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抖音毀掉的年輕人
被抖音毀掉的年輕人
作者:筱繭(富書籤約作者)
01
抖音真的有「毒」。
我一個大熱劇都會等著全集結束後才看的滯後者,偶然看了下抖音,想著隨便刷兩條看,結果一刷就幾個小時,完全不能自拔。
現在一天到晚就只想,去重慶坐輕軌,去西安摔個碗,去鄭州喝占卜奶茶,去調戲土耳其冰淇淋小哥…
還有一款「戲精太陽花」,魔性舞姿和60多首樂曲,沒有她怎麼治癒我平淡的生活…
正如赫胥黎所說:人終究會毀於他們所熱愛的東西。
從學生黨,到上班族,國人悄然間都對這短視頻里的世界成了癮。
人們樂此不疲地分享、集贊、模仿,端著手機一天到晚莫名其妙傻笑,很開心沒錯,但是然後呢?
管理學裡有這樣一個著名的「瓜子理論」:就是人當開始嗑瓜子,就不會停,直到嗑出一堆瓜子殼,這個過程你會很享受,但是除了浪費時間,長胖,其實一點用都沒有。
玩手機、刷抖音就是會讓人沉溺在娛樂消遣里,而忽略了生活中更重要的東西,甚至還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
前不久,陝西一位14歲女孩,半夜在被窩裡拿著從同學處借來的手機玩遊戲,不料被醒來的弟弟發現。
因為擔心弟弟向父母告狀,女孩竟然殘忍將親弟弟殺死。
還有一個中學生眼鏡店內暴打母親,只因媽媽遞單據的時候擋了一下他的手機屏幕。
成年人也中毒不淺,一男子看短視頻上很火的挖賓士車車標的視頻而得到「啟發」,跑到路邊挖別人的車標,邊挖邊錄,最後被警察拘捕,面臨刑事處罰。
武漢一位爸爸發現一個與孩子互動的翻跟頭視頻很有意思,便和女兒挑戰。
結果父親在抓住女兒向上翻轉180度時不幸失手,孩子頭部先著地,致脊髓嚴重受損,上半身已經無法行動。
互聯網時代,想毀掉一個人,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
當然還有更奇葩的人物出現在短視頻中:「02年的小孕媽」、「產後4個月全網最小二胎媽媽」,未成年脫衣露體直播…
短視頻其實殺不死微博,也殺不死微信公眾號,它能殺死的,只有你和你的時間。
很多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影響睡眠質量,耽誤工作和學習…
於是出於輿論等原因,反沉迷系統上線。
然而,這個措施背後,隱藏著一個細思極恐的事實:
分配自身注意力和精力的主動權,已經慢慢脫離了我們自己的手中,轉移到了強制執行的電腦程序中。
在各種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詳盡的數據,通過聲、光、交互、反饋等全方位途徑,精心打造出的手機軟體。
手機無非就是為了創造一個虛擬空間,來消磨你的時間,而你真的無法控制你自己了。
玩手機雖有短暫的快樂,但大腦長期被這種「高刺激閾值」環境包圍,這種快樂只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膚淺,甚至會退化。
更重要的是,所有沉溺在手機娛樂消遣里的人,都忽略了現實生活中更重要的東西。
02
手機操控下的現代人,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神,缺少對某個問題深入持久的了解和思考,這已然成了新時代「通病」。
雖然很多年輕人沉迷於手機,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想改變這種局面。
很難嗎?
其實,要走出這種狀況也很容易,就是放下手機。
朋友小莫,一個朋友圈重度用戶,每天必髮狀態,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她今天吃了什麼,做了什麼,看了本書想到了什麼。
新加完朋友就會很擔心,大家都不熟,如果對方來看朋友圈發現了自己的小秘密怎麼辦?
