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憤青:談談新常態下的理財問題
騰訊理財通大講堂剁手黨專場在杭州舉辦,江南憤青談談關於新常態下的理財問題演講視頻,分享給大家。
可加校長新微信交流,微信號:whalechoice_hujing
▼
視頻太長無法上傳,請到公眾號觀看
以下是演講文字版▼
各個國家對理財的看法差別很大。美國和越南,不同層次的國家的理財理念相同
各個國家對理財的看法不同,很多人說跟經濟狀況相關,其實不是。美國和越南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但是理財理念是相同的。美國是高負債、高消費的國家,越南也一樣。越南唯一的區別是他負債不了,他沒錢。但是他也是高消費國家,基本是月光族,家家戶戶都是月光族。我在越南投了兩個上市的證券公司,僱傭了很多越南人,越南的年輕人基本5點下班就走,所有東西一關就走,給他發的工資全都消費光,他們不做任何理財。然後,我也跟很多人聊過,越南整個國家平均年齡28歲,他們打了3次大戰。第一次跟法國打,然後跟美國打,跟中國打。他們號稱都打贏了,所以他們國家整個老百姓生活狀況都屬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狀態,他們國家不理財。
美國在次貸危機之前,一直是高負債、高消費的國家,很有意思。中國不是,你看我們今天開專場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別消費,趕快理財,可以以後做更多的消費,我覺得很難說誰對說錯,跟每個國家的國情有關係,跟每個國家對生活品質的理解不同,各有各的區別。我講講我自已的一些看法。
違約常態化的時代到來,全球進入存量博弈的必然結果
其實新常態是2013年、2014年說的一個詞,我也覺得新常態這個詞有點異議,在中國以前這個詞違約都不是常態化的,到今年你們看,無論正規的金融機構、民間的財富管理公司,p2p都大量的違約跑路。違約一定進入了常態化,意味著你們過去30年把錢交給銀行理財,每年等著分紅,等著理財收益的兌付的好日子過去了。以前的中國老百姓特別幸福,不用考略買什麼東西,你到銀行隨便買,基本上都不會出問題,你買個信託,每年百分之十幾,中國在過去以前,至少去年以前,無風險套率8%,我覺得這個你在全球都找不到的,就意味著你在銀行貸款,百分之三、百分之四、百分之五在外面放放高利貸,買個信託10%,在中間賺利差8—10個點,這種事情在全球都沒有發生過。導致中國人有個很深的觀念是什麼呢,本來今年能買個包的,把錢省下來,你去投資理財,明年你可以買兩個包了,後來買10個包,捨不得消費、也不願意消費。中國的居民儲蓄大概在50%以上,大部分人把一輩子錢拿出來儲蓄、理財。捨不得消費,至少上一代人是這樣子。為什麼最近雙十一不斷井噴,我覺得跟年輕一代人起來是有關係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他樂於消費。
但是,上一代人,你們的父輩,基本上都不願意去消費,願意省錢。像我爸我媽也是,他們出門一定願意坐公交車,捨不得打車,我們家有兩個司機,他們都不願意,怕油錢太貴。就這樣,上一代人,你讓他花錢,他都不知道怎麼花。所以跟我們國家過去兩方面,一方面是經歷過物質匱乏,另一方面確實錢省下來能賺錢有關,我們過去好多老百姓都是這樣,省吃儉用把錢交給財富管理公司,然後那些人現在都跑路了,理財在過去幾年很重要的原因是違約沒有常態化,你們總覺得把錢去理財不會有風險,到今年發現這一切都不一樣了。為什麼,因為很多人都開始跑路了,你們覺得很牛逼、很高大上的金融機構他也hold不住,這時候你可能考慮消費。
