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極度泛濫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借見?

作者:笪開源(借見智庫專家/學習策略獨立顧問/人民大學特聘專家)

一天濃霧滿長江

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

孔明今日伏周郎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草船借箭,不僅僅折服周瑜,更為赤壁之戰大破鐵索連船提供了火箭這一重要的戰爭資源。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跨界與融合使借鑒別人的間接經驗成為了工作生活的必須。只是這一次,我們需要智慧的「借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甚至是知識極度泛濫,一不小心就會「中箭」。現下的確有不少借見的誤區。

誤區一:非名人名企不借

移動互聯網時代,名人的一言一行,名企的規章制度,隨時都會被人PO到手機上,朋友圈裡。從衣著到言行,都會引起大家的模仿和傳播。而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常常把眼睛盯著行業領頭羊,各種學習標杆。不知道如果三國時期,吳蜀都學魏將會是什麼局面。

其實,學名人名企對於大多數人是沒有用的。

首先,任何人或組織取得超出一般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以外,還有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事實上,付出同樣努力的人或組織的比例,遠遠要高於最後真正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或組織。失敗只需要一個因素,而成功需要萬事俱備,加上東風,這是難以模仿的。

其次,不同的人和組織,自身的優劣勢都是不同的。對於標杆的盲目學習往往與自己成長發展的需求背道而馳。

第三,一座山只有一個山頂,而站在山頂上的人永遠只用少數。只有另闢蹊徑,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來,在一定的領域內佔據一席之地。

因此,借見不能盲目追求名人效應。就象當年,如果誰第二天再開著裝滿草人的船趁著大霧去曹營,恐怕就有去無回了吧。同樣,對射來之「見」我們不能僅看是源於名人名企,我們就接納。而應著自身的需求,選中肯的,適合自己,跳一跳能夠夠得著的。反而更能持續的提高和發展自己。

誤區二:非熱點熱詞不借

追熱點熱詞,是時下不少人「借見」的習慣。他們認同「站在風口上豬也可以飛起來」。但是他們卻忘記了,風再大也不能改變豬的事實,豬多了便擋住了風,最後大家都要摔下來的事實。這大概就是巴菲特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原因吧。

比如說,14年冬天「白銀時代」在萬科嘴裡說出來的時候,被各種熱炒成了熱詞。但是,萬科14年全年銷售業績為2120億,16年前11個月已經實現了3389億;而恆大從14年的1376億到了3471億。在很多房地產公司都在研究錢不好掙了怎麼辦的時候,貪婪的已經在跑馬圈地進一步擴張了。

當然,大家也大可不必非要反其道而行之。要知道,世事並不是非黑即白,不進則退這麼簡單。只是我們需要琢磨的不是其本身,而是這些熱點熱詞的從哪裡來?為什麼熱?能熱多久?以及對自己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來一番求甚解。

因此,借見需要求甚解。如果當年三天內沒有大霧,或是曹軍射來的是火箭,再或是曹軍派出水師來戰,無論哪一點沒算計到,都就不好玩了。正是孔明解天文知大霧之天,知水利知順流而逃,知四更天曹軍兵將睡得眯糊來不及仔細考慮,才有可能取得可能。同樣,對借來之「見」大家也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深入了解其背景和發展周期,才能真正發揮借見的優勢。

誤區三:非專家大咖不借

如今學習成為時尚潮流,連知識付費也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了,付費看各種直播,聽語音分享,甚至是訂閱大咖的文章和在線課程。只可惜很多人看多了,聽多了,學多了後不但沒有受益,反而還迷糊了。

製造業的人都明白質與量是一對矛盾——在一定的生產資源和條件下,產量與品質是一對平衡,提升其中一個就需要犧牲另一個。而從另外一個層面講,一件產品從數量角度說超通用,就越是難以滿足個性化的要求。

這個原理也適用於知識產業——匹配個性化需求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乾貨;人人聽上去都挺有道理的就是雞湯。然而雞湯並不能包治百病。

草船借箭,借的必須是弓箭,如果曹軍射來的全部是弩箭,那今天少了個典故多了個笑話了。專家大咖的確見多識廣,歸納出來了道理。但是從道理到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是有差距的。只有匹配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適應自己的發展階段,並能夠真正被應用的方法、工具和資源才能真正唯我所用。

心得:用熟巧悟真借見

阿Q說,書非借不能讀也。意思是說,因為借來的書有歸還的壓力,反而成了讀書的動力。同樣,借見,既然是借來的別人的觀點,也需要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應用,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甚至與「己見」相融合貫通,自成體系。

實踐是檢驗借見質量的唯一方法。因此,成功借見的關鍵在於匹配。當我們借到了與自己需求相匹配的見時。我們就能夠做到:

用:立即可以從當下學起,從當下用起,最好直接可以形成行動方法,或者把相應的表單、工具、方法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去,只有用了才能促進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層面同時轉化,發生切實的改變。

熟:用得次數多了,就會日漸嫻熟。不間斷重複21次有可能成為自己的習慣,1萬小時能夠幫助我們成為專家,5萬次動作重複能夠形成肌肉記憶。熟能生巧。

巧:是基於熟練的突破,就能夠從方法上進行改進和創新,從而取得更快更好的結果。

悟:舉一反三,推己及人,把前面的過程再應用於其他的任務與領域,從中悟出道理。這樣,就不僅自己從借見中受益,也能向他人借見了。

借見小技巧,累積大知本!

文章出處:借見智庫(借見智庫是國內首個幫助菁英職業經理人轉型自由職業者的會員制學習發展和事業孵化社群,官方微信:借見智庫(ID:jiejianzhiku),官方網站借見-國內首個幫助菁英職業經理人轉型自由職業者的會員制學習發展和事業孵化社群 )


推薦閱讀:

TAG:學習方法 | 職場轉型 | 學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