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破蒼穹的利刃:抗戰中國地面防空力量少得可憐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六十八期】(歷史系列第245講)
本文作者為煩惱的愛,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劃破蒼穹的利刃」——抗戰中的我國地面防空力量
「無空防即無國防」。918和128事變中,日軍對我國的空襲使得國民政府開始對防空加以重視,不光加大力量建設空軍,同時還新組建了地面防空部隊。但時至今日,大家一談到抗戰中的防空,絕大部分都只談空軍的成績,其實地面防空部隊在抗戰中也起到過非常積極的作用。
1933年,國民政府在杭州成立高射炮班及防空研究班,正式開啟了地面防空力量的建設。到1937年7月,國民政府共組建有2個高射炮團(即炮兵第41和第42團)。
這兩個團和教導總隊、中央軍校、步兵學校、軍政部學兵隊、廣東防空處、廣西第五路軍總司令部、南昌防空指揮部等軍事機關的附屬高射炮部隊,共同構成了抗戰前夕我國所有的地面防空力量。
全面抗戰爆發之際,考慮到中國的空軍航空兵力量根本難以抵抗來自日本的空中威脅,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地面防空部隊分散配置在全國各要地,防止日機低飛轟炸,以減輕損失。
其中在南京地區(包括廣德)、杭州、孝義(河南)、南昌、武漢、廣州、太原,以及京滬、津浦、平漢、粵漢等各鐵路上,和華北戰場、淞滬戰場上,共配置有75毫米高炮15個連(實際只有12個連。)、37毫米高炮21個連、20毫米高炮23個連、7.9毫米機關槍16個連,另外還相應配置有照空燈27副。
防空部隊中遠距離的防空力量,主要由瑞典博福斯M1929 75毫米高射炮構成。中距離的防空力量,則由德制flak18 37毫米高炮組成。
在中近距離上,主要由瑞士制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瑞士制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丹麥制麥德森M193520毫米機關炮、義大利制布雷達M1935 20毫米機關炮、法制哈奇開斯25毫米機關炮等,並輔以部分法制哈奇開斯雙聯13.2毫米高射機槍和捷克制12.7毫米高射機槍,負責防衛。
抗戰爆發後,由於德國採取軍火禁運,歐洲各國均奉行綏靖政策,使得我國難以新獲高炮。造成了防空部隊現有高炮,不光型號雜亂,而且數量極其短缺。
雖然如瑞典博福斯M1929 75毫米高射炮、德制flak18 37毫米高炮和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的技術水平,處於當時世界的中上游,但 75毫米高射炮只有48門, 37毫米高炮也只有60門,裝備量最大的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前後也不過200門左右。
其餘高炮數量則更少,如雲南軍閥龍雲購買的法制哈奇開斯25毫米機關炮,只有區區4門。法制哈奇開斯雙聯13.2毫米高射機槍,也才買了50套。
時任國民政府防空總監的黃鎮球曾在《防空處軍事報告》中感慨:「我國領土廣大,要地甚多,以如此少數高射兵器分防各處,實覺處處薄弱。在此緊急中,實亦無可奈何。」
儘管數量嚴重不足,配置也極其分散,但在抗戰初期,防空部隊面對日軍的狂轟亂炸,依然取得了較出色的成績,特別是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尤其突出。
1937年11月27日的淞滬會戰中,高射炮第41團第11連(裝備6門20毫米機關炮),對尾隨中國部隊掃射追擊的11架日軍轟炸機進行了炮擊。由於日機是三機一組,成「品」字隊形,且飛行高度不足千尺。我高炮一彈命中了日機中的指揮機,隨後爆炸波及了左右兩架日機,使得三架日機瞬間同時墜毀。創下了即便在世界防空史上也極其罕見的「一炮三機」記錄。
1937年8月15日,日海航轟炸機在南京上空不足1000米低飛投彈轟炸。布防在青龍山陣地的37毫米防空高炮部隊,創造了僅用3彈就擊落日機1架的戰績。8月27日,日軍鹿屋海航隊襲擊南京,我地面照測部隊在此次戰鬥中表現出色。照測部隊是地面防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當時中國沒有雷達,照測部隊在獲得防空情報後,先以聽音機聽取敵機方位,再以照空燈向之照射,引導高射炮火向敵機進攻。