我在美國,跟很多人聊過這個問題,你們為什麼不存錢、不理財?有一個人的回答特別有意思,把錢交給誰管他都不放心。把錢交給投顧管理,投顧每年收他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的費用,每個月會給他一個月結單,給你虧了多少錢,但你還要付我管理費,我的錢交給幾個傻逼,虧了還不如我自己花了更好。還有把錢交給金融機構,美國在九十年代有信貸危機,信貸危機都破產了,你把錢交給銀行,他最多陪你50萬美金的存款上限。他也覺得也不安全,很多時候,很有意思。就因為你覺得把錢交給誰,你都覺得不放心,到最後你覺得不如把錢自己花了更好,我覺得那個朋友給我這個回答挺有意思,是這樣。
我跟我爸媽說,你去把錢交給不靠譜的理財,賺也不知道怎麼賺、虧也不知道怎麼虧,你還不如把這個錢花了算了。反正,生帶不來、死帶不走,中國進入高消費時代,消費不斷升級,我覺得是大勢所趨。你避免不了的,一定是這個情況。所以,我覺得消費還會往前走,而且現金貸這個行業出來,很多年輕人上網借錢非常容易,滑鼠只要一點,幾千塊錢就到手了,他會不加節制的借錢,然後用來高消費,他是沒有還款能力的,變得越來越多。最近區塊鏈上市,一個季度賺10個億,拍拍貸一個季度賺10個億,都來自於年輕人上網借短期的小額高利貸,他是10天時間,借700還1000,利息高達百分之六百甚至更高。為什麼這麼多人干這個事情,因為這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沒有經歷吃不上飯的時代。總覺得錢進來花掉,再總會有地方拿到錢。
現在的世界跟以前不一樣,我們過去30年,每個人都有飯吃的年代。我自己印象很深,我自己賺錢你也賺錢,大家坐在一起特別開心,過去30年都是這樣的,家家戶戶能賺錢,無非你多賺一點,我少賺一點。但是我估計在2010年以後不是這樣了,進入存量博弈,以前是增量時代,增量時代大家都賺錢都開心,存量時代意味著我賺錢,你虧錢。社會蛋糕就這麼大,我多吃點你一定少吃點,存量博弈的結果,不但中國各階層存在。全球都存在,中美之前、中歐之間都這樣。我們國家多賺點,其他國家就少賺點。蛋糕就這麼大,不可能再做大了,這個時候階層衝突出現。
大家看微博,為什麼動蕩治安事件頻發,出現各種各樣事情,是因為各階層博弈在增加。一個階層蛋糕做大了,另一個階層蛋糕縮小,對社會產生極為負面的想法和看法。出現各種社會事件、治安問題本質上是經濟發展問題,經濟如果停滯不發展,問題都出來,很多人沒飯吃。
解決增量問題要麼技術,要麼肉搏。短期之內,肉搏概率最大
前段時間農科院院士的告訴我一個故事,我覺得特別好玩。計劃生育,很難評價對錯,最近也放開二胎了,計劃生育在七十年代末的時候,有過很大的爭議,到底要不要搞計劃生育。有人說:如果中國人口再不節育的話,用不了20年,中國人將面臨無飯可吃的地步。據說我們領導聽了想到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了很多人。當時下了覺得要做計劃生育的決定,然後你會發現很有意思一點,他們忽略了技術在不斷發展,這個問題在九十年代初,基本就驗證吃飯不是大問題,技術在不斷發展,導致養活人不是特別大的難題了。政策並沒有跟上技術的進步做出及時的調整,從這個角度上看,要解決增量問題,辦法就是不斷升級,突破。到了今天,我們經濟還在不斷發展,技術一直在突破。現在問題是底層技術大突破在降低,沒有看到很明顯的蛋糕在做大,如果技術在不斷升級,基本上是肉搏。
各個階層搶飯吃,看誰搶到飯。有的階層虧了錢,有的階層賺錢了。沒有辦法,短期之內就是這問題。講前面問題很大原因,經濟每年百分之六到七的增長。一般來說,理財收益平均利潤就是這個水平。因為理財來自利息,理財要靠投出去賺的利息的錢。一般來說,超過GDP增長部分才算創造了收益。那麼就從整個國家來看,平均收益就是六到七之間。或者再加一兩個、二三個點。超過的部分,一定來自別人損失的部分。否則你無法理解,有人做到了百分之十八的收益,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博弈。從這個角度來講,理財一定意味著有人賺、有人虧。以前為什麼大家能賺錢,能借更多的錢來還以前的錢,這條路到了一定階段,就像我們借錢還舊,一個人借了10塊,他還12還不起怎麼辦,他借15把12還了再繼續借,滾個五、六年,要借100才能還掉以前的錢。一個國家走到最後,國家旁氏騙局,跟信貸不斷增長的背後,是因為GDP的增長無法覆蓋利息的增長。可能性所帶來的結果,我覺得理財崩在今年一定是一個比較大的趨勢,只有爆掉。我還不起錢了趴下,這時候他才不用借錢還舊,我自己是這麼想,我對理財是特別謹慎。
