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貨幣錯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貨幣錯配趨勢有所加劇。商業銀行作為資金配置的載體,自身資金的擺布以及對客戶資產負債配置的導向功能,使得其在貨幣錯配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歐洲債務危機仍在蔓延,發達國家相繼推出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得人民幣面臨較大升值壓力,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幅度的加大又進一步凸顯了貨幣錯配風險。考慮到銀行部門對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的巨大作用,分析研究商業銀行貨幣錯配問題,對於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開放、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商業銀行貨幣錯配的主要表現

在我國貨幣錯配的各類權益主體中,商業銀行由於資產負債規模和外幣敞口比較龐大而居於重要地位。從存量的角度看,其貨幣錯配表現為資產負債表凈值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凈值的變動集中體現為外匯敞口的變動。從流量的角度看,其貨幣錯配則表現為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

(一)銀行外匯敞口凈頭寸呈上升趨勢。外匯敞口是由於銀行外匯資產組合與外匯負債組合之間的不匹配以及表內外業務中的貨幣錯配形成的。由於外幣兌本幣的匯率並非是既定的,這樣外匯匯率的變動就會通過作用於銀行持有的外匯敞口,進而給其未來的收益帶來不確定性,也就是說銀行的外幣凈資產或凈負債會隨著匯率的上下波動而增加或減少。近年來,商業銀行持有的美元及其他幣種的凈頭寸呈快速上升勢頭,在人民幣對美元波幅加大的情況下,外幣敞口匯率風險也在加大。對六家有代表性的商業銀行的貨幣錯配風險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以來,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外匯風險敞口明顯降低,其它4家商業銀行年末持有的外匯敞口凈頭寸呈上升趨勢。截至2012年年末,6家商業銀行的外匯敞口凈頭寸為3710.71億元,其中中國銀行持有的外匯風險敞口高達1048億元。從存量上看,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均持有較高的外匯敞口,表現為債權性的貨幣錯配,與我國總體債權性貨幣錯配相一致。外匯敞口凈頭寸越高,說明匯率波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越大。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下,銀行外匯凈敞口必然面臨外匯資產貶值的風險。在銀行不做任何防範措施的情況下,外幣凈頭寸乘以匯率波動幅度即為銀行的損失或收益。以交通銀行2012年持有外匯凈敞口為例,在不考慮採取風險對沖措施的前提下,當人民幣對所有外幣的即期與遠期匯率同時升值5%時,對其凈利潤影響將為-21.77億元人民幣。

(二)銀行匯兌損失有所好轉。商業銀行貨幣錯配比較直觀的一個衡量指標是匯兌損益的變動情況。匯兌損益是貨幣錯配引起的一個結果,通過各銀行匯兌損益的變動情況可以反向衡量其貨幣錯配的大小和方向。到2012年年末,除中國銀行之外,5家銀行均表現為匯兌收益,6家商業銀行總體匯兌收益為61.13億人民幣。可見,多數商業銀行在降低匯兌損失方面有所好轉,這主要得益於商業銀行利用多種金融衍生工具降低和對沖匯率風險,但中國銀行的匯兌損失持續存在且整體上呈現擴大趨勢。

(三)銀行外幣現金流對匯率的敏感性較高。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另一個反映匯率變動影響的項目是匯率變動對現金流的影響,它反映了外幣現金流量以及境外子公司的現金流量折算為人民幣時,所採用的現金流量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中外幣凈增加額按期末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之間的差額。

影響商業銀行貨幣錯配的因素分析

商業銀行作為外匯市場主體,宏觀經濟政策如出口導向型戰略、人民幣匯率改革等不可避免地對其貨幣錯配產生影響,而銀行自身的資金配置行為和客戶的財務運作方式也會對其貨幣錯配產生影響。

(一)外匯市場主體的單一性使得銀行承擔了更多外匯資源配置。基於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型政策以及國際分工地位等因素影響,我國國際收支1999-2011年連續12年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幾乎所有的外匯流入通過金融機構體系轉化為央行的外匯儲備,即遵循了這樣的流入路徑:外匯流入-金融機構外匯存款增加-結匯交易增加-央行外匯儲備增加-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減少。截至2012年12月末,外匯儲備餘額高達3.3萬億美元。在早期的結售匯制度下,各經濟主體對於所需或所得之外匯必須向銀行買賣,這就使本應由其他經濟主體承擔的貨幣錯配風險通過與銀行所敘作的結匯或售匯業務轉移給了銀行部門,也就是說,企業和居民將貨幣錯配的風險轉嫁到了商業銀行。這樣未來因匯率波動造成的資產或負債凈值的變化就由銀行部門承擔。雖然各銀行可以利用銀行間交易市場將多餘的頭寸再轉移出去,但由於銀行是我國外匯市場的主體,因此,就銀行業整體而言,貨幣錯配的風險仍然存在。從表面上看,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一增一減相抵。外匯存款餘額表現平穩,但實際上流量驚人,流入的外匯存款大量轉換成人民幣存款,改變和影響了銀行機構的本外幣資產負債配置。

