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之《中庸》版!(李金平提煉)

【「四書五經」之《中庸》版!(李金平提煉)】

第一章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翻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翻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第四章 :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翻譯】: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

第十四章: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翻譯】: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第十五章 :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翻譯】: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

第十七章: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翻譯】:「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第二十章 :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翻譯】: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翻譯】: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第二十一章 :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翻譯】: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 也就會做到真誠。

第二十六章 :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第二十七章 :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詩經》: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

第二十九章: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翻譯】:所以君於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第三十章: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①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②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備註】:①:覆幬(dao):覆蓋。②:敦化:使萬物敦厚純樸。

文章來自【可貞教育·軍旅題材課程:http://www.keezhen.com/news/gsxw/20180504/256.html】官方網站,整理者【總教練~李金平】,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推薦閱讀:

《羅織經》的智慧 管理的秘密
讀《汝墳》:潮中有妾相思淚
擇偶:人品為上, 德為首選
受系統國學經典熏陶胎教出來的寶貝跟同齡寶貝相比,原來這麼好帶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六)唐代書法五絕

TAG:儒家 | 儒學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