理財的四個層次,自己、家人、朋友、理財指望理財賺錢,個人感覺是不現實的
我對理財的四個層次,有錢一定是投資自己,把自己變得更好,只有自己身體好,過得好,才有餘力做別的事情,自己過得跟狗一樣,不可能去照顧別人、投資別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把自己照顧好,把家人照顧好,你在外面才能玩的很開心,否則你也很煩。家人照顧好了,再把身邊的朋友照顧好。有時候你也不可抗力的出點事,假如有一天你出事了,朋友或許還能幫你一把。第四個層面,我覺得才是投資,個人感覺才是理財。前面三個如果做得都不太好,不建議大家去理財。沒必要。
我自己是這麼想的,我有錢了,一定是把自己過得開開心心的,把家人照顧好,把朋友照顧好,剩下的再去做一點理財、投資。然後一個很現實的事,指望理財賺錢,不可能的事。我沒有見過一個人,靠理財發財致富的。我們中國人在過去30年賺的大錢,沒有一個人是靠理財的。理財你去想想看10%的收益,已經是全球最高水平了。國外的理財大概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收益,也就意味著,你一年賺100萬, 5千萬去賺這個錢。不可能有人指望理財賺錢,100萬一年才賺20萬塊錢。1000萬賺200萬。也就意味著靠理財賺錢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過去三十年的賺錢邏輯證明,發財分主動和被動兩種,絕大部分是被動賺錢
什麼叫被動賺錢,我相信在座的人,這輩子賺的最多是你們結婚時買的那套房子。不可能有人超過這套房子賺的。我們這一代人的特徵是結婚越早,賺錢越多。我2002年畢業,2004年買的房子,2005年結的婚,我那套房子賺的錢應該十幾倍了,我想我這輩子做得什麼投資很少有超越十幾倍的。你買房子是看準房地產會漲才買的嗎,絕大部分人是因為不得不買房子。所以他不小心賺錢了。我舉過好多案例:第一個,我大學畢業碰到了911。911意味著很多人去美國去不了,拿不太好的offer就去不了美國。我們班裡,很多很頂級、很聰明、很能幹的人就去了,他去了哈佛、斯坦福,過去10年了回國發現在中國一套房子都買不起。也就是說,我們靠什麼賺錢呢,我們太傻逼了,去不了美國,不小心留在中國,才發了財。我去美國也一套房子買不起。一定是這樣的,你說我聰明能幹?發現中國有機會不是的,有人給我一筆錢,我立馬跑出國外。現在才發現,還是國內好,國內賺錢更多。很多人都想往回國跑,很難回得來,房子買不起。
你說我是主動賺錢嗎,一定是被動賺錢。還有我們投的一個小夥子,當年應聘杭州最有名的一個公司,怎麼都進不去,全國只招幾個研究生,幾萬人報名,他是唯一一個進去的本科生,結果幾年後發現被他幹掉進不去這家公司的人去了阿里。當時阿里高中畢業生都要的,因為沒人去呀,現在阿里那些人身價幾個億,他現在還很苦逼,公司破產了。所以你說他是主動發財還是被動發財,我們發現90%這輩子都是被動發財。越主動的人死的越慘。
我們還投了一個年紀挺大的人,40多歲的人,來找我要投資。我真的覺得挺可憐的。投了一筆錢,為什麼呢。他是在2002、2003年把北京2環的辦公樓賣掉創業。我說你這輩子創到死,你都買不起你那套房子,你買不回來了。絕大部分人賺錢都是被動選擇的結果。我們每天寫些文章告訴人家怎麼能賺錢,有的人什麼都不想,比我們賺的還多。過去30年的邏輯很有意思,我們整體梳理這個邏輯,我願意把他分為3個年代。
