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年的玉米生產者補貼 你是不是明白為何美國農民會輪耕了
近日來,隨著各地玉米生產者補貼的陸續發放,這些政策的神秘面紗也終於被揭開,從各地分發的標準來看,並不像之前有關部門說的那樣統一標準,實際上受多方因素影響,各地差異很大。但有一個現象時可以肯定的:很多農民覺得還不如歇一年!
所以,玉米生產者補貼其實並不是一項彌補收益的政策,更像是一個種植調控:在某種條件下,或許不種地比種地更賺錢!
就比如今年推行的輪耕、休耕補貼,補貼標準是500-1300元/畝不等,坐家裡不動,輕鬆畝收益500-1300元!
再看看只知道悶頭種地的,辛辛苦苦一年,畝產玉米即使盼個豐收年,一斤六七毛,一畝地毛利潤也就八九百塊的收益,你再扣除一下耕地、施肥、種子、灌溉等費用,種地能賺多少?更別說操的那份心!
當然,既然說玉米生產者補貼更像一種調控手段,還是對種植有體現的。我們現在是玉米不賺錢的情況下,收益不明顯,如果玉米賺錢了呢?比如今年的玉米還是往年的價格,一塊左右,在你本身就有種植收益的背景下,這個補貼是不是更像是錦上添花?
這時候,我們在反思一下美國農民,很多人都羨慕美國農民種地能賺錢,不種地也能賺錢,其實我們有沒有回過頭思考一番,為什麼可以?
原因很簡單,他們都關注市場,關注信息,而市場信息也確實能給他們指導,所以,他們會選擇合適的年份去種植,糧價低的時候輪休只賺補貼錢。
要是我們國內也能這樣是不是也許會更好?比如我們也有一個農民行業協會性質的機構,分區域對農民進行種植指導,統一制定種植規劃,避免集中種植,讓種地的農民生產的糧食能賣上高價,糧價低迷時讓農民能拿一份輕鬆的補貼收益?
說了這些,其實我們也大體能看到國家糧食政策調控的一些思路,但這裡面往往有很多細節需要去做,既然補貼的大思路已定,管理方面是不是更該集中精力去搞一些圍繞補貼的服務工作呢?
但是,至少從目前來看,當前的這部分糧食管理和智囊機構基本沒有開展過一些服務農民種植的種植指導的服務機構,更多的投向一些所謂的「腳疼醫腳、頭疼醫頭」的大項目上,而這些項目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完成項目演示之後或者束之高閣,或者是成為小利益團體的盈利平台,或者是根本就不去完善配套服務,將項目開發的最基本目標群體給遠遠拋開。
咱們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托市收購執行多年卻始終拿不出一個應對異常情況的應急預案(詳見《小麥托市政策執行十年 再遇賣糧難卻無應急預案誰之過?》),每年都要農民朋友出現賣糧難時吭哧吭哧出台一個臨時的。
小編也是有多年農業諮詢服務經歷的,有時候也很希望高層人士在制定政策時了解一下我們這些底層的,有自己思考的一些意見,能讓那些更符合農民利益的政策能夠落地生根。
玉米供給側改革實踐,或許對農民而言更需要種植信息的指導,而不是目前簡簡單單的鼓勵企業去收購,然後讓農民在來年的種植中繼續迷茫,繼續去隨大流種植。就比如大蒜,目前大蒜價格的高漲讓很多人覺得明年種大蒜吧!其實,了解市場的都知道,蒜價也曾經一度跌到幾毛錢一斤沒人要,前一個「蒜你狠」之後往往跟隨者另一個「蒜你狠」,前一個是對消費者,後一個是對種植者。
今天就吐槽這麼多吧,希望贊同的或者有志同者一起交流、發聲,真正的發展好中國的糧食經濟,讓種植者有收益,讓消費者有保障。
推薦閱讀:
※極飛學院詞條家之農田雜草
※一個農業項目就能拿上百萬的財政扶持資金!新一年申報又啟動!
※全面解讀無人機在農業中的各種應用
※正名,別再誤解有機農業了!
※吃轉基因有害?科普這麼多年咋還有人信!
TAG: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