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求義:第三章 明明德
第三章 明明德
德即是得道。道是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是目的實現道路、規律、根本、依憑,德就是走到目的地,是目的的實現。
道德經中也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德永遠遵循、依存於道,沒有道,也就無所謂德。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道,三百六十行,也行行有德;道有體量的不同,德也有大小的差異。
德是目的的實現,所以德中一定有得。用自己的貢獻來換取自己的所需,是人的正道,所以德中一定有貢獻。人可以通過邪道來獲取所需,所以得中未必有德。
日月為明,日月的光輝交替在照耀大地,照亮了萬物,使大家都能看得見真相、道路、險易、得失。
正道利己利人(物、整體),邪道損人(物、整體)利己。人與萬物都是因為需要而作為,所以利人(物、整體)會有助力,而損人(物、整體)則有險阻。
明可以讓他人(物、整體)感觸到一個作為的利與害,從而有相應應對,陰謀詭計之所以可以實現目的,是因為沒有明,它在作為的過程中沒有激起本應有的反對。所以明具有維護正義、維持正常秩序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明是正義和正常秩序的前提條件。
我們常常將使國家繁榮昌盛的君王稱作明君。當一個君王做出了良好的舉措時,我們常常用用聖明來稱讚他。當一些大人物做出善舉時,我們常常用英明來稱讚他。當一個人展現了能力、潛力時,我們用聰明來稱讚他,當一個人做出了良好的選擇時,我們常常用明智來稱讚他。
一個人生病了,產生了一個吃藥的目的,首先他必須能夠明白去吃什麼葯、吃多少葯、怎樣去吃藥,他也必須要能感觸到葯的存在及其獲取途徑,否則他吃藥治病的目的就不能達成。
所以,明對我們很重要,甚至是美好人生的前提條件。
獲得及其過程相關的人、物、團體能夠感觸到,做出的貢獻相關的人、物、團體能夠感觸到,這就是明德。
明德是正義和正常秩序的前提條件和重要支撐,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社會長久存在和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
明明德就是使明德明起來,它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社會長久存在和良好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社會的重要責任。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面「明明德」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U??]:?推薦閱讀:
※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外聯部和新聞部是做什麼的?
※大學學費減免,反而可能傷害窮學生?
※手機APP「中國大學MOOC 」怎麼樣?
※如何給飛在天上的衛星做「體檢」?我們有了新辦法!
※有哪些只能在大學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