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爭奪戰,是搶人才還是奪人口?
近段時間,北京、上海、西安、武漢等20餘城市紛紛出台人才新政,掀起了一輪「人才爭奪戰」。人才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拿北京戶口最快僅需5天」「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國在校大學生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落戶西安」…….。相信許多人都還會對電影《天下無賊》這麼一句台詞深有記憶,劇中葛優演的大賊說了一句很經典的對白:「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甚麼?人才!」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即將過去的2018年,忽如一夜春風來,「人才」閃亮登場,爭奪戰不斷升溫。繼3月21日北京發布《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後,3月26日,上海舉行了一場「人才工作大會」,也推出了人才重磅新政。加上此前已敞開大門的廣州和深圳,4個一線城市均已加入到這場蔓延全國的「人才大戰升級大戰」。其實這一輪的人才爭奪戰的開始要追索到2017年6月29日,當日下午由長沙市委、市政府聯合下發的《長沙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以後簡稱《若干措施》)落地。長沙將實行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只要你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畢業生,即可憑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即可辦理落戶手續。22條新政中,作為對人才的入駐的福利,有4條明確地提到了購房資格或者購房補貼;而放寬落戶直接把房地產市場的需求邊界擴寬了。由於當時國家是控房價風聲最緊的時段,雖曾引起輿論一片嘩然,但也沒有其他城市跟進。而隨著開年以來,多個二線樓市頻繁出台樓市新政,以爭奪人才為名,降低住房門檻,送錢甚至送房。新一輪調控放鬆期已經在路上:合肥放開限價;南京提出40歲以內本科生可直接落戶買房;蘭州直接取消部分地區限購政策;武漢房票出爐,外地人買房不再限購;鄭州市本科不落戶可買房;珠海3萬套住房免費送;甚至於樓市信息空前混亂。房地產投資佔GDP比重達50%以上的海南居然敢公開稱絕不允許任何人炒房……;杭州300套高端住宅開盤兩周售罄,房價直逼廣州;南京、武漢等地閉上了門又紛紛打開窗,本科生可直接落戶買房;連房價漲得不要不要的小啟東也推出力度不小的給錢買房的人才引進政策。樓市給人以暗流涌動之感,人才爭奪戰不斷升溫。
搶人才還是搶人口
據西安晚報報道,2月4日上午,西安市186個有戶籍業務的派出所共500餘名戶籍管理民警集體誓師,堅決打贏為期三年的「人才、人口爭奪攻堅戰」。「人口」二字,恰好將這場「人才爭奪戰」劃分出兩個戰場:第一戰場是純粹的「人才爭奪戰」,以北京、上海為主,其人才引進政策有著較高的學歷薪資條件,以及精確的行業領域劃分;第二戰場則是「人才、人口爭奪戰」,其他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其人才引進政策門檻大大低於北京上海,甚至許多地區對大學生實行零門檻落戶。為什麼這些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大城市還需要爭奪人口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人才?在多數媒體歡呼人才春天已來的同時,輿論場中也出現了一部分質疑的聲音。這些聲音站在清潔工和普通打工者的立場上,認為各地以學歷為門檻的落戶、住房優惠政策,某種程度上是對城市其他低學歷群體的「歧視」。許多人都知道我國城市服務業發展速度很快但質量不高。原因就在於參與服務的人口,沒有通過市民化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務。如果他們在城市的服務業就業中沒有長期預期,只有臨時就業心理,就必然不會在提高服務質量上進行投入,導致服務品質不會提高,甚至產生極端的短視行為。因此應當把人才定義得更為廣泛一些,應給已經長期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和定居的外來人口辦理落戶手續,而不要任何附加的學歷和技術條件。他們能夠在城市長期居住,就會通過各項就業給城市提供服務,。他們自身雖然不一定有大學以上學歷,但是他們應該是城市最具有活力的人才。如果我們僅僅把人才定位於學歷技術,而忽視了城市各方面的實際需求,往往會導致引進的人和崗位的脫節,反而不會給城市帶來活力。隨著越來越多高學歷人口的進入,也會需要更多的從事簡單勞動的人口提供互補性服務,這是城市發展的規律。如果人不能盡其用,為搶而搶,重『搶』不重『用』。我們是否有理由相信許多地方搶的不是人才,還是要人口呢?
