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談】深思:「『文藝』必要嗎?」西方學界研討會

這篇是【吾談】板塊的第一篇文章。雖然之前有介紹過這個板塊的主要目標,但還是在此再重申一下:

通過【吾談】我們走訪中國、歐洲、美國等地藝術相關人士(教授、藝術家、博物館工作人士、畫廊工作人士、藝術機構或協會工作人士……)並以採訪的形式記錄下不同地區藝術圈以及在其中的人的狀態、思想形態和工作形式。

這第一篇文章並不是一篇訪談,而且對於一次剛剛進行完畢的學術界有關「文科、文藝」(Arts)的研討會的思考。希望可以將這篇作為整個板塊的引子。


  • 時間:2018.426-4.27
  • 地點:紐約大學佛羅倫薩校區
  • 概要:紐約大學John Brademas Center邀請來自各個國家餓地區的學者、藝術家、文化從業者,從各自領域的角度探討:「『文藝』必要嗎?」這個話題。更多有關此研討會的信息:

https://www.nyu.edu/community/government-affairs/study-of-congress/research-and-initiatives/cultural-diplomacy-project/are-the-arts-essential-/participants--are-the-arts-essential-.html?utm_source=Students+SPRING+2018&utm_campaign=37530d267f-EMAIL_CAMPAIGN_2018_04_24&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b185dfd17a-37530d267f-453836189?

www.nyu.edu

以下列舉一些研討會上與會者及探討的議題大略:

  • Phloeun Prim (「Cambodian Living Arts」機構執行負責人):」Cambodian Living Arts」這個機構是如何在保護柬埔寨傳統藝術的同時,推動柬埔寨當代藝術找到自己的、非西方的發展方式的。
  • Homi Bhabha (哈佛大學校長教務長有關人文事宜的高級顧問、英語系教授):有關當代「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以及「文藝」對於解決這個問題的責任與作用。(「文化挪用 Cultural Appropriation」: 主導文化對於少數文化內容的佔用和使用,源於帶有殖民因素的不平等的文化交換。)
  • Cristal Chanelle Truscott (藝術家、「Progress Theater」創始人、藝術指導):如何通過她的音樂劇和喜劇促進文化全體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交流。
  • Richard Sennett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教授):藝術家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交通工程師與舞蹈編導合作在倫敦和馬拉喀什進行的城市交通設計項目。有關馬里移民走向歐洲的影片。
  • Salome Asega (藝術家):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 Deborah Willis (攝影藝術家、紐約大學Tisch學院攝影與圖像系主席、教授):她的作品背後的故事。藝術與人與生活之間密切的聯繫與影響。

粗淺列舉了這幾個在這兩天的研討會中的議題,會議上的議題經常會涉及「全球化問題」、「種族問題」、「不同地區文化問題」、「不同地區社會問題」。這些與會者也都有著各自的文化背景:亞洲、非洲、澳大利亞、歐洲、美國……他們的發言也讓我想起了一個思考了很久問題:什麼是「全球討論 (Global Discussion)」?一群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討論全球問題就是嗎?

根據我個人的經歷,我認為大多數情況這樣的討論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討論」,而是一種有著全球外衣,卻沒有全球內核的討論。這個研討會中,除了柬埔寨的」Cambodian Living Arts」之外,所有的學者都是通過西方的透鏡來看待和討論全球的文化問題的。即便每一個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人都在發聲,可是他們自己真正文化的聲音卻沒有讓其他人聽見。因為在這樣的討論中,人們需要找到一種可以被大家共同理解和使用的「語言」,很不幸的是,這種「語言」在所有我經歷過的情況下都必須是「西方思維繫統」。

會上最常被引用的人:Hannah Arendt (美籍德裔政治理論家,她有關「極權主義」的論述在學術界影響極大)、康德和他的美學理論、西方藝術史、西方古典神話……最常出現的術語:「全球」、「文化挪用」、「移民」、「想像」、「禮貌(civility)」……究其詞源,絕大部分術語都源自西方文化。在這樣一個西方系統里,人們談論世界各地的文化問題、談論如何拯救少數文化、談論種族問題、談論全球問題……因為在此的每個人都對於西方文化、社會、思想形態有著廣泛和深入的了解,所以這種「西方思想系統」才可以成為唯一被大家通用的交流方式。有誰可以以同樣的深度通過非西方的任何文化的視角來發表看法並且被所有人理解?這樣的討論就像處於一個被西方思維繫統籠罩下的不能被打破的圈子。

所以有多少非西方文化的聲音是真正被聽見的?有多少這樣的討論是真正將這些問題放在它們原本的背景中討論的?有多少不是以西方的角度去「以為應該如何「的?在沒有對一個文化有著深刻了解的時候如何去評價這個文化中的人在做的事情?類似這樣的討論真的在解決文化問題?還是在讓這些問題變得更遭?

如果要打破這個圈子,文化之間就必須有真正的相互理解,文化間的理解要同等深刻,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平等的文化交流,更不可能有」全球討論「。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對於這樣的問題加以更嚴重的指控,但是我認為這確實是自西方殖民到兩次世界大戰後遺留下的歷史問題的文化體現。

「文藝」重要嗎?這根本不應該是一個問題。

因為「文藝」是能夠使人們意識到並且著手去解決上述問題最重要的途徑。政治、經濟、科學這些同等重要的領域在這樣的問題前多數情況下也只能作為輔助的力量。


很幸運在研討會的最終階段找到了一點時間向大家闡述了以下這個看法。闡述之後得到了好幾個鼓舞人心的回應,雖然整整兩天沒有人提到這個問題,但是至少讓我知道這個問題是被他們理解了的而且注意到了。可是還是有一個讓人失望的回應,一學者道: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多語言者,其中也不乏會十門語言的學者,我並不認為我們不能容易的交流。我真的很想對他說:你的回答恰巧證明了我們之間沒有共同語言,你的回答恰巧證明了我所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在各個層面的嚴重性。

非西方的人很多時候去學習西方的文化是抱著一種想了解、理解他們、進行平等的共同交流的態度,但是到了現在這種學習卻無形之中變成一種強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參與到討論之中。

這個專欄里涵蓋了西方現代藝術史的內容,我們想要通過這種理論性的、系統性的方式給大家提供一個了解西方藝術、了解現代藝術成因的方式,也希望這種了解可以成為一種辨識什麼是西方、什麼是非西方的工具。


最後一點吐槽:

很多學者的發言、在思考的事情、在研究的內容都很有啟發性,可以他們的「學究式語言」很多時候讓我感到很挫敗。稍稍琢磨了一下一個邏輯縝密、用詞晦澀的句子的時候就會略過接下來的三句話。去學習、去理解是每個人的責任,讓大家明白理解那些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也是學者的責任。讓我們好好說話!

--

作者:呂斐然

--

其他平台

微信公眾號:吾畫肉ArtInSitu

weixin.qq.com/r/4ThPV1z (二維碼自動識別)

聯繫我們

farrah.lyu@gmail.com

yilinglindaw@gmail.com


推薦閱讀:

不想起誇張標題吸引你眼光,只想說聲晚安
漢武帝劉徹到底有多少女人?
如何評價「范景中:學者應年薪30萬,不能將其推向貧寒之路」?
What is true friendship?
唱功秘笈十二招式:給你唱歌的另類解讀

TAG:文藝 | 文化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