一天看微信數十次,是那種連起夜尿尿都會打開微信刷一會兒的人。
發條朋友圈需要斟酌一兩個小時,選圖P圖,文字一遍遍改,發出去後還要花時間去看點贊和評論。
有時候忘記分組可見,發張出去吃飯的圖,領導會教育她不要總想著玩忘記業務學習;
家長會教育她要還房貸節儉一點,還要害怕樓下那麼多外賣店的老闆們,看到自己的背叛,像是被捉姦的感覺一樣;設置分組可見了吧,聚會的時候互加微信,新朋友翻朋友圈,一交流,老朋友們發現自己被屏蔽,被當面揭穿好尷尬。
於是,前段時間小莫終於下決心關閉朋友圈了。
第一天,她看不了朋友圈,就打開看一看,搜一搜,共計打開了二十七次,按照每次五分鐘算,她浪費掉起碼兩個小時時間。
第二天,小莫的肌肉反射明顯較之前減輕了一點,一天只打開了不到十次微信,除了兩個閨蜜,大部分的人也沒意識到她的失蹤。
第三天,她忍不住點開朋友圈,看到熟悉的內容:代購的、曬娃的、旅行的、結婚的,毫無新意,一切如常,她悻悻離開。
打開朋友圈看起來是一個成本很小的動作,然而日積月累之下你將會發現,你人生里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毫無意義的人和事佔據。
離開之後,那些給別人的生活的圍觀時間轉換到了觀察自己身上,才發現,空守一大堆非必要的社交關係太蠢了。
懷念以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的日子,人們在等待的過程中自然拉長了情愫的積蓄,才醞釀出了最深沉的情感。
社交網路雖然縮短了空間的距離,卻難再有那種沉甸甸的真情實感。
停用朋友圈的這4個月,小莫看了32部電影和11本書,有了更多時間思考後,她連帶著把那些娛樂軟體也卸載了。
必須承認,這些東西剛看的時候是很有趣,但是刷累了,關上手機屏幕後,迎接你的就是空虛。
當你抽身出來再回頭審視才發覺,那些無腦跟風的段子、毫無技術含量的舞蹈、機械性地逗貓逗狗……
其實這些真的挺無聊的,而在認知的舒適區里樂不思蜀,也真挺可怕的。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到:
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一個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這些快餐化的信息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剝奪了我們應當在自己領域上深耕的時間。
03
手機必然弊端很多,但工具本無罪,使用工具的方式決定了它的作用。
誠然,手機軟體巧妙的沉浸式體驗讓他們被稱為「精神鴉片」,但是這些並不能成為我們放任自我的理由。
說到底,這類軟體就是利用了我們逃避生活壓力的心理。
人們更願意在多彩迷人的短視頻中忘掉現實的麻煩,但離開手機之後,現實問題並沒有被解決。
反而只有選擇從手機軟體中斷舍離的人,才能擁有略微嚴肅但卻飽滿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
各種社交軟體的本義本就是「離你喜歡的人更近一些」,可是更多情況下,它卻把我們從無話不說推向無話可說。
我大一的時候,那會兒人人網還沒死,大家靠著並不發達的網路去展示自己的生活,但更多的時候是線下交流。
我曾經和我最好的朋友大吵一場,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雙方陷入了冷戰狀態,誰也不搭理誰。
小孩子吵架,轉臉就能沒心沒肺地一起玩耍,但大人吵架,心裡就多了很多隔閡。
後來我借著晚飯的時間,問他要不要出去喝酒。
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共同活動,吵架之前我們經常一起喝酒,兩人心情好就一起侃大山,一個人有心事了可以靜靜地不說話。
他答應了,然後問我酒後有沒有下半場,要不要去唱個歌。
那一刻我知道,他也原諒我了。
現在呢?
好朋友吵架要比戀人吵架更糾結,吵完一定要在朋友圈暗戳戳地發些曖昧不清的圖和話,讓共同好友站個隊,一來二去,讓本來就不好修補的關係雪上加霜。
大數據時代,優質劣質訊息翻湧不息,碎片化訊息嘩嘩而來,朋友圈如是,微博如是,所有的互聯網社交都如是。
被沖淡不僅僅是專註力,更有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係。
日本著名的企業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他的書中描述:
時下年輕人只關心自己半徑三公尺以內的事情,在網路上無話不談,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十足低情商和低智商…
是的,好多人變成了點贊黨、索贊黨,但真實生活沒有因此美好半分。
關了這些應用,一切照舊,真見了面,誰也不會因為你日夜的點贊多給你一個笑臉,而你失去的是去和真正朋友相處的時間。
其實多少個贊,都抵不過現實中的擁抱、牽手,和朋友、家長面對面暢談5分鐘比網聊兩小時都帶勁,那種環繞在耳旁最爽朗的笑聲才更加明媚動人。
據《2014年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
父母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的父母佔17.8%,偶爾看的佔51.8%。《北京晨報》刊文說南京幾名小學生呼籲爸爸媽媽:「放下手機,抱抱我吧!」
請放下手機,抱抱球,抱抱書,「抱抱我」。
作者簡介:筱繭,富書籤約作者,90後,本職在大褲衩搬磚,業餘公號狗,2018想成為一個有寫作力的斜杠青年,做個有趣有料有格調的人,給你解氣解悶解乏,簡書@筱繭_, 微博@筱繭。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銀付通鑫聯盟告訴年輕人的三件事
※重返20歲——身處年輕人與老年人互不理解的時代
※難怪80後、90後患癌人數越來越多!
※我不怕死,但是我怕癌症!
※警惕好為人師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