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准一生想要從事的事業?
有天收到一個學員在分答上提問:「老師,如何找准一生想要從事的事業(領域)?」結果這條回答成為我所有回答里偷聽數最高的一條,看來很多小夥伴都在思考類似的問題。
新年伊始,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看上去「又大又虛」的話題吧。
很多小夥伴知道我是一名職業諮詢師,但諮詢中有這樣兩類學員我特別不願意或者其實也真的幫不上什麼:
一類叫「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引自百度百科)
這類學員的特點往往不行動,因為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因為沒有行動,就更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循環往複……下面是我跟這類學員的典型對話:
對方:老師,你說的很好,但是我還是邁不出第一步怎麼辦?
我:等死模式和穿越模式你必須要選一個,你會怎麼選?
對方:我想不費力地穿越……
我:你需要的不是諮詢師,而是一個乾爹(其實找乾爹更費力……)
另一類是渴望從諮詢師這獲得一個精確無比的答案。
事實上,這事兒非常不靠譜。咱們先來看看看你們最喜歡的馬雲爸爸。
為什麼選馬雲爸爸?因為他太有代表性了,二十多年前他是毫無爭議的屌絲(成績爛、沒能力、沒資源、關鍵長得還丑),但他卻憑藉自己紮實的積累,成長為今天互聯網世界教父級的大咖。
馬雲從1982年第一次高考到2007年阿里上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82 年-1984 年
這個階段馬雲經歷了三次高考,前兩次高考以巨大的分數差落榜。在這期間:
1)他想過先做一份工養活自己,可是天不遂人願。和表弟一起酒店應聘,表弟被錄了他被拒了;後來又和朋友去肯德基應聘,朋友被錄了他又悲劇了;實在沒辦法,老爹給了輛三輪車找了點關係去給雜誌社送書了。
2)幹了沒多久,他就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於是重操舊業三次高考。第三次也並不順利,依然離本科線差幾分,不過杭州師範正好沒錄滿,他因英語單科成績不錯被補錄了。終於不用到處碰壁,換來了 4 年寶貴的積累期。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他總說「杭州師範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
3)別以為他和一般大學生一樣混日子,他極好的運用了這四年。他把自己的英語練成了突出的優勢,保持系前 5 名;也因為成績和在學校活動表現突出,擔任了杭州市學聯主席。大學四年做了所有自己能做的,終於換來畢業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做英語老師。
4)其實他並沒有想過要一直當老師,一心想創辦自己的事業,但當時老師卻是他最好的選擇。甚至副院長知道他活躍,因此跟他簽了五年之約,五年內不許辭職。
他在當老師的6年也沒有停止折騰:
①1988-1992 年,他開創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西湖英語角),帶著一幫子人和外國人一起練英語。這個英語角直到近年才消失,因為被廣場舞佔領了!
②1992-1995 年,做英語角、做點翻譯的馬雲覺得未來翻譯應該是一個有市場的領域,於是和幾個朋友合夥搞副業,開起了海博翻譯社。翻譯社最初經營慘淡,以至於他假期還要去義務倒點兒小商品賣來補貼,直到 1995年才開始盈利。今天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譯公司。
③做英語老師的六年,你以為他不務正業,那就錯了。他的主頁幹得同樣出色,獲得了杭州十佳英語教師,也正是這職業內外的積累,共同為他開創了有機會作為。
5)1995年是馬雲的轉折年。因為其英語出色的表現,國內一個貿易團出訪西雅圖,他被選為隨行翻譯。這一去讓他接觸到互聯網,看到國外黃頁的發展。於是他回國創業,做中國黃頁。不過 1997 年他的黃頁卻被中國電信強勢收購。
6)這段經歷卻讓他得以在 1997 年拿到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商中心經理的機會,並且深入了解了國際上的電商發展。
7)1999年,馬雲覺得時機成熟,因此召集 16 人,加上他和愛人張瑛共同創辦阿里。2003 年 ebay 進中國,馬雲成立淘寶漂亮阻擊 ebay 建立起電商的統治地位,2004 年支付寶出世,阿里生態系統建立,2007 年上市……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8) 阿里上市以後,馬雲把精力漸漸又投向了更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2010 年加入 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理事會;2011 年和李連杰創立太極禪公司,推廣太極文化;2013 年和愛人張瑛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並成為理事。現在,你不知道馬雲還會幹什麼,只要他想做,他有足夠的能力、資源和影響力去實現自己的願景。
(故事來自新精英職業規劃師認證課程,感謝杜堅老師的編寫)
說這個故事不是為了給你餵雞湯說我們都可以成為馬雲,我想說的是:
別說在咱們今天這樣一個時時都在變化,過程中即使有勝利的小憩也馬上會被新的不確定性代替的時代,即使在馬雲爸爸奮鬥的年代,如果他在任何一個階段非要尋求精確無比的發展軌跡,咱們11.11上哪剁手去!
以上啰嗦這麼多都是為了說明通常在找准終身事業這件事上人們經常會陷入的兩個誤區,但其實:
第一, 這事沒人能給你答案
第二, 按照他人的標準走死的更快
既然沒人能給答案,你寫這篇幹嘛?
因為這恰好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話題,下面的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
一、這是一個真正可以以「自我的成功」來定義標準的時代
如今,行業和組織所能提供的標準道路越來越少,職業成功的形態越來越不可預測,連吳伯凡都在他的文章里說「不標準可能會成為未來的競爭力」,在這樣一個變快飛快、趨勢不可預測的時代,我們尋找一生要從事的事業靠譜嗎?