(二)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下的套利套匯行為加劇了商業銀行貨幣錯配。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後,我國開始實行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進入持續的升值預期通道。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2年12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23.25%,實際有效匯率升值31.86%。在升值預期刺激下,市場主體「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的財務運作模式盛行,企業利用外匯貸款進行「無風險套利」的現象增多,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儘可能地使用美元等外匯貸款對外支付,外匯貸款規模迅速擴張,企業和居民持有外幣資產意願下降,抑制了外匯存款的增長,致使金融機構的外匯存貸比呈不斷升高的趨勢,2008年金融機構外匯存貸比為136.05%,到2012年達168.12%。商業銀行作為交易對手持有大量外匯貸款資產,面臨人民幣升值而縮水的風險,不得不通過遠期、掉期以及貨幣互換等金融衍生工具來對沖和降低風險。同時,由於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資金價格高於國際水平,為國際國內經濟主體提供了無風險套利機會,部分異常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進一步加劇了商業銀行的貨幣錯配。

(三)商業銀行自身存在貨幣錯配的利益驅動。商業銀行出於資產負債管理和籌資需要,包括代客外匯交易、發放外幣貸款、發行外幣債券及敘做衍生業務、給境外股東分紅等都需要持有一定數量的外幣資產。通過主動進行外幣資產和負債調整,商業銀行能夠獲取本外幣的利差和匯差。在人民幣升值後,商業銀行的外幣資產按人民幣口徑計算總額減少,部分銀行逐步減持外幣資產或控制外幣資產的增長幅度,並加大對本幣資產的持有比例,從而導致資產負債結構發生改變。

商業銀行貨幣錯配可能導致的風險

商業銀行存在貨幣錯配時,來自匯率和其他經濟主體的不利衝擊均會加大其自身的不穩定性,而商業銀行貨幣錯配也會對金融市場調控的有效性產生不利影響。

(一)影響商業銀行經營的穩定性。貨幣錯配對商業銀行的穩定性具有明顯衝擊。商業銀行的主要負債是銀行存款,而銀行貸款則構成其主要的資產,存在存款流動性帶來的不確定和資產流動性缺乏的固有脆弱性,而且商業銀行以貨幣資金為經營對象,具有較高的槓桿比例,資產負債結構短期內調整成本高,在面臨不利匯率衝擊時資產負債表的貨幣錯配會進一步強化商業銀行的金融脆弱性,放大匯率變動帶來的衝擊。

對於債務型貨幣錯配來說,當本幣升值時,金融機構外債負擔減輕,而一旦本幣大幅貶值,外債負擔將顯著加大,導致金融機構凈資產下降。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都是緣於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開放後盲目借入大量外債,當本幣大幅貶值時,金融機構資不抵債而引發的。對債權型貨幣錯配來說,當本幣升值時,持有的外幣資產將面臨貶值的風險,進而降低其利潤。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存在明顯的債權型貨幣錯配,外匯凈敞口較高,人民幣的升值不可避免地對金融機構利潤產生負面影響,以工商銀行2012年末持有外匯頭寸為例,當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時,其凈利潤將下降1.72億元人民幣。從絕對數量來看,匯率的小幅波動(如波動1個百分點)對利潤表不存在重大影響,但在持有外匯頭寸增加和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匯率變化對利潤的影響可能顯著加大。同時,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擴大後,市場主體利用本幣與外幣之間的利差匯差,在不同的貨幣上轉換套利也加大了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凈值波動。

(二)增加商業銀行受到其他經濟體間接衝擊的可能性。商業銀行的貨幣錯配風險,不僅容易受到自身金融脆弱性的影響而放大,而且容易受到與該銀行有著債權、債務關係的其它經濟體的影響。例如,銀行給國內企業發放外匯貸款,利用貿易融資為企業境外融資,同時,企業也大量利用貿易信貸來延遲資金支付。據統計,截至2012年6月末,在5882.22億美元的短期外債中,企業間貿易信貸佔49.32%,企業持有的企業之間的外幣負債規模接近2882.18億美元。當本幣貶值時,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合約會加重企業的債務負擔,企業將難以歸還銀行貸款,當這類情況對銀行的流動性造成較大衝擊時,就可能對一國經濟金融穩定造成較大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由於印度尼西亞的貨幣貶值了75%,以外匯計價債務價值增長了3倍,在這種衝擊下,持有外幣貸款的許多企業因為債務劇增而破產,繼而對銀行的流動性造成較大衝擊。

