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全球的18歲華裔牛津女學霸:我所接受的教育只會讓我更努力!
最近在牛津大學的一場以「科技帝國的崛起威脅社會發展」為主題的內部辯論賽上,18歲的華裔女學霸一出場便被全場聚焦,作為反方辯手的她有觀點有態度,舉手投足間的自信優雅性感讓很多網友都大呼,這才是真正的集才華和美貌於一身!
你以為她一出生就開掛順利走進牛津嗎?
當然不是,9歲開始赴英留學,門門科目都是A,她所就讀的中學全校只有她一個人考入牛津,各種體育項目信手拈來、音樂素養也不俗···這些都不是偶然。
除去自身的優勢和努力之外,長達10年的英國留學經歷才是她無形的財富,像我們經常說的那句老話「醉過才知酒濃」一樣,自身的經歷才是最好的財富。
關於赴英留學身邊的大多數家長基本上分為兩種:家長們要麼覺得孩子小學出去留學太早,心理上不放心;要麼是雖然已經確定了大學留學的想法,但不確定中學出去或者提早出去對孩子是否有益···
針對以上問題下文是來自在英媽媽切身育兒體驗,分享給各位家長。
Part I
英國初高中與大學的銜接是非常緊密的,10-11年級GCSE階段11門課,IGCSE每門2-3次考試,包括不同主題的試卷。12-13年級即A-Level 階段,其中12年級修4門與大學可能的專業有關的科目。到13年級4門中修3門。第一學期填志願、看校、面試;第二學期備考、看校;第三學期:考試。
大女兒上高中之前,我就很好奇,從每周上11門課一下子到只有4門課,而且都是自己選的最喜歡或者最擅長的課,這高中上得特舒服吧。可是考大學怎麼也得有壓力,那壓力來自於哪裡。
沒想到的是,第一壓力居然來自於她最喜歡的學術課。比如她選的數學和高等數學其實是3塊內容:統計數學、工程數學和純數學,每周14節課,每節課35分鐘。學校倒是在第一個學期就把高中第一年的普通數學教完了,第二學期交純數學,第三學期考試放假,學業緊張,但進度不慢,要不然也不能一學期教完一年的課。所以她用了一個學期適應這種快節奏、腦子全開的學習進程。
但老大最喜歡花時間聊的是每周的講座和公開課。
這些高一的學生們在每周有一個40分鐘的講座(Friday Lecture),和兩節各35分鐘的公開課(Senior Elective)。講座由副校長、高中部主任主持,主題從時政到健康,無所不包;公開課的主講人全部外請,一半以上是本校畢業生,其他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翹楚。
有趣的是,說是行業翹楚,但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供職於大公司,或者正確地說,沒有一個目前任職於大公司。
Why?
是學校跟業界聯繫不夠?但是她們去參觀谷歌和蘋果,接待的是市場部或者技術部總監;她們做了一個跟音樂有關的慈善項目,請來項目評估的是索尼音樂的戰略部總監。
除了分享人,講座上的主題也是很有意思。
本校畢業生,2個A1個C進了牛津大學,畢業後任職於英國著名的中高檔巧克力公司,後來厭煩食品業的道德底線,出來創業,做綠色有機飲料。
擁有勛爵爵位,金融城多家公司高管履歷,對政治感興趣後去倫敦政經讀了一個博士學歷,轉行做外交官,現在又轉做歐洲養老慈善基金研究。
···
按大女兒的說法,這些人活的很有趣,因為他們一直有想法。而我看到這些講座浸潤後的她對於大學和專業的思考變成了:我將來要做什麼樣的人,我的優勢能讓我在哪些方面做出不一樣的事。
對她而言,上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其實只是她用來實現自我的橋樑,不是她的目標。她會津津有味地複述,牛津本碩連讀的化學老師在27歲時嘆息,這輩子我也拿不到諾貝爾獎了,然後轉行教書;博士畢業的數學老師的博士主修專業居然是哲學,也因此她學到數學研究的終極,其實是哲學研究;科學的研究也是如此,因為,研究的最終是人如何來看這個世界。然後她挑了兩個方向,註冊成為英國行業協會會員,每周看給會員的郵件,以確定自己對這個行業是不是真的那麼有興趣。