人口是影響房價上漲與否的根本因素。人口基數越大房地產市場盤子的容量也就越大,因為人口就代表著市場需求,特別是正當買房的剛需人群。多數引進人才的城市都是曾出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城市。由於引進的人才都可以先行落戶。他們落戶後就有了直接獲得購房資格。對於各城市引進人才的要求,儘管各個城市有點差別,但基本上是只要大學本科就算人才,有些城市更是把人才標準放在大專線上。按照這個標準,全國每年畢業的大專以上的學生大致可達到800萬左右。假定每年畢業的大專以上的學生都會進行房地產市場(即使有些畢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還不夠,但加上政府補貼或許可以),他們每人可購買一套住房,每套住房100平方米,那麼這些畢業學生的住房需求量就可達到8億平方米。8億平方米是什麼概念?2017年國內住房銷售面積是創歷史記錄最高一年,其銷售量為15.7億平方米,8億平方米佔2017年這個創歷史記錄交易量的一半。這也就是為何各個城市的住房銷售紛紛盯到這些學生的根本原因所在。這些學生既是目前國內各城市住房購買的主體,也可能是比較有購買力的住房購買主體。
拿什麼留住人才
從短期來看,地方政府能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是好事。不過從中長期來看,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是,城市應該先有產業還是人才?在一個國家內部,主要決定人口分布的是產業,人跟隨產業走。以IT產業為例,目前形成了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幾個中心,如果一個大學生找工作,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極可能去以上四個城市,因為那裡已經形成產業集聚。因此目前各城市所謂的「人才爭奪戰」,實質上更是一場「住房營銷戰」。因為,儘管目前各城市出台的房地產市場各種限購政策對當前的房地產市場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其作用往往是短期,但是這些已經出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城市,即使這種短期影響也有可能讓當地的住房銷售急劇下降,並立即影響這些城市的當年GDP增長及當年政府的業績。所以,這些城市的政府短期內也是不願看到這種住房銷售下降的。但是這些地方政府又不敢公然讓已經出台的房地產政策鬆綁,只能變著招數進行對房地產調控政策鬆綁。這樣即應對中央政府的檢查,也能夠讓房地產調控變相的鬆綁,一石三鳥。這才是當前不少城市所謂的「人才爭奪戰」的實質吧。
人才要搶也要留
2018年的畢業季又來臨。據統計,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20多個城市接連出台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送房、送錢、送戶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讓昨天還發愁「畢業即失業」的高校畢業生們,彷彿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各個城市不夠分的「唐僧肉」。這場「人才爭奪戰」為何會發生?在爭奪人才的背後,我們還有哪些可以反思之處?
無論是用高額補貼吸引人才、還是對高校畢業生的「零門檻」落戶,亦或是放寬對首套房的限制,政策的本質是想把人才留在本地。留在本地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就是買房置業。買房需求增加,可以刺激因調控而逐漸低迷的房地產市場。對開發商而言也是利好,房子不愁賣,投資開發建設熱情和推盤的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盤活本地的房地產行業。有此看來引進人才確實能擴大房地產需求,對房地產市場會有提振作用。而且人才的加入將壯大繳費人群,改善社保基金收支狀況。但搶人才不是目的,讓人才為城市發展發揮作用才應該是城市搶人才的初心。要讓人才真正留得下,並不是僅僅有大幅度的吸引政策就可以解決的,還要考慮能不能用好人才同時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而城市的公共服務能力又恰恰與城市普通打工者、清潔工這些城市不可或缺的人口有關,所以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是不是需要考慮不應變成為售房而拉人口的「住房營銷戰」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