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像孩子一樣思考-帶娃隨感

帶小朋友真的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苦中作樂,從中體會一些感悟也是好的。

1、體會小朋友的探索之旅

提到小孩子的行為特徵,首先是嘗試一切可嘗試的事情,然後通過重複,來加強自身的感受力,比如說吃手指,比如說推凳子;同時,小孩子也通過嘗試來觀察外部影響,比如凳子會動,大人會吼。

有關聯的事情,漸漸會形成「分類」,所謂分類就是把「更」有關的東西放在一起,比如推凳子,凳子會動,扔球,球會出去。

這些慢慢就變成了「因果」,小孩子會產生預期,會知道某些行為會關聯到什麼結果。

2、還記得最初的旅行么

在很多年以後,我們經過所謂初等、高等教育之後,學會了一堆現成的知識,或許還有謀生的技能,卻只有極少數人還在學術前沿繼續做小朋友做的事情:嘗試一切可嘗試的事情,尋找關聯和因果。

如果科學家太遙遠,看一些觸手可及的諮詢公司,他們無非是招募優秀的學生,將各行業的案例抽象、分類、尋找關聯和因果,放在更多同行和跨行做嘗試(順便收很多錢來重複這個過程)。

回頭想想,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究竟比兩歲小孩子強在哪裡?或許,我們花了大量的精力,學會了「如何同其他人溝通」,包括語言、專業術語、知識體系、表達技巧等,這些能將個人的嘗試,提升到有組織的、群體的嘗試。

誠然,這是有用的。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學習這些「工具」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忘記了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旅行時帶有的,那種發自本質的摸索,以至於如何學習新東西、建立分類關聯、通過交互試驗因果,變成了還需要訓練的技能。

這是很大的諷刺。

3、我們是如何迷失的?

也許讀者會說,只有極少數學歷、資質上乘的社會精英,有能力、有資格去繼續探索未知。然而歷史上,大部分精英在成為精英被記住之前,都是普通人,大隱隱於市,是否還在本質的學習,和一般認為的學歷、經驗、職業聲望,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假如還有其他原因的話,我嘗試反思,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最初的學習模式?

讓我們試試,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聊一下:

如果一個人只能養活一個人,那所有人都必須養活自己,做不了其他的事情。文明的進步來自於一個人可以養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進一步提高效率(不可否認,也有些搗亂的),循環這個過程,社會進步的同時,很自然就有了複雜的分工。

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獨立覺醒,獨自探索,而成人以後,我們會融入社會,成為分工的一個環節。

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當你在個人生活里,你需要考慮關於自己的一切,從飲食居住,到個人情感等方方面面,而當你在工作中,你只需要考慮一個很狹窄的、工作涉及的方面,並追求越來越狹窄,也就是所謂的專業。

這導致了一種奇妙的分裂,我們的個人的、精神的世界仍然在獨立探索,而物質生活里,我們和其他人緊密連接,互相牽制,我們成為複雜無比的分工里,一個小小的環節,一個可有可無、可隨時替換的零部件。

行為和思想是緊密連接的,越多的時間放在複雜的、分工細密的物質生活,越容易忘記「獨立探索」的感覺。

這裡你可能會想到一些故事,類似社交有缺陷的音樂天才,或者不會換襪子的數學家之類,雖然有些極端,但這些例子說明了,正常的物質生活會干擾、削弱我們童年的探索精神,使之漸漸消失。

4、我們應該追求童心

很多事情,用小孩子的方式思考,都會變得非常通透。

《數學之美》這本書,普及了很多數學知識的應用,例如說,「距離」這個東西,可以用來做文本區分。我們在中學裡學習幾何,老師教會了我們,點和點的距離,在xy坐標體系下,如何計算。

回想起來,我們學習的只是一種「表達方式」,只是工具而已,坐標系有無數種,並沒有哪種比哪種更好,甚至於我們放到矩陣,計算高維空間里的距離,也仍然是工具而已。

真正學到的本質是,有一種叫做「距離」的概念,可以表現「位置的相關性」,而距離是可以通過叫做「數學」的工具來計算的,那麼如果我們可以計算文本的「距離」,或許也可以知道文本的相關性。

不難發現,思考和想法的實現,需要客觀能力的配合,正如小朋友雖然主觀上沒有探索限制,但客觀上還是要慢慢長高、力氣變大。距離計算相關性,在計算機誕生之前,通過人力計算是做不到的,而當客觀條件充足的時候,這時候回頭看這個方法,會有醍醐頓悟的感覺,而提出這個方法的創新家,無非是保持了童心而已。

本文想鼓勵的是,有時間的話,多多沉思,將物質生活中繁複錯綜的事情,撇開工具、撇開權衡、撇開小孩不會考慮的事情,提煉到簡單的嘗試、摸索、學習的層面。

如果精神老了,哪怕未成年,也已經只是一個可替換的、低值易耗的社會分工零件而已;反過來說,哪怕大叔大嬸,神情也和小朋友一樣,每天都有新想法,生活充滿了意外感和滿足感,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追求么?

大致就到這,謝謝閱讀這麼長的隨筆。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

孩子要學琴,父母完全不懂,一堆問題找誰諮詢?
你適合做全職媽媽嗎?一個資深全職媽媽的真誠總結!
芝士媽媽:寶寶前三年的疫苗計劃都在這了,你給他打對了嗎?
寶寶剛出生一個月左右,現在想選擇一下育兒書籍,可書店那麼多教育孩子的理論,大家覺得哪本書或哪個人的理論較好呢?
蒙特梭利兒童房|如何在家給寶寶有準備的環境

TAG:育兒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