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判斷力從何而來?(一)

判斷力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小到上班走哪條路線,下班後吃什麼;大到企業的轉型決策,一個產品的定位選擇,等等。要取得好的結果,都需要足夠有力判斷力來支撐。

當然,如果你完全不在乎結果的質量,僅憑一句「順其自然吧」來解決所有的決策判斷問題,那判斷力於你而言可能是多餘的。否則,我們都需要好好關注好的判斷力從何而來!

判斷力和很多東西相關,經驗、知識、基本能力...... 它用來解決......——這是個典型的概念性的句法,但這種句法的內容往往都是沒有可操作性的,沒什麼價值。這裡我是想嘗試寫一些可以有實操價值的思考。

1. 首先要有「判斷的意識」

難道很多人遇事都不做判斷嗎?確實如此。有的人會盲從,有的人壓根沒有意識到判斷力的存在,一直在「跟著感覺走」。如果要做個分類的話,常見的缺乏判斷力的類型大概有下面幾種:

  • 迷信權威

    在媒體信息急劇膨脹的今天,各種虛假信息橫向,而信息的源頭恰恰是一些不那麼合格的專家、公知,而讀者或聽眾也在思考惰性的趨勢性,形成了盲目相信,不去自行做判斷的壞習慣。而這裡的盲目,既有對所謂專家的盲目相信,也有對所述觀點的盲目相信。

    因此,獨立的思考判斷意識及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即使權威的觀點是正確的,也不代表這個正確就是權威的,而非正確屬於權威。

  • 訴諸情感

    這也是常見的思維謬誤之一,當人的某種情感佔據上風時,會部分或全部出現判斷力喪失的情況。比如,在爭論中的人,問問會極力維護自己的觀點,盲目誇大可以使觀點成立的可能,很多便是當眾被證明自己的觀點錯誤的恐懼帶來的。
  • 企圖完全用「快腦」代替「慢腦

    確實有那麼一部分人,往往喜歡跟著感覺走,凡事只是用大腦做一下快速簡單表面判斷,即下了最終結論。而且,同時會伴隨一句說辭——我就是那種靠感覺做判斷的人,跟你不一樣。而實際上,人腦是有「快腦」代替「慢腦」的區別的,「快腦」也就是那些下意識的思考判斷,往往決策判斷的速度快,但卻有很多局限性。(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案例,有很多,而且蠻有意思的)。

    喜歡只用「快腦」而不用「慢腦」做思考判斷的人,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惰性,而這種惰性在一開始並沒有那麼強烈,但由於沒有掌握有效的思考判斷的方法,慢慢便助長了這份惰性,而長期的惰性便形成了拒絕思考判斷的習慣。

沒有判斷的習慣,沒有判斷的意識,靠感覺做判斷...... 這些都是思想層面的問題,如果思想問題不解決,單講方法,是沒有用的。而思想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判斷力缺乏是哪種類型的,然後自己去說服自己,不判斷的弊端,以及獨立思考判斷的好處。

2. 信息數據(證據)的準確性、完備性、及時性

有時空有好的判斷力,而沒有獲取盡量多的相關數據和信息,也是很難做出判斷的。比如,如果要回答「現階段,哪個方向的創業更有前景?」這個問題,有的人可能會基於自己的經驗、個人喜好做出判斷;有的人則會結合一些開放的信息報告(如財報、第三方分析報告等)做出判斷;還有的人在數據層面會有先天的優勢,比如百度相關部分的員工,可以看到整個搜索引擎上的熱門關鍵詞和趨勢變化等數據。(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有這個數據上面的問題就解決了,創業是非常複雜的,團隊的絕對實力,團隊和方向的契合度,資本情況,競爭飽和度等等,都是影響其成敗的重要因素。)

首先,數據必須是準確的,這個不用多解釋,做判斷時要有對數據準確性的初步判斷能力,比如,某數據樣本顯示某城市居民身高範圍是1.90m~2.1m之間,那從常識來看,這個數據一定時錯的(未來,如果進入星球大戰時代另說)。

其次,數據要足夠完備,具備統計意義。比如,有些第三方行業分析機構,基於自己的特定軟體採集的特定數據樣本,就得出了對整個行業的判斷,這個非常不嚴謹的。因為,數據本身是有偏的,僅代表了願意使用該軟體的部分用戶的特徵,不能代表全局,也很難做出有效的判斷。同樣的,也有的人基於自己朋友圈的某某信息,就信誓旦旦的得出某個特定結論,這也是不嚴謹的。

再次,信息數據的及時性在特定場合也是非常有助於做出正確判斷的。鹿晗在回國發展的初期,還沒有現在那麼火,但據了解,微博上大量的及時、動態信息,可以在預測鹿晗日後大紅大紫這個事情上發揮大作用。信息及時性的價值可見一斑。並且,某些特定的行業,信息不僅僅是及時,甚至可以稱為是超前的。比如,投行人員對企業融資、IPO、兼并信息的了解。

而對於普通大眾,要獲取高質量的數據信息,主要靠平時對數據源的積累。像alexa、百度指數、aizhan,雪球,統計局數據,人大經濟論壇等等,都有很多有價值的數據。每個人的領域不同,重要的還是個人的積累和數據意識的培養吧。

3. 縝密的邏輯思考和推理能力

在有了判斷的意識以後,一個人的一次判斷過程其實說簡單也簡單,如下圖:

對於有邏輯的人而言,邏輯思考能力是顯而易見的,因為A,所以B,那麼A→B就是一個縝密的邏輯思考過程,而從數據信息到最終的判斷結論之間,就是多個這樣的具備因果關係的邏輯思考過程組成。注意這裡強調的是因果關係,不是相關關係。

關於如何培養邏輯思考能力方面,我個人經常用對比+反思的方法,首先要有一份好的從頭到尾的判斷資料,然後從相同的原始數據信息出發,自己基於因果關係去推演一遍整個判斷的過程,再對比自己的判斷結論和資料里的判斷結論是否有差異,如果有,再進一步對比思考判斷的過程里,到底是哪一步出現了不一致,再深度挖掘導致不一致的思維誤區。

關於這個方法,我個人受益匪淺,多年前的一篇老文里也有方法的介紹:

也談如何提高思考力

未完待續 ??


推薦閱讀:

特朗普要在阿富汗「反恐」,需要印度配合,全控克什米爾,中國怎麼辦?

TAG:判斷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