據日方記載:「一個小隊因受探照燈照射而眩暈,無法瞄準目標,最終將炸彈投到市區南部。」
從8月至11月的南京防空戰中,地面防空部隊先後擊落日機10餘架,擊傷數十架。75毫米高炮按照命中率計算,更是僅用300餘發即可擊落日機一架。但在南京淪陷後,由於高射炮損失較大,無法及時得到補充,導致武漢會戰中,地面防空部隊表現不佳,僅在「429」等戰役中擊落少量日機。
由於高炮損失較大,國民政府從蘇聯進口了20門M1931 76.2毫米高炮和30門M1939型37毫米高炮進行補充,同時利用美國進口的一批勃朗寧12,7毫米高射機槍,並抽調部分現有裝備,成立了炮兵第48和49團。
到1942年時,地面防空部隊共有41到49,共9個團,但高炮數量卻始終沒有增加。據《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記載,截止1941年2月,地面防空部隊僅有419門高炮,688挺高射機槍,照測器材及照空燈41具,遠遠無法滿足對日防空需要。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日軍的戰術又發生了變化。抗戰初期,日軍低估了中國的防空力量,轟炸多採用低空編隊和連續投彈方式進行。
在遭到我軍沉重打擊後,日軍一方面改為夜間轟炸,另一方面採用高空編隊大面積投彈方式。1939年,歐戰爆發後,日本效仿德國,更是加入了低空攻擊和俯衝投彈方式。面對日軍轟炸戰術的變化,由於大口徑高炮和照空燈奇缺,我地面防空部隊難以做出有效的應對。
根據何應欽《日本侵華八年抗戰史》記載的數據,高炮部隊在1937年擊落日機40架,1938年擊落日機43架。然而此後逐年遞減,1939年擊落日機31架,1940年擊落了15架,1941年只擊落14架,到1942年時,更僅擊落了8架。
周至柔在《全國空襲狀況之檢討》中解釋到:「士兵訓練之程度不夠,陣地配備之位置欠妥,官長學識經驗之欠缺有以致之,而武器太少,火力薄弱,亦為一主要原因」。
但在此極端困難時期,地面防空部隊仍創造了不少亮點戰績。1942年12月18日,陸軍138師附屬高炮連,擊落了日軍華中派遣軍指揮官冢田攻大將的座機,造成包括他本人在內的11人死亡。這也是抗戰中被我軍擊斃軍銜最高的日軍軍官。
根據時任川西對空作戰指揮官及機場陸戰指揮的勞聲寰回憶:「1941年5月22日,一隊零式機18架來成都空襲,在簇橋機場上空偵察後誤以為有飛機停放,第一架飛機下來了,向低空掃射,立即遭受從高到低的火網射擊,日機俯衝距地面約十公尺即拉不起,隨即起火,通過機場即墜落往外南邊,後來知道飛行員是木村中尉…他們的第二架飛機似乎也要下來,但一看情況不對,其他十餘架即分散拉高遠翔了。這是日本零式戰機首度被我方打下來,事後美國和蘇聯兩方面都來索取飛機的資料。」
整個抗戰期間,日軍還對蔣介石等國府要員進行定點轟炸。蔣本人曾6次遭日機轟炸,其中定點轟炸就達4次。1937年10月23日,宋美齡赴淞滬前線慰問抗日將士,其乘坐汽車遭日機空襲,宋本人因翻車造成數根肋骨折斷。蔣經國也3次被日機定點轟炸,其子蔣孝文曾被彈片擦傷頭部。蔣經國生母毛福梅,更是被炸身亡。
隨著太平洋戰事爆發後,日海航大面積撤走,加之美第14航空隊來華參戰,以及國軍空軍部隊的實力恢復。
抗戰後期,中國空軍已奪取了大部分地區的制空權,日機空襲次數日漸減少,到1945年時,日機全年只出動空襲49次,出動架次131架。地面防空部隊的壓力才隨之減小,但高射炮的數量卻始終沒有增加,一直維持在300至400門之間。
根據何應欽《日本侵華八年抗戰史》和黃鎮球《防空十二年》記載的數據:「抗戰期間我地面防空部隊,共擊落日機171架,擊傷374架,其中有擊落地點、時間與日軍部隊官長姓名記錄者共121架。自身陣亡軍官26名,士兵288名。」地面防空部隊在全面抗戰八年中,介於自身實力過於薄弱,使得其擊落、擊傷日機數量並不算多,但其對日軍的空襲依然起到了較好的干擾和制約作用,客觀上減輕了我方的損失,只是這方面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進行量化統計。正應如此,陳誠曾對國民政府防空總監黃鎮球說:「早曉得防空如此重要,多花錢是應該的。」
推薦閱讀:
※地下交通站這部劇為什麼被稱為抗日神劇?
※抗日戰爭蔣介石唯一一次調全國半數兵力和日軍決戰,15位將軍陣亡你知道嘛?
※7分鐘實戰:形意拳抗日大刀如何戰勝日本刺刀,武術刀法如此巧妙
※八十五年國恥之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