也是指日可待。看看原來的蜻蜓FM等平台,原先的節目基本免費,當受眾已經習慣了產品,目前很多節目都已開始收費,當然是否活的很好,我沒有完整數據統計,暫不好表態。但從自身來看,我從一個習慣了免費、使用盜版的用戶變成願意買會員,知乎LIVE。原因有兩個:

第一,認為這個內容對自己有幫助。

第二,目前網上的資源但凡有料的,基本都要收費,或也是變相需要你用現金等價物去做交換(如看廣告、找資源等的時間成本)。

在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應該浪費在有意義的事上的理念影響下,作為一名能解決溫飽問題的用戶,會慢慢習慣把錢花在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上。目前從在行、分答APP、得到訂閱專欄這些收費的知識平台的火熱程度就可見一斑。能在這裡收費的大部分是大牛,或者是某個行業的資深人士,或者見解獨到的人士。他們都表現出了極其開放、樂於分享的態度。

最後談談個人對【分享】的誤解及【分享】帶來的社會價值。

對【分享】的誤解

分享是否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我覺得這個是個偽命題,首先這種結論是基於師傅停滯不前,沒有進步。否則徒弟在進度,師傅也在進度,不存在有個知識封頂的假設。現在流行的一個詞:終身學習者。在這個時代,你必須讓自己不斷學習,否則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無趣的人。舉例,現在的育兒教育,起碼是讓我這個二個娃的爸爸,著實體會了一把現在育兒的教育觀應該是這樣的:0-1.5歲應無條件的愛。1.5-3歲慢慢地培養秩序、習慣。原來我們現在的情緒,性格很多是受小時候影響的。

【分享】帶來的社會價值

沒有互聯網之前,知識的傳遞基本靠學校、書刊、電視,信息相對閉塞。現在知識的分享途徑多種多樣,相信5年內,國人每個人在自己感興趣,工作的領域的知識存量水平差距會越來越小。舉例,你想了解下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好幫助判斷自己未來的從業方向,那你可以到知乎去關注幾個產品經理的群,產品牛人,就可以對這個崗位主要做什麼,發展方向是什麼等有個感性認識。至於你能不能成為這樣的牛人,回到本質,還是要看你的輸出。

如您對豆芽文章有興趣,請持續關注微信公眾號,歡迎來搞


推薦閱讀:

自我解剖
24歲醒悟:你這麼努力還這麼垃圾,真實嚇到我了
我不太認識我
如何判斷是否同一類人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TAG:知識管理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