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動力學車型與輕量化車型的幾何差異

空氣動力學車型與輕量化車型的幾何差異?

www.qicycling.cn圖標

騎氣動車,騎姿也會更氣動嗎?氣動車型與輕量化車型在幾何上有什麼差別?車廠在設計空氣動力學幾何時考慮了哪些因素呢?

以下是一些知名度比較高的車廠,部分車廠比如cannondale的system six還沒正式放出,focus沒有氣動車,就不列入範圍了。同一家車廠,兩種車型之間在設計時會考慮哪些幾何差異呢?

深灰色為氣動車型,淺灰色為加入氣動設計的綜合車型

首先我們來看看立管角度:

立管角度的設計上,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以cervelo為代表的固定立管角度模式,不隨著車架尺寸改變而改變立管角度,立管角度保持不變,代表為:cervelo、BMC、canyon。

更加普遍的另外一種是,隨著車架尺寸變大,立管角度隨之變小,也就是立管越來越斜,代表為:大部分廠家

從列表中可以看出,立管角度的設計方向上,幾乎所有車廠都持相同意見,氣動車與輕量化車型的立管角度應該是一致的,即使各家車廠在立管角度上持不同意見,但兩種車型的立管角度在同樣碼數上是一樣的,車型並不影響車手坐在車上的位置。

大概只有BMC是個奇葩,TMR01/02的立管角度竟然與任何一代SLR01都不相同,SLR01全系皆採用73.5°的立管角度設計,而TMR01則全尺碼採用74°立管設計,設計師究竟想到了什麼不可描述的事情無人可知,不過TMR01不管是被職業/業餘車手的接受度似乎不怎麼好呢_(:з)∠)_

然後再來看看Stack & Reach

reacto全家桶

?

在早幾年的設計中,氣動性型的車架一般定位是平路型,擁有更加穩定的操控調性,甚至還引入了一個概念,車手的風阻也佔了很大一部分,所以需要更低更長的車頭來獲得一個更具空氣動力學優勢的姿勢,典型的例子:初代reacto與同期的第三代scultura。以上設計思路在銳克多的官方宣傳中有所提及。

但是,美利達正式在公路車上發力,贊助頂級職業車隊,設計改款也是13年之後的事情。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美利達此前的公路車幾何設計經驗還不夠呢?我們繼續看看,第二代reacto發佈於14年,保留了與初代相同的思路與幾何。而第三代斯特拉,由於被職業選手吐槽幾何問題,在15年發布的第四代斯特拉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幾何改進,由原來的第三代斯特拉三個車架等級共享一個幾何,改為兩個車架等級兩種幾何,team級擁有非常激進的競技型幾何,而cf2級別則有更長的頭管,更加適合普通車友、較為舒適的幾何。於2017年所發布的第三代reacto採用了與第四代scultura相同的設計思路,team級別激進的競技幾何,cf2級別更長的頭管照顧普通車手,個人認為這種思路是很合理的。不過在後期的款型中,第四代scultura甚至比第三代reacto還更激進的。

?

BMC、Canyon、Felt則符合我們剛才所說的猜想,氣動車為平路取向,所以需要更長更趴的騎姿,更低的stack,更長的reach,甚至搭配了負角度較大的水平把立一體把,車頭的實際總str比例更低。

Cervelo可以說同樣為這個思路,RCA/老R5/老R3/R2/S3的str值是相對較高的,S3雖然為氣動車型,但是與經典的R系共享友好的幾何,而作為頂級的S5的str值則激進了許多。一個有趣的現象,R系經典幾何或許對於業餘車手來說很友好,但是對於職業車手來說或許太高了?許多職業車手在R5上使用-17°的長把立。所以17年新發布的R5/R3做了幾何更改,R5有了一個新的更加激進的競技幾何,而R3則是繼續使用更加耐力型的幾何。

可以說,cervelo的思路與美利達如今的思路基本相同,更加高階的業餘車手或者職業車手更傾向於選擇性能更強、幾何更具競技性的車架,所以頂級版本使用了比較低的str值,而對於普通業餘車手、入門者,身體不具備那麼強的素質,在重量稍重一點的入門版本則使用更友好的較高str值。

?再讓我們看一下另外一些更加老道的品牌的設計:Giant、scott、specialized等。我們會發現,在stack與reach的設計上,氣動車型與輕量化車型的str比例是一致的,甚至兩個數值一模一樣。

specialized作為業界人體工程學設計做的最好的廠家(我個人認為),在其收購了retul之後,利用retul的大數據為自己優化車架幾何。即使在未收購retul之前,閃電也是bike fit的大力推廣者,BG FIT也是為閃電打下了深厚的幾何設計基礎。即使早年的tarmac幾何取向頗為激進,但是閃電以人為本的概念貫徹始終,初代venge使用以tarmac一樣的幾何設計。

在收購了retul之後,tarmac sl6的幾何做了翻天覆地的改變,tarmac sl6則延續了閃電的理念,車架幾何設計必須以人為本,立管角度、前伸值、堆高值與車架設計取向無關,與人體有關。所以筆者推斷,下一代venge的幾何也會跟sl6一致。

總的來說,目前業內對車架設計取向與幾何取向是否相關的品牌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的,有的認為必須以車手為中心,有的則認為車手適應得了的情況下氣動車應該更趴。

筆者個人觀點的話,作為一個bike fitter,又開始接觸產品設計,我個人還是比較堅持以人為本的概念的,如果本身能力不足,是不足以支撐減少風阻的激進姿勢的。至於上身姿勢影響騎行效率這個事情,日後文章再細說。(還有很多坑沒填呢)


推薦閱讀:

F1高級空氣動力學工程師的比賽周末日記
空氣動力學之簡單解說賽車的升力與下壓力
坦途流線型高蓋完美上身,美極了!

TAG:空氣動力學 | 自行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