隨著匯率波動幅度擴大和市場主體自由支配外匯資金的靈活性增加,貨幣錯配的風險向微觀經濟主體轉移,但是由於缺乏避險金融工具,微觀經濟主體「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的運作模式導致其自身的貨幣錯配程度加深,貨幣錯配在微觀層面上對市場主體的影響,必然會疊加和傳導到宏觀層面,形成系統性的貨幣錯配風險並對商業銀行造成衝擊。

(三)弱化金融市場調控的有效性。在債權型貨幣錯配情況下,為了維持匯率相對穩定,中央銀行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最大買家,在沒有採取相應的對沖措施或者對沖不充分的情況下,外匯占款的增加必然引起基礎貨幣和M2增長過快,並最終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央行對此採取了對沖操作,由於我國貨幣市場規模有限,不可能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量完全進行對沖,而且對沖需要支付成本,並且會導致利率上升,從而使對沖操作不具有可持續性。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國外需求減少時,一國貨幣政策的正常反應是降低利率,刺激國內需求,並讓本幣適度貶值。在存在貨幣錯配的情況下,本幣貶值會產生不利的資產負債效應,導致借款企業凈值大幅縮水,從而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破產,企業的破產會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貨幣錯配情況下,以利率作為調控工具的貨幣政策效力可能受到制約。

防範商業銀行貨幣錯配風險的幾點建議

隨著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資本項目管理的進一步開放,商業銀行貨幣錯配的風險可能加大。降低這些風險,需要從加強宏觀審慎監管、豐富金融市場工具、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等方面綜合考慮。

(一)將商業銀行貨幣錯配納入宏觀審慎監管範疇。建立貨幣錯配風險預警體系,將貨幣錯配納入宏觀審慎監管範疇,密切關注商業銀行和企業的貨幣錯配狀況,跟蹤監控銀行的外幣貸款、銀行客戶的外幣資金缺口,儘可能地使外匯貸款的分布結構與外幣資產分布結構相匹配。通過對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貨幣錯配的密切監控, 對銀行體系系統性外匯風險進行預警。

(二)加快金融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建設。貨幣錯配持續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現有保值、對沖交易工具的缺少。這一方面使得銀行業的金融衍生風險集中,不利於銀行及時地將風險頭寸轉移出去,另一方面還使得非銀行主體在資產與負債不匹配時無法及時地通過金融衍生工具予以對沖,從而被動地保留了大量外匯風險敞口。當前應進一步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主體,放寬准入條件,鼓勵更多的主體進入市場,避免貨幣錯配風險過度集中到商業銀行。要加快衍生工具創新,積極發展外匯遠期交易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如外匯遠期交易、外匯期權、外匯掉期等,為銀行和企業提供匯率風險的對沖保值工具,避免貨幣風險敞口不斷積累。

(三)商業銀行應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商業銀行要通過限額管理、頭寸管理和風險對沖等手段來降低貨幣錯配程度,規避匯率風險。通過制定嚴格的限額,將外匯交易頭寸限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對結構性外匯頭寸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如外匯遠期交易、外匯期權、外匯期貨、貨幣互換進行套期保值。利用外匯敞口分析、情景模擬分析、壓力測試和 VaR 等方法定期對外匯敞口凈額進行匯率敏感性分析,並根據匯率變動趨勢對外匯敞口進行相應的調整,合理安排外幣資金的來源和運用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潛在的貨幣錯配。要積極幫助客戶抵消風險敞口,對客戶以外幣標價的貸款的投向和運用進行不定期和定期的監控,評估客戶的違約可能性,並將這種違約可能性作為對該企業發放貸款的考量因素,以激勵企業更好控制自身的敞口風險。

(四)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的扭曲根源來自於經濟結構的深層次矛盾,僅僅依靠銀行來防範貨幣錯配風險是不夠的。應繼續深化人民幣匯率改革,擴大匯率浮動區間,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防止國際收支失衡,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消除本外幣政策的套利空間,弱化經濟主體貨幣錯配的驅動力,減輕商業銀行降低貨幣錯配風險的外部壓力。(完)


推薦閱讀:

杜師說:新手老闆如何讀懂財務報表(二)
【讀年報系列1】如何閱讀資產負債表
我從藍色游標2016年資產負債表看出了哪些貓膩

TAG:銀行 | 投資銀行 | 資產負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