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祠堂 | 不可小覷的文化遺存財富

傳統中國人心中都有一種願景,

那就是:求家族之長存。

於是有了宗族制度。

▲黟縣屏山舒光裕堂 @青岩

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現形式。

幾千年來,中國的宗族制度

一直交織于田園風味的生活理想中,

這種生活理想,田園情懷,返璞歸真的態度,

以趨福避禍的方式,詮釋著中國人清淡的幸福。

事實上,從有利於國家民族的角度,

「家族之長存」對於推動民族的發展壯大,

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許村大邦伯祠 @青岩

分布在徽州境內大大小小、

風格各異的上百座古祠堂,

是獨特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民居、牌坊並稱「徽州三絕」,

這裡的每一座祠堂都是當時

徽州經濟、文化以及建築藝術的具體體現,

也是徽州歷史的濃縮。

▲績溪龍村胡氏宗祠 @青岩

祠堂的起源與古代的宗法制度密切相關。

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就出現了宗法制度,

西周時期宗廟制度進一步完善。

直到了漢代才出現真正的「祠堂」名稱,

徽州的宗祠興起於宋代,

在朱熹理學思想的影響下,

向以朱子桑梓自居的徽州拉開了家祠建設的序幕。

▲婺源篁嶺曹氏宗祠 @青岩

而徽州宗祠的大規模營建,是在明代嘉靖時期,

這個時期的徽州宗祠

不僅在數量、類型、規模、規格和規制方面

承繼了宋元和嘉靖以前徽州家祠發展的態勢,

而且逐漸形成了特定圍合式公共空間的基本規制和特徵,

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

成為此後徽州宗祠的基本規制與形態。

▲歙縣北岸吳氏宗祠 @青岩

萬曆至明末,徽州祠堂建設達到了一個高峰。

吳子玉在《沙溪凌氏祠堂記》中記載:

「寰海之廣,大江之南,

宗祠無慮以億數計,徽最盛;

郡縣道宗祠無慮千數,歙最盛。」

經過明末清初戰亂洗劫後沉寂和低迷,

徽州祠堂到了康熙乾隆時期再度崛起,

在以鹽商為代表的徽商及徽州籍官員

和士紳的推波助瀾下,

徽州又一次將祠堂建設推向一個高峰,

這既是徽商、徽州科第繁盛的一個集中反映,

也是徽州宗族與社會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

嘉道時期,徽州祠堂建築的

五鳳樓式三進五開間的基本規制和特徵基本形成。

▲歙縣雄村曹氏宗祠 @青岩

然而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因太平軍等兵燹之後

徽州宗族祠堂受到了嚴重破壞,

一批規模宏偉、富麗堂皇的祠堂被戰火焚毀,

譜籍等皆成灰燼。

無論是徽商、徽州宗族,還是徽州本土

社會與經濟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在清·同治-光緒後、民國等時期

逐漸恢復重(修)建起來了一大批祠堂,

比如績溪龍川的胡氏宗祠、歙縣北岸的吳氏宗祠等

▲黟縣南屏程氏宗祠 @青岩

「祠堂高聳郁雲煙,

松柏蒼蒼不記年。」

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高度物化的反映,

徽派建築藝術的典範。

祠堂作為一村一族最重要,

最令人注目的大型建築,

切合了當時徽州族人共同的社會心理需要。

作為宗族權力象徵,不同類型有不同規制。

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載體,

是族權自治的象徵。

作為棲息祖先魂魄場所的祠堂,

源於人類對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

▲休寧黃村黃氏宗祠進士第 @青岩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

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

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

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

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

當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簡單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

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敘倫祠 @卯卯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

供設著祖先的神主,

那麼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

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會,齊集祠堂,

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

清明掃墓,先到祠堂,祭神主,

然後分別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

▲洪氏宗祠 @卯卯

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纂修宗譜。

宗譜是一種通過記傳、論志、圖表等形式,

將宗族的血緣親疏、輩分、家規、家法等情況

和譜系等記載下來,

以為本姓宗親們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

▲寶綸閣 @卯卯

祠堂還是討論族中事務的會場,

族中遇訂重大興革事宜,

關係全族之利害者,

如推選族長、興建祠堂、維修家變、

購置大片族產、同鄰族打官司等等,

都由族長召集全體成年人在祠堂開會討論。

▲餘慶堂 @卯卯

祠堂也是助學育才的地方,

在族人所捐贈的公田中,

專門用作對本族子弟助學、獎學

或開設義學、義塾之用,

通過讀書走上仕途,

也是光耀門庭、榮宗耀祖,

提高整個宗族聲望的大喜事。

▲徽州區潛口金紫祠,汪氏宗祠

祠堂又是宣講學教禮法的課堂。

祠堂在祭祀儀式開始之前,

專人向族眾進行「讀譜」,

講述祖宗艱難創業的歷史,

定時讀家法族規,

宣講勸戒訓勉之辭和先賢語錄。

▲祁門洪家大院 @青岩

祠堂里每當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

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

尤其是春節團拜,既神聖又隆重的。

團拜活動的內容很豐富,

包括祭祀祖先、獎勵功名、尊賞壽星、

添丁上譜、村人聚餐和唱大戲等。

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戲台建築。

好戲連台,既是唱給先祖們聽的,

更是演給宗族內男女老少們看的。

▲歙縣棠樾世孝祠 @青岩

徽州的強宗大族,歷來是聚族而居,

幾乎每個村落都有祠堂,

明清之際,徽州書香社會的形成,

與人們重禮教、重教育、

遵守家法、家規、家教是相輔相成的。

徽州宗族的家規、家訓

是維護社會化群體生活的基本道德,

千古不變的鐵律,如同基督教的十誡。

儘管各個祠堂的家規、家訓不一樣,

但是主旨都是三綱五常,

仁、義、禮、忠、信,

知廉恥、勤勞、善良、孝敬父母。

▲歙縣昌溪周氏宗祠 @卯卯

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個地方的鄉風民俗和建築特色,

實屬難得的文化遺存。

沒有這些具象的東西,

傳統文化也就少了依附,少了說服力。

所以說,祠堂作為傳統中國人心中的聖殿,

其相應的文化,自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

不可小視的值得傳承的一筆財富。

來源:故園徽州網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讀史筆記——呂思勉《中國政治史》
阿爾巴尼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能介紹一下鄭和嗎?
字理行間-狗年說狗
從對南京精日事件的處置展開說

TAG:徽州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