80年代到2000年是體力能賺錢的年代,增量時代。靠體力、靠勞動力,像我們小時候靠賣冰棍,擺水果攤誰都能賺錢;2000年到2010年資產升值年代,靠體力賺不來錢。好多企業家在這個年代賺了好多錢。他說他怎麼牛逼,我從來不相信。你什麼都不幹,你就買房子,一定比你幹什麼都賺的多。因為00年到10年就是大升值的年代呀。很多企業家跟我講他賺錢,都不是賺商品的錢,他賺的是廠房和土地升值的錢。很多人都是,廠做起一定規模,貸款擴廠,做土地買土地造廠房,最後發現造廠房帶來的收益、土地的收益遠遠超過他商品的毛利,因為商品一年的收益20%撐死。真正能賺錢的土地升值的錢。你們去看過去00年到10年的首富是哪些人,00年到10年只要你站在借錢買資產這條路上,基本都賺大錢。2010到2015是資本大爆發。資本分兩種。實物資本:房子;虛擬資本:股票。我覺得過去30年就是這麼回事。你再努力再能幹再勤奮,站不住這三個邏輯,基本是賺不到錢的。尤其10年到15年,你走在實業的道路上,你如果越努力越勤奮,死的越慘。實業在10年到15年死的一塌糊塗。
我在2010年寫了一篇文章,意思是做實業的趕緊把實業賣了。把實體企業全部賣光,然後遊山玩水,你遊山玩水一年最多花50萬,玩的很開心了。但是你干實業,每天沒日沒夜、要死要活可能到牢里去了。可能借高利貸。我看過很多實體老闆都死得很慘。我跟她算過一本賬,你10年到15年干實體,一年的毛利率撐死了15%-20%,凈利不會超過8%。你把場子賣了,拿一筆錢啥也不幹,就買理財一年也能賺8%。前者你是沒日沒夜的干,後者你什麼都不用干,只要買個理財產品,那你幹啥啊,為啥要做實業。做實業目的不就是為了賺錢嗎,你千萬別跟我說為了黨國做貢獻,不可能。一定是為了賺錢,從這個角度上2010到2015年站在實業的角度很慘。玩虛擬的東西,一個個都賺得很多。大學剛畢業搞個APP騙幾千萬,這種事情一堆一堆一堆。取決於你走什麼路,所以我們賺錢還是要邏輯,站什麼路上很重要。
太多人只關注細節,不關注核心。要了解商業競爭核心所在
我剛才講很多,一個小夥子說搞APP給房地產企業做銷售的APP。讓我投他錢。說這個APP去年有3000萬的利潤。在我看來不是一個好生意。我說你幫房地產企業賣樓盤,賺的多一定來自成交量高。沒有成交量你是賺不到錢的。成交量高一般意味著房價漲,如果房價不漲,成交量是不會高的。成交量不高你就沒有收入。我投你還不如買房子。從這個角度,邏輯是一樣的。房價漲他才能賺錢,那房價漲,我賺房子的錢就行了。我何必要賺商業得錢。而且商業更具備不確定性。
關注本質更為重要。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現在很多人可能把小孩送到我們也投過很多學前教育的像金寶貝這種學前教育的機構。可能學習教育他都會跟你說他的老師怎麼好,怎麼牛逼,對吧,會跟你說很多關於他師資力量配備的問題。其實我想跟你說學前教育這塊我們是根本不關心這個。真正關心師資質量的,一個是k十二教育局。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更關心老師的。學前教育的商業本質是給家長找一個地方可以玩手機,這樣每天在家裡帶孩子,他們手機都沒得玩。會把小孩送到學前教育機構把娃裡面一扔就行了。他也可以很嗨的玩手機了,否則他沒時間玩手機。所以他不關心你,老師好不好,他只關心老師不要把小孩搞死就行啦,你在外面呆著,所以你發現隨便找個人高中畢業、大學畢業隨便找個人來給帶逗你孩子玩。你根本不用在乎老師有沒有什麼教育資格證書不需要。因為他不需要老師有多能幹,所以可以規模化可以全國開了很多很多,搞一個好的品牌,不斷的推開就可以了,因為你們不關心的東西。小孩也不關心他也不懂,也不指望他真的把小孩送到金寶貝出來以後就成龍成鳳,不可能。
還有教育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你看就像發傳單什麼華爾街英語這種,其實這種也可以投,為什麼老師也不重要,如果老師很重要的話,你是做不大的,因為沒有那麼多好老師給你,好老師他不會來教這種課的。所以老師不重要的教育機構才可以連鎖化和規模化。成人教育的本質是滿足絕大多數一種虛無縹緲的希望感。這就是很多人工作不順利了。然後他覺得有必要去培訓,提高一下自己報個班,然後他去找個學校,然後交了錢。他就再也不去了,但是他那一刻感覺自己很爽,覺得自己牛逼了,事實上很多人培訓,哪怕去培訓好了,你沒去培訓是個傻逼、培訓完還是傻逼完全沒有任何提升。我們投過好多培訓機構成材率萬分之一,也就是個數字,九千多也差不多。都不可能成才的是不是啊,為什麼他還說那麼好。他就賭你不會來,沒有人能堅持啊,你交學費的那個感覺很爽,覺得自己很偉大、很牛逼,以後有希望了。交完學費,你不會去第二次。一般來說,去個兩三次,絕對不去了,你們有幾個人報完班還去了。
