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要「取消個人5萬美元購匯限制」?!你信嗎?反正我不信!
最近,有篇關於「6個城市首批試點QDII2,取消5萬美金購匯限制」文章一直在傳,確切地說,從去年夏天傳播到今年,貌似有越傳越熱的味道,某些文章還寫得言之鑿鑿。這件事本是金融方面的主題,但因為換匯額度和投資移民高度關聯,老肖作為移民行業的從業人士,對金融略知一二,儘管知道金融、外匯都是極為複雜深奧的內容,還是斗膽寫幾句。
在開始之前,建議各位看看老肖半年前的一篇小文《要移民卻沒搞懂外匯?來惡補一下》,下面一些內容與之前有關。
外匯管制
目前,咱們天朝的外匯管制,是每人每年有購匯額度限制,也就是說:
每個人每年,「購匯」不能超過5萬美元---也就是說,用人民幣換美元換到自己賬戶裡面(不是換現鈔),每年不能超過5萬美元。
同時,每個人每年,「結匯」也不能超過5萬美元---收到外匯到自己境內賬戶以後,要結算成人民幣,每年不能超過5萬美元。
之前,每個人如果個人賬戶裡面有外匯,向外匯出基本不限制的。但是現在,也限制每年只能匯出5萬美金了。
傳言的由來
關於「6個城市首批試點QDII2,取消5萬美金購匯限制」,其實並非空穴來風。2015年5月,在很多比較專業的財經媒體上,就有過這方面的報道。
當時的背景是:
人民幣對美元相對穩定,甚至表面上還有升值的趨勢。見下圖紅框1。
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是針對機構投資者的,不對個人開放。QDII2這個提案,是針對個人投資者的。推行QDII2、或者說「適當放開符合條件的個人進行境外投資」的呼聲已經有幾年了,民間這種願望也非常強烈。
當時國務院對個人境外投資持支持態度。2015年5月18日,國務院批複同意了《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擇機推出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也就是QDII2)境外投資試點。
當時所謂專家預測,QDII2推出後,「個人資金流出的實際需求增長空間有限,每年不會超過1.5萬億(RMB),不會對金融市場造成衝擊。」
(參見《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2015.6.4 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06/04/content_3696.htm)
所以,就有了「6個城市---上海、天津、重慶、武漢、深圳和溫州,首批試點QDII2」的說話,可見這個說法當時在政策層面的確有所準備,如果不出意外,或許真會實施。並且實際上後來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有過試點的計劃。
當然這麼大的事情,肯定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允許老肖化繁為簡挑一些重點來說吧。
因為資金如何出去,一直是個不小的問題,越大的資金難度越大。如果QDII2這個政策落地,將是一個重磅利好!不光是對移民,影響更大的是對急於到海外投資、理財、分享全球投資機會的有志之士,將是非常便捷的通道。所以市場歡欣鼓舞,移民市場受外匯管制影響非常大,當然更是當喜報頻傳,老肖就一直在某些公眾號、部分移民網站上看到這則新聞不斷換了標題在流傳。一直到現在。
匯率怎麼變化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個美好的方案,後來接連遇到重大的形勢變化。
老肖請您看一下上面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圖。在2015年8月,發生過一次直線上升。見上面紅框2。
這是源自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也稱為「匯率改革」。表現為人民幣主動貶值,一個上午波動高達2%,已經接近2013年全年的幅度!
這一主動大幅貶值策略,降低了央行調控能力的信心,也引發了對人民幣是不是要繼續大幅貶值的猜疑,自然在外匯市場引發了強烈的震蕩。後續3天,外管局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格,就從6.1162:1大幅貶值到6.4010:1,貶值4.7%!中國銀行人民幣兌美元(賣出價),更是從6.2215:1,貶值到6.4619:1;離岸人民幣貶值幅度更大。
製造業的生產價格指數也再創新低,加重了市場對於「經濟復甦困難」的猜疑,關於人民幣「內升外貶」的說法也不斷放大。
市場就是市場,有時候不需要給全面的壓力,一點點導火索就會發生「踩踏」。這背後就是人的恐懼。所以,2015年8月以後,外匯流失愈發的嚴重(不要跟老肖講是930改法刺激EB-5大量遞案的影響,這個因素在巨大的外匯波動和經濟形勢面前,實在太小兒科了)。
事情還沒結束呢。2015年12月16,美聯儲宣布加息,上調利率0.25個百分點,至0.25%-0.5%之間,並將視經濟的表現來調整策略。老肖提醒各位朋友,不要小看這麼點百分數,這可標誌著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從2006年開始寬鬆貨幣政策已經結束。美元的拐點可能要到來了!這可是大事件,於是美元剎不住車的上漲。所以上面匯率圖中,紅框3發生了!2015年12月,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與中間價,當月分別貶值1.47%和1.50%,2015年全年分別累計貶值4.46%和5.77%。
(老肖悄悄告訴你,某些機構預測:今年6月美聯儲再次加息的概率升至29%,7月加息的概率超過60%。當然,老肖可不是金融專家,各位自己判斷啊,入市有風險!)
外匯儲備怎麼變化的?
