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抑鬱症:藥物VS心理諮詢,誰是最佳選擇?
文章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繫刪除
勇於面對自己的實際產生困擾的問題,加以解決,才是自我成長,自我療愈之道。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症患者達3.5億人。預計2020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鬱症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中國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鬱症患者佔50%-70%但,我國抑部症就醫率不足10%。
很多朋友,對於抑鬱症治療還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抑鬱症治療的兩種模式: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治療。
藥物治療
1、藥物治療精神類藥物主要是一類可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化學遞質,從而改變人的大腦的思維活動的藥物。
聽起來挺嚇人的哈!好像藥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維一樣。其實不然,因為現在的醫學發展還沒有那麼精確到找准哪根神經代表著你在想什麼。藥理學家只是發現了,類似抑鬱症的抑鬱情緒、精神分裂症的不安全感等等這樣的背景心態與五羥色胺、多巴胺等化學遞質有關,用藥物相應提高或降低相應遞質在中樞神經纖維的突觸間隙間的濃度時,這種背景心態就會被改變,相應的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覺妄想等就可以緩解。
其他各類藥物的研製原理也是如此。所以,各種抗抑鬱劑、抗精神病葯、情感穩定劑、抗焦慮葯等便應運而生。
所以,藥物是跳過了產生情緒的外部原因,直接通過化學的方法來改變腦功能。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訴我服用了藥物後的感受——那些讓自己心煩的事還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卻被藥物給生生地提起來了。
在傳統醫生眼裡,這樣的治療就算到位了。「過去,你深陷在抑鬱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現在我已經幫你拔出來了,解決你生活中剩下的爛攤子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在當代都市人群中其實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緒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擾還是沒法解決。我會做這樣的比喻:生活的很多困擾,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礎本身就是會產生抑鬱情緒的,就如同一片會滋生雜草的沃土一樣,抗抑鬱葯就像是除草劑,雖然除掉了草,但只要這個性格還在,那麼葯一停雜草還會繼續長出來。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根本就離不開藥了。一些患者會誤以為這是自己對葯產生了依賴,結果陷入兩難的境界:吃藥怕上癮,不吃藥又怕被抑鬱纏上。
那麼好,心理治療這時就派上用場了。
心理諮詢
2、心理諮詢治療心理諮詢治療其實比藥物治療更為古老。
經典精神分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種抗精神病葯——氯丙嗪問世還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
而很多人對「心理治療無用論」的深刻印象。其實,這實在是冤枉了心理治療。其中的關鍵原因是心理治療必須有患者對自己問題的「自知力」和「自我改變的願望」作為依託,治療才能奏效。而不會像藥物那樣,管你怎麼想,我都可以強行改變你腦內的化學環境。
但是心理治療相比藥物治療更為人本。藥物治療雖然有效,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其實是拉遠了患者與治療師之間的距離,一旦開始服藥,無論是治療師和患者都開始關注癥狀的改善和藥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視了「在精神科領域裡,任何一個癥狀背後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義」這個特點。
心理治療則是一個拉近治療師和患者間的關係的個性化的服務。通過一對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的產生心理問題的實際原因。相比藥物治療,患者完全沒有發言權,心理治療更像是患者主動參與,治療師更像是一個摯友在指導、分析,有時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問題。這樣的治療達到的效果都是患者親自調整的結果,這對於患者的收穫要遠比藥物來的重要。
一句話,藥物是讓別人來替自己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問題太多,壓力太大,藥物的確有快速減輕癥狀的作用。但也有的時候,我們只是緩解了癥狀,而並沒有解決問題,甚至因為我們本身問題很多,卻完全沒有自我改變的動機時,就會對藥物有過多的期待。
心理治療是自己在別人的支持下親自解決問題,如果癥狀已經基本控制,若想徹底在生活中擺脫困境,可能還需要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接受心理治療。所以這樣我就會說:如果你想縮短治療的周期,不那麼長時間地依賴藥物,那麼如果你願意的話,心理治療也許是一條捷徑。
有研究發現,無心理治療的情況下,抑鬱症自然康復的進度要遠遠慢於有心理治療的情況下(也許這個時間是5:1)。當然,心理治療不會像藥物治療周期那樣明晰,比如患者開始心理治療時問我「我們需要做多長時間」,我往往很難回答他這個問題。我一開始總以為這個過程可能得需要一年的漫長時間,但實際情況是好像用不了那麼長的時間(也許半年甚至三個月),患者的心態就會發生明顯的改變,以至於他在短時間可以不再需要心理諮詢師的支持而獨立應對自己的生活了。
我常常對我的患者說「你不要指望藥物解決你的所有問題,否則的話,現代社會的問題都太好解決了,管你是貪污腐敗、或者犯罪分子,都直接吃兩片葯解決了。」
是的,藥物真正能夠改善的是癥狀,但不是你的全部。我們還需要勇於面對自己的實際產生困擾的問題,加以解決,才是自我成長,自我療愈之道。
推薦閱讀:
※覺知與觀照|公益第七期(4.24周二晚)
※鈍感力
※沙盤遊戲與心靈的自愈
※如何解救「卡住的一代」
※診斷法2——訪談法和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