還有健身房,健身房賺的是不去健身的人的錢。去健身的人消耗它的成本,他是不願意去他是跟你賭。所以你去健身房,你會發現沒幾個人在那裡,但是辦卡的人很多。也是說就是每次體檢完你覺得身體不好,OK你該去辦個健身房卡,辦完你覺得自己就好了,商業競爭的核心本質一定比表象重要。
中國現在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一線房子、二線房子、三線房子
中國現在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這是個大問題。說為什麼,因為我們看似的消費升級,但我覺得未來可能會出現潛在的消費降級。我發現很多一線城市的孩子包括杭州在內,我感覺他在一線就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租房子,租房子的問題是什麼,租房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你買一套房子可能要一千萬,你租房子大概只能租到多少錢,只能做到一月兩萬左右撐死了。兩萬,已經很好很好了。也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杭州高房價就租售比很低回報率大概也就一二之間甚至可能更低。你會發現買房子的人出租不上價格,但是對於一萬來說,對於很多租房的一兩萬已經很高的價格了。所以在杭州的情況下出現一種悖論如果你房價再漲,現在走了她呆不住。現在杭州的月均工資大概就六七千塊錢算一萬好了,租房極大地降低生活的品質,這會導致高房價地區很多年輕人都在為房子打工。房價和房租金倍比特別嚴重,年輕人成本高。
第二是買房子。在杭州買一套房子,本上按揭要在五百萬左右。我們那時候買一套房子,哪怕零首付按揭也就一百萬兩百萬塊錢撐死了,這個現在是哪怕你五成首付呢,可能都要四五百萬,每個月按揭還款要兩到三萬到四萬。那你們一對夫妻小兩口一個月家庭收入能夠有三四萬嗎,差不多價格。是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她是生不了病,出不了事兒,失不了業。如果發生任何情況立馬就出現現金流問題。現在就是一線城市的年輕人現狀,我自己感覺我是不看好。
最終市場的房子還是要靠流動性的支撐,現在問題是一個流動性出現大的斷裂的情況下。幾個人能買的起房。能hold住的價格。而且尤其我們看到了很多人有錢並不是真的有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現在有錢的是兩種人,一種叫有實體資產的還有虛擬的,那這兩都不是自己真有錢,他的錢都是以別人的成交價計價的。馬雲身價是取決於你多少錢去買阿里的股票。還是一百八十塊錢成交的,假設他值一百八十億,如果是一百六十塊錢的就是一百六十億。如果你們是拿五塊錢成交了他就值五個億。很多人有錢人真正的身家是取決於別人的成交價格的房子也一樣,你們在很多人很開心,覺得房價漲了。那是因為市場上有人以這個價格成交他並不代表你去賣這套房子時候真的也能這個價格成交。
其實我覺得一旦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有錢人會變得沒錢的情況。我其實已經看到很多人變得沒錢了,什麼人呢,現在很多人買了各種各樣的民間那種什麼財富管理公司的產品買的都是一年期或者兩年期,我相信兩年到期你們再去要的時候,錢基本上是拿不回來。尤其是今年或者明年,我感覺大概率是拿不回來。民間財富管理的凡是百分之十二甚至十五以上的收益做固定收益理財的民間的那些財富管理公司,他去哪裡賺這個錢,哪裡都賺不到這個錢。等到結果就是不斷的騙新錢還舊錢。當他騙不住就崩了。很多老年人跟我說在這存了五年了,都沒出問題的,可能第六年就死給你看。
