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人的品行看其獨處的狀態,一場培訓的好壞看學員休息的狀態

培訓泳者,東南銀通創始人,專註培訓項目設計與互聯網+教育培訓。一天一篇文章,讓培訓成為銀行業績爆發的支點。

五一節回了趟老家,跟幾個老同學聚會。

大家都很久沒見了,席間天南海北地聊,其樂融融。

老張還是那麼貼心,一直在幫大家添酒倒茶,有好菜上來他一個勁地招呼大家吃,最後才給自己夾。

我看著他,心裡不禁感慨:這麼紳士的一個人,竟然會家暴?

人真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

在群體活動的時候傳遞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轉過身就可以瞬間變臉。

所以我經常對公司里的女孩們說,選對象不要看他在人前表現得多麼好,而要看在人後他自己獨處的時候是什麼狀態。

因為人在獨處的時候,是「非社交」狀態,最不設防。

卸下面具和偽裝,才能體現他最真實的品行。

反觀培訓也是一樣。

學員在課堂上呈現的是一種「上課狀態」,精神集中投入固然是好事,但單純看上課狀態還不能認定此次培訓的效果——有可能學員只是表現得很認真,也是一種「社交狀態」。

所以,要從學員的「非上課」狀態中觀察到蛛絲馬跡,判斷此次培訓是否有效。

「非上課」狀態就是課間茶歇的時候,學員從課堂上放鬆下來,回歸自己日常的狀態。這時候大家邊吃點心邊交流課堂所學,其實是一個知識重構的過程。

課堂上完成「輸入」,課間茶歇完成「輸出」。

在課間交流的時候,講師和助教都可以引導學員發表自己的看法,關於課程內容如何運用在實際工作中、自己還遇到過怎樣的例子,以後怎麼改善等等。

甚至對老師講的有疑議,也可以在課間交流的時候反饋——有問題說明學員真的聽進去了,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課程的吸收。有時講師還可以根據學員的課間反饋,在接下來的課程教學中做出及時的調整。


推薦閱讀:

認真生活的人,值得被生活厚待
我以貌取人的同時,別人會以貌取我嗎?
乾坤獵頭話術之——確定與不確定
為什麼看不起的人,都比你成功?
吳寒笛:35歲,人生已敗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