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自信強大,你得這麼做
親子關係中,作為成人的我們往往習慣了扮演權威、強大的角色,保護孩子的安全、引導孩子的成長、為孩子的行為界限「建章立制」等等,
其出發點則是為了更好地愛孩子,並做好父母的角色示範。
然而,「強父母、弱小孩」的親子互動模式在給孩子安全感、為他們成長助力的同時,也很容易令孩子積累一些弱小感,削弱孩子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力量。
當孩子面對一個無所不能的父母時,他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努力按照父母的樣子學習做一個無所不能的人;
另一個選擇就是放棄努力,反正父母無所不能,而自己一無是處。這些消極的自我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成為自卑、軟弱、不自信、負性情緒的來源。
總而言之,父母的包辦代替、敏感緊張、事無巨細地規劃安排等都在一步一步地削弱孩子本身的獨立自主能力及創造性。
而其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適當「示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父母可以隨機向孩子示弱,藉以激發孩子內在的積極能量,這樣的示弱,可以講究技巧,但一定要真誠,以免被孩子識破,弄巧成拙。下面分享一些心得體會:
01 示「膽小」之弱,讓孩子更勇敢
當下的「育兒指南」中,有一種很有影響力的觀點,那就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到消極暗示,父母即使害怕特定的事物,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以免孩子「觀察學習」到了父母對特定事物的恐懼,這樣的「逞強」非常難為父母不說,未必真的把孩子影響的更勇敢。
相反,父母適當地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恐懼,更容易激發孩子孩子的保護欲和對特定事物的勇氣。
舉個我個人的例子,我自己有個從小到大如影隨形的恐懼,那就是害怕蟲子,考慮到女兒桐桐也有點怕蟲子,一開始的時候,我盡量掩飾這種恐懼,雖然這樣做很難。
有一次給她讀書時,一不小心翻到一個帶大青蟲的頁面,竟然嚇的驚叫著把書一扔老遠,原以為桐桐也會被嚇著,卻沒想小傢伙被媽媽驚恐的樣子逗樂了,撿起書來後,一會兒得意的哈哈大笑,一會兒安慰媽媽不要害怕。
結果,媽媽的恐懼沒有被安慰掉,「蟲子」事件卻成為桐桐不怕蟲子的轉折點。從那以後,再看到蟲子的時候,女兒就會惡作劇地拿來嚇唬媽媽,或者懂事地保護媽媽,當然,她對蟲子的恐懼,也就蕩然無存了。
02 示「差距」之弱,讓孩子更自信
孩子雖然弱小,但他們的很多能力,比如音樂感知能力、語言學習能力、想像力等,卻是成人望塵莫及的,而且,由於自小就有著更好的教育條件,當今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往往比父母更強。
如果父母能夠善於發現這些差距,並適當示弱,則更容易激發孩子的自信。就我自己而言,當發現女兒哪些方面比我強的時候,我常用的示弱語言是:
「……太厲害了,媽媽小時候還不會呢!」
「……能不能告訴媽媽,怎麼才能像你做的一樣好呢?」
「……媽媽有個請求,你來當媽媽的老師好不好?」
通常情況下,當桐桐發現連作為成人的媽媽不如她時,都是更添信心並樂於幫媽媽一起進步的。
03 示「笨拙」之弱,讓孩子更獨立
憑經驗我們知道,善於偷懶的媽媽,更容易養出獨立的孩子,那麼這個「懶」怎麼「偷」法呢?學會示弱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拿整理書包這件事為例。桐桐上小學第一天,為了培養她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我就對她說:「媽媽小時候沒有整理書包的經驗,以後你自己的書包就靠你自己了,媽媽沒有辦法幫你。」
桐桐一聽媽媽搞不定,就很自然地接受了挑戰,上小學以來沒用過管過她的書包。
對於那些年齡較大還遲遲不願獨立,凡事依賴父母的孩子,父母要善於示弱,甚至故意犯錯,以便喚起孩子對自己的擔當意識。
比如,對於習慣媽媽幫他整理書包的孩子而言,媽媽可以在整理時故意遺漏一些東西,讓孩子次日上課時發現依賴媽媽帶來的不便,在這個基礎上,父母再提出孩子親自來整理的要求,一旦孩子「就範」,就及時鼓勵孩子的進步,以此類推,逐個擊破孩子依賴性較強的行為。需要說明的是,養育過程中,父母的示弱並不局限在上述三個方面,篇幅原因不再贅述。但父母可以牢記一點,善於示弱的父母,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示弱並不是軟弱,示弱也是一種智慧。對正處在反抗期的孩子,不宜直接對抗,弄不好,大人怒髮衝冠,孩子哭哭啼啼,彼此都不高興。
如果大人心態放鬆一些,藉助孩子渴求獨立的心理,適當的向孩子示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這樣既避免了衝突,又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何樂而不為呢?
巧貓兒童素質教育專註兒童注意力培養數年,針對5-12歲兒童群體,積累了大量提升兒童注意力的理論及實操經驗,歡迎關注「巧貓兒童素質教育」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微博、知乎平台,共同學習交流!
推薦閱讀:
※在大學裡時常孤獨怎麼辦?
※你憑什麼那麼自信?
※如何擁有強大的自信?
※如何在近乎變態的家庭教育的影響後建立自信?
※自信的來源是自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