就這樣,所以我說會出現這樣的有錢人變沒錢。我去年的時候,我去年6月28號在北大有個演講,講完以後我說我肯定不會去買一線房子。一線房子基本上長的差不多。對我來說我感覺做任何事情要有個很重的概念叫賠率。我當時的判斷是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子,最多就漲一倍了,撐死了,就漲一倍。不可能再漲這麼多了,因為已經超越全球的水平比莫斯科的房產還貴,我覺得不太可能。但是即使可能也就一倍嗎,對吧。但是他下行風險是有了你說北京房價會跌嗎,沒人敢說這話。其他有跌的風險,賺只能賺一倍,我覺得賠率不夠,沒有意義。
但是我說我後來跑到成都去買了十六套房子,其實說實話成都十六套也就是北京買一套價格。反正價格都差不多,但是成都才七千塊錢、六千塊錢,而且還送一堆東西,我在想一個觀點特別簡單的是什麼。北京人跟成都人的生活水平差了十倍嗎,我覺得我不相信的觀點對吧,如果要出國北京的賣掉的房子能出國,成都要賣掉十套房子才能出國。我覺得這個好像不太可能,我感覺是不太可能。然後就去跑去成都買房子,然後很多人叫我別去成都別來買,他說他買了十年,十年都沒長,然後我就跟他說會不會跌,那他說跌不會,因為已經十年沒見了嘛,那就不會跌,我就買,那意味著賠率夠。他沒有下限空間,下限有限,上限無線為什麼不買。做什麼一定是底能hold住。你往上走。底hold不牢你是不敢玩的。對不對,不敢玩。就說該買,然後他們說十年沒漲,正因為十年沒漲,說不定我來了就可能會漲了。
熬都熬了十年,然後買的時候有一個上市公司的老總,他說安排他們項目經理帶我去看一下。我不用看我說你們一輩子都買不好,房子就看了那麼久都買不好,我說我來一天不可能買到。每個樓盤每個開盤都給我來一套就行了,我也不管了,反正因為我相信一個區域會長一定是。無非是東邊長多點西邊少一點、南邊長點。這個區別都長。所以我很煩那些看房團,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特別煩看房團。為什麼,因為其實你會發現沒有用,單一個城市的房子漲的時候再垃圾的樓盤,他都賣掉。樓盤不漲的時候,再好的樓盤他也賣不掉,一樣啊。所以看和不看一樣啊,反正漲的時候都漲。跌的時候都跌有什麼好看的對不對,所以每個樓盤來一套就行了,去年是九月分就限購了,到九月份差不多就漲了三倍,這無非有些地方長三倍有的漲一倍嘛,反正都是沒什麼區別,其實我覺得他賠率夠。不管你漲不漲,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你不會跌。確定這一點,那你就求下限有限。
這個我去年在成都買完了以後到重慶,那時候黃奇帆還沒走,我到重慶買了好多房子,然後很多人跟我說重慶不能買。然後我說其實真的邏輯是跟成都是一模一樣的,完全可以買。重慶人民感謝黃奇帆。我說我如果我是重慶人民我一定恨死了黃奇帆,為什麼,因為意味著我十年在重慶,財富沒有增長啊,全國人民都財富賺錢了,都可以出國旅遊了,我重慶人民還苦逼的守著一套房子沒有漲價。沒漲價,意味著你在銀行貸不到更多的款,你自己身價沒有增長,那你會喜歡他?你一定不喜歡他。所以我說,你走立馬就漲。重慶也漲了一倍多了,我就去把二線還有廈門海口全買了個遍,就賭他不會跌,那我就當存款怎麼樣。反正到時候賣了就完了。當然我不加槓桿,現在為止不願意借錢去做事情。因為不借錢就不怕,放十年又怎麼樣,房子反正出租。當然租售比很高,一線房子租售比很低很低。二線房子便宜出售比較划算,就當固定收益理財百分之六、百分之七也很好,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剛才說的。