你可能很難想像,她才17歲。
我再次驚異於英國這種教育能啟發一個孩子成熟如此,對她、她們而言,在高中第一年,沒有什麼比認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更重要。
Part 2
大女兒所在的學校在復活節假期組織了4天3夜的愛丁堡公爵金獎計劃[1],在南威爾士國家公園的Brecon Beacons,爬了兩個800米的高峰,每天步行18-20公里,每人背自己體重1/4的行李,裡面帶上所有的衣食住行和帳篷、器皿,每天背2升水,白天生火做飯,晚間自己搭帳篷,沒有嚮導,自查地圖,還需要帶垃圾袋把每天的垃圾帶著扔到山下。
Brecon Beacons因為交通不便利,一直是英國的軍事訓練基地之一。這次野營只是正式申請的試演,但所有要求與正式考核時要求是一樣的。
大女兒學校全年級有近1/5的女生參加了,只有一個沒堅持下來,在第3天離隊回家了。牢記上次銀獎野營時腳底感染的教訓,大女兒這次特意帶了6雙襪子,而且用厚垃圾袋把睡袋包紮了兩遍,後來她說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決策,因為保持乾燥,只有在最後一天腳起了水泡。而第2天整天的大雨,70升背包里所有的東西都濕了,包括衣服,但晚間睡覺時,睡袋是乾的,因此才「活」了下來。
本周趕上英國天氣驟變,第一天只有7度,上山、下山走起來就不覺得冷了。第2天下一整天大雨,三餐都找不到地方生火,所有的行李全部濕透,背在身上重量都增加了很多。晚間所有衣物全濕透,湊合擦一下,鑽進睡袋取暖。幸運的是第三天暴晒,一上午就把背包里東西晒了半干,到晚間,沒擦到防晒霜的手背和鼻尖紅腫刺痛。第四天大霧,漫山白霧到看不清楚路的狀況,山上只有她們小組5個女生,自己都覺得有點害怕。這期間還走錯路,走上了偏僻的羊腸小道,窄,一個趔趄就會滾下山,她們也因此走得特別慢。
在金獎計劃里,有著惡劣的天氣,才是露營地的必備條件。考慮正式考核也在此,但換兩個山峰,她強烈要求買根登山杖,這樣起碼可以把自己拉上各種坡峰。
問她最難的部分是什麼,或者說最有價值的部分,她說是生存能力和堅持。在野外,沒有大人,遇上各種情況都要活下來,每天還要走18公里以上,不停地吃、喝水,沒有一定的自制力,恐怕就會放棄。而這次野營最可愛的是,看到了很多春天生下來的小小羊。
到家後,從鞋到褲子到襪子,頭髮里、指甲里全是泥,她自己說,爬山泥濘,走一步滑兩步那種,回頭想起來還後怕呢。她自己說倒沒想家homesick,只有civilisationsick。
小姑娘對夏天完成野外考核很有信心,金獎在望。她說,做完了,就可以(在人生歷程上)打個勾。而以後遇見打過這個勾的同儕,她就能知道對方經歷過什麼了。
對她而言,音樂考級、體育獎牌、DOE獎項,以後還有專業、學歷,如同我們成人世界的車、房子或者包包那樣,意味著一次次的通關,一道道的門檻。
還是那句話,課業,只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
[1]愛丁堡公爵計劃(DOE)分金銀銅三等獎,金獎要求從16歲開始,完成一年的體育訓練、一年的技能學習,一年的志願者公益事業,4天3夜的露營,5天的陌生地方獨立遊學。
後面我們會就愛丁堡公爵獎的各項考核和這個獎項的深遠意義做詳細解釋,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人之初性本惡?
※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應試教育?
※這世界有一種悲情叫揮淚斬馬謖
※英語應該怎麼學?美國外教是這麼說的……
※豬,與野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