我的觀點是:越是沒有標準答案,越需要我們自己來負責自己的職業。
如果未來的發展真的像這些趨勢學家判斷的:任何標準化的、能用邏輯、流程、工具來複制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慧替代,50%的專業人士都將失業,那麼可以預見的是:那些懶於探索自己是誰、最擅長做什麼的人將會是最先被時代淘汰的人。而那些不斷探索、踐行夢想、尋找生命意義的人將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和張揚,因為藝術性、隨機性、個人性和創造性的工作更需要我們帶著打開可能性的目標去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去踐行自己的信念,去活出生命的意義。
從哪裡開始呢?
二、從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識」開始
「職業」這個詞有很多種用法,也有很多種含義,導致了我們對這個詞有很多模糊的理解甚至常常有誤解,後續我會分篇寫出職場人關於職場的種種誤解,今天先說一個概念: 「內在職業」和「外在職業」。
這個概念是企業文化理論之父埃德加.沙因在《職業錨》一書中提出的,在他來看,我們的職業分為外在職業和內在職業兩種:
外在職業是那些行業或組織所要求或期望的職業人在其中發展的實際步驟。比如:醫生必須完成醫學院、實習、住院醫師實現期、醫師資格考試等才正式上崗,組織中的層級和級別設定大多也是按照這個邏輯得來。
我們大多數人在進入職業世界時的抱負、期望、畏懼和幻想大都基於外在職業的標準,今天去分答小講、知乎LIVE看看,最火的話題都是:「從畢業到年薪百萬隻用了5年」、「年薪百萬諮詢顧問的路線圖」等等。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職場中對自己的探索和相關信息卻很少,尤其是關於能力與才幹的探索,對自我的探索與內在職業相關。內在職業是指每個人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及在工作生活中的角色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培養。
培養自我意識會起到為職業選擇定位的作用,就像船錨讓船固定一樣,所以叫「職業錨」。
自我概念的培養很難在他人或外界的標準的影響下迅速形成,它需要我們在長年累月的實踐和學習中逐步確立和形成。
怎麼做到呢?我們可以下面幾個方面來審視自己的每次的學習和工作經歷當:
能力:通過這次經歷,我是否覺察到了自己的強項和弱點?
動機:在這份工作中,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價值觀:選擇這份工作,我最看重的是什麼?這個行業或組織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跟我的價值觀是否匹配?
這幾個方面的每一個列出來都可以單獨寫篇文章,以後我們慢慢聊。如果我們能在每段學習和工作中堅持不斷自問和反思,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擅長和不擅長什麼,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從而不斷形成新的職業目標,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
為什麼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比只盯著外在職業更重要?
第一,它能讓我們對當下的工作更滿意更投入(清晰的自我認知讓自己更容易接受當下的狀態,因為這是思考和謹慎選擇後的結果)
第二,按照自己「能做」、「想做」和「該做」的標準去選擇的工作才真正是「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天職。這種狀態不是單純的高收入或者出人頭地那麼簡單(或許結果會體現為成功和出人頭地),你會體會到一種契合感:一種建立在自己標準之上的契合感。到那時,即使世俗普遍標準與你的標準不一樣,你也會覺得無所謂。
反之,從未發展過自我意識,只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標準綁架自己的是職場悲劇的開始。
三、轉變行為,培養自己達成目標的能力
任何一本關於人生奮鬥和自我成長的書無一不強調行動和目標達成的重要性。
《做事的常識》的作者小倉廣甚至花了5年的時間來檢討和修正自己的態度和行動,最後達到之前根本不敢想像的成果。
我自己快速成長的這兩年也讓我體會目標和行動的重要性。初入職場的那幾年我也將自己大部分的業餘時間用於學習、成長,但比起付出行動和輸出,我更享受理念和思考帶給我的快樂。於是我滿足於不停穿梭於各個課堂,讀大量的書、看很多視頻,但很少輸出和真正學以致用。
事實上,快速提高能力的真正途徑是:提供服務,創造產品。很多人可能會說,我自己還不怎麼樣,怎麼提供服務?
其實提供服務沒有那麼複雜,很多時候你只需要把自己從一個純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
比如,看書是消費者,寫篇讀書筆記放在簡書/公眾號里就變成了生產者;
看電影是消費者行為,寫篇影評放在豆瓣就是生產者行為;
享受美食是消費者,拿來食譜做頓美食就是生產者;
……
創造產品也沒有那麼複雜,把你獨特的工作經驗和行業研究加以總結變成方法論教給別人就可以是最初級的產品/服務,然後慢慢找到發布的平台和變現的渠道,就是從能力到價值的轉變過程
……
我們想要的機會、機遇都會在這些嘗試、執行和探索中慢慢得來,所以學習除了看到、聽到、更重要的是做到才能有真正的改變。
稍微整理下:
第一,開始內在職業的探索,清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動機和價值觀。
第二,轉變行為,找到真正快速提高能力的途徑,將自己技能、價值和人際網路有效的組織起來,用強力輸出促使成長。
如果真的開始實施以上兩點,你會發現這件事最終的突破點還在職業所需的能力修鍊上,其實對於職業生涯的思考過程,就是對發展所需能力進行鍛煉和提升的過程,那麼我們下篇開講能力吧。
原創作者:舒祺
熱衷並努力踐行的「職業成長教練」
採訪碼字/終身學習/生涯規劃師/課程設計
如果你想找到能做、想做、該做的職業,就來跟蘇西老師聊聊吧~
微信公眾號:蘇西聊職場
推薦閱讀:
※成為高手?這2個秘訣不得不知!
※找工作如何預防被騙
※我師父說丨如果自己成為了一個內心有力的人,大家一定都喜歡親近你
※苦逼但光榮的最後一棒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