我不知道大家沒去統計個數字,一線城市面臨的一個問題,人才迴流。為什麼房價太高,很多人在一線城市已經看得到頭買不起房子,他會努力的拚命三到五年,努力賺錢。回他老家所在的省份城市買一套房子買一輛車就這樣了,很多的這些人最普遍的群體叫研發就叫做It的那些人。很多it人才,現在已經回到武漢,成都,長春這些地方。為什麼,因為這些人都是吃青春飯吶;還有一類人可能不太好聽,就是夜場裡面陪酒的那些小女孩兒也是。他努力在那裡陪酒三年、五年。大概一個月能賺十萬塊錢左右。陪大連的一套首付就回去了。
很多人人口迴流成大趨勢,那是因為一線逼的。逼著人家往前走,全球中國最特殊,別的國家都是兩元結構。離開城市就是農村。你會發現很多人就不得不留在城市,因為它適應不了農村的生活。中國不是,離開北京,還有杭州,反正杭州不差;還有成都,成都也不差。他不是農村他有二線城市。還有1.5線城市。
大錢都是來自於趨勢性的機會跟能力無關,關注不靠譜的事情的前提是有靠譜的事情為基礎
從這個角度上人才迴流的概率一定比國外大的多的多,我自己覺得大錢都是來自趨勢性機會,跟能力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前面講過幾個案例,絕大多數人賺的錢都不是靠自己能力賺錢,是站對了的時代,抓住了趨勢。說白了都是無意識的,很多人根本看不準,但他就站住了,莫名其妙就站在哪裡。
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2010、2011年開始做投資的,做了很多的互金行業的投資,包括我自己怎麼進去的,我自己也不清楚,莫名其妙那一年,就站在一個跑道上,風一下就起來了,我們也不知道是怎麼起來的。這個事情就變得非常有意思,這個時代絕大多數賺錢的機會往往就來自於你是不是跟這個時代同步,再牛逼的人脫離開時代都做不起來。
舉個例子,當年蘇寧、國美多牛逼啊,那是一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都是在線化,或者說2G時代,在網上賣東西、買東西都很不方便,連個圖片都看不清,但是到了3G、4G時代手機移動越來越普及的時候,你會發現實體企業做的再好也沒有用。因為這不是屬於他們的時代,你看黃光裕、張近東不牛逼嗎?一定比馬雲、劉強東差嗎?不是啊,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不一樣的。
包括我自己很多時候被市場稱為「投機分子」,但我不得不承認這個觀點,市場上很多賺到大錢的都是「投機」賺到的錢,泡沫所帶來對的錢。
我在東陽投資了一個紅木工廠,是我表哥開的,很辛苦,每天就在那裡做傢具,沒日沒夜的干,年終的時候算錢,也就20%回報。我跟他說,你靠勞動力賺的錢都是穩定利潤,辛苦從來都是賺不了大錢的,但是你要等一個機會,什麼機會呢?有一天紅木大漲價,你會發現原材料漲價賺的錢比你每天沒日沒夜做傢具賺的錢還要多的多,那個時候你就發財了,因為他屯了很多紅木。原來這些紅木都是為了生產傢具準備的,但是最後他根本就不用去生產傢具了,把紅木賣掉就賺錢了。
現實就是這樣,真正賺大錢的機會、賺大錢的人都不是靠穩定能力賺錢的,真正靠能力賺的錢很少很少。這是充分博弈的結果,對吧,就是我要比你更能幹那一方面你干十個小時,我要干十五個小時,我十五個小時,你二十個小時。那是搏命博出來的錢,你哪怕賺到的錢你都不夠養病呢。
沒辦法博弈能力博弈都是充分競爭的產物充分競爭就是賺不了大錢。我大學同學叫黃曉捷就九鼎投資的一把手,他當年大學的時候特別想賺錢,然後就是賣空調。不讀書覺得讀書沒用去賣空調。然後賣得曬得很黑的回來,他說他發現一個真理,真理叫辛苦不賺錢。我說這個不是真理,這個叫常識,絕對是個常識。因為農民伯伯更辛苦又沒賺錢,要去理解,我不是叫大家去做做投機,但是要理解商業邏輯就行,而且你們就看股票。去年一千多億的市值今年一百多億也就是去年比今年多十倍,為什麼。為什麼去年他被人喜歡泡沫就來了,泡沫來了股票就漲,大家都賺錢了,大家不喜歡股票就跌了。給我這感覺。上面這句話是我們自己從投資角度上理解我這人特別喜歡投不靠譜的人和不靠