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過程中,虛無縹緲的「體系」到底該怎麼理解?

在諮詢中,最難以理解的,並且毀譽參半的,恐怕只有「體系」了。信奉者,將其奉若神明;詆毀者,認為其百無一用。而且兩種不同的意見,很多時候還要爭論一番,結果無非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小馬過河」的故事結果,另一種則是「黃瓜到底是長還是綠」的詭異辯論。

我們暫且不論兩種意見的對錯,今天就花點時間掰扯掰扯,到底什麼是所謂的「體系」,這麼虛無縹緲的概念,是否可以具體一些。日常中我們所謂的「體系」,通俗理解起來就是比較系統化、全面化,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比較片面、零散。那麼,「體系」到底有哪些特點?或者怎樣才能稱為「體系」呢?

首先,體系強調整體性,目標必須清晰明確

整體性就是要想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想清楚了目標也就出來了。好比大學計算機系課程體系,它的目標就是通過一些列課程的學習,用四年的時間能夠培養出一名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

其次,體系強調模塊化,模塊之間相互作用

實現目標需要把目標按照一定的邏輯切開,形成支撐目標實現的一個一個的模塊,並且模塊和模塊之間是有先後順序的,也是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的。比如計算機課程體系,需要先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等等,順序不能反,而且前後互相作用,前面學不好會影響後面的課程。

最後,體系強調動態性,機制能夠自我改進

最後一個特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想要成為體系必須能夠動態調整、自我改進。比如以前計算機課程裡面,可能不會有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等等,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學習的需要,這些前沿的課程慢慢的會納入到計算機課程體系中來。

在信息安全領域,最著名的體系就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了,其整體的目標是確保組織的信息安全(C、I、A)是可控的;具體手段是通過14個模塊或者控制域,113個小的控制措施去實現整體目標;體系持續改進是通過PDCA過程改進模型來實現。具體參見下圖左半部分: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些抽象,可以拿上圖有右半部分來舉個例子。

木桶里的水就是需要保護的信息資產,保護的目標就是木桶里的水越多越好,或者水漏出去的越少越好。

木桶的板子就是具體的控制域、控制措施,想要實現保護目標就需要木板越高越好,或者木板之間的縫隙越小越好(或者沒有縫隙)。

如何實現這個過程?那就需要這個小兔子不停的尋找有問題的板子,那塊板子有問題就不斷完善哪塊板子,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個動作,這樣目標就一步一步的實現了。

這麼一說,你的腦海子應該有一副會動的圖畫,對「體系」也應該有了一個最基本的理解了。

回頭文章前頭所說的兩種意見,我個人當然認為「體系」是具有其作用的,只不過實現的方式各不相同罷了,有的是參照最佳實踐標準,有的是通過實踐自成一體,但最終還都是形成符合各自需求的體系。

但我想強調的兩點是:

任何體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努力與積累,需要經歷「僵化-優化-固化」的三個大的階段,才能逐漸發揮出效果,得到一個良性循環,最終能夠有一個好的投入產出比。任何想要剛一投入,就要立竿見影的效果,都是浮躁的表現。

能夠根據自己的實踐,自成一體的「體系」建設實踐,從概率上來講基本上等於零。在沒有一個好的思路的情況下,最佳實踐標準是比較好的參考。在完全掌握、理解、實踐了標準以後,再根據實踐經驗來改進「體系」,才是一種比較務實的做法。

最後,對於那些盲目排斥標準,看不起標準化的人,我願意將下面的故事送給他。

伊藤博文漫遊中國,辜鴻銘送給他一本自己翻譯的「論語」英文本,伊藤調侃孔子教人方法已經過時,辜對答「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並不會三三得八。」伊藤無詞應答。

標準本身只是方法,運用不好沒有效果,那是你笨!

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關注微信公共號(ID:WeYanXPJ)獲得後續更新;如需閱讀以前文章,請在公共號後台查看歷史消息。


推薦閱讀:

數據泄露(Day017)
軟體安全live第五期:軟體安全-競爭條件漏洞
Linux,netstat
Python3學習系列(四):編寫屬於自己的郵件偽造工具
APP加固技術歷程及未來級別方案:虛機源碼保護

TAG:網路安全 | 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和密碼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