來看咱們天朝的外匯儲備---2014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還有4萬億美元,可是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咱們這家底在一年半裡面減少了6629億美元,其中2015年全年減少了5127億美元,降到33304億美元,其中,8~12月就下降了高達3200億美元!(這是老肖按著計算器算出來的哦,如有誤差歡迎指正!)
這已經大大超出了某些專家預測的數據,而且這還是QDII2沒有放開的情況。也就是說,一年裡面,3萬多億人民幣對應的資產流出到了境外。
外匯儲備的減少,的確有很多原因,其中,個人或機構為了境外投資、避險等目的而換匯,相信不是小數目。今年一季度外匯儲備降速有所放緩,到今年4月底外匯儲備降到32190億美元,4個月裡面還是下降了1100億美元,也不是個小數字哦。
有人說,咱們家大業大,3萬多億哦,這點波動算什麼?!這個話太外行了!比如說,「外匯儲備」不等於「對外凈資產」,2015年9月末,我國對外凈資產可只有1.54萬億美元,還不到外匯儲備的一半。具體老肖就不解釋了(嘿嘿,你想解釋就解釋得清么?!算了,老肖就不找磚拍了)有專家計算說,中國至少需要1.6萬億美元至2.6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否則會有很大風險。總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時移世易兮,去年5月份要推出QDII2的條件中,很多已經不復存在,那您說咱天朝國的CFO、也就是央行他還會放開QDII2嗎?那「6個城市試點放開個人5萬美元換匯額度」的事情,您覺得還靠譜么?
事實上,去年8月以來,換匯制度不但沒有放開,反而大幅收緊。我想各位都知道了,特別是移民行業的朋友,肯定是感同身受。
購匯政策怎麼變化的?
老肖在之前那篇文章《要移民卻沒搞懂外匯?來惡補一下》裡面提到過,外匯管制其實在世界是比較常見的情況。而且隨著國家政策,可能會有階段性的放鬆或收緊。按照上面的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儲備雙雙持續大幅下降的情況,外管局絕對不會袖手旁觀。而且2015年(按美元計價),中國的所有銀行結匯較2014年下降9%,售匯增長24%,結售匯逆差高達4659億美元,等於2015年的確有這麼多的資金在銀行購匯後轉了出去!和前面提到的2015年度外匯儲備減少的5127億美元,還是比較接近的。(數據來自國家外匯管理局)
老肖簡單梳理一下:
2015年9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外匯管理局下發《關於加強銀行代客售匯業務監管定位通知》,強調銀行要嚴格執行外管局售匯業務的要求。包括:
a) 5個以上不同個人同日、隔日或連續多日分別購匯,購匯總金額超過等值20萬美元,並將外匯匯給境外同一個人或機構將會接受銀行監管與篩查;
b) 完善個人外匯業務「關注名單」管理,將存在借用他人額度辦理結售匯行為的個人,直接列入「關注名單」(即所謂「黑名單」)。
c) 被納入結售匯「關注名單」的個人,自納入名單之日起的當年及之後兩年內,均不能通過電子銀行渠道辦理結匯和購匯業務。
---這被某些媒體稱為「史上最嚴外匯管制」,事實上這不算「史上最嚴」,後面更嚴。
2016年10月22日,外管局發布《關於開展個人外匯業務監測系統試運行有關工作的通知》
2016年1月1日,外管局停止使用個人結售匯管理信息系統,正式上線個人外匯業務監測系統。新系統對全國範圍內的銀行結售匯數據進行統一管理。這樣通過跨省回款的方式來規避限制的做法也被堵死了···
大幅打擊地下錢莊。2015年外管局參與破獲地下錢莊案件 60 余起,涉案金額超萬億元人民幣。
整頓銀行內部換匯過程,嚴格執行監管。
這些信息大部分從《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2015》中可以看到。
後續很多外管局加強購匯監管的傳聞,基本都是對上述內容的三令五申。
另外老肖也了解到,近期在某些城市,大部分銀行實際上執行的是將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降為3萬美元;並且將每年對外匯款也限制在5萬美元了(就算你賬戶里有很多外匯,明明都是你自己的,也不讓你大量匯出去)。自貿區的一些變相放開額度的做法,試行沒有幾個月也被叫停了。
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還很難說。但老肖認為,QDII2的試點和放開,近期就不要奢望了。「取消個人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在當前涉及國家金融安全的大背景下,也根本沒有推出的可能,除非各個方面因素髮生了重大轉變。
對要做投資移民或海外投資的朋友來說,換匯是個不小的問題,需要盡量提前準備。臨時抱佛腳很可能麻煩多多、成本高高,甚至可能做不到。另外,各位也不要聽信那些傳言。
關於外匯和金融問題,其實相當複雜。老肖只不過是將一些個人觀點,對移民行業的朋友們做一些分享。上面數字有點多,讓各位朋友受累了,抱歉抱歉!
最後,老肖也提醒大家:多看大勢,順勢而為。
推薦閱讀:
※想做外匯?先學基礎吧! 第二篇
※外匯是財富第四波?Sorry,你看到假新聞了
※美元連漲,歐元英鎊相繼破位,還有哪些交易機會
※回憶那段外匯炒單的日子
※曝光!環球金融監管不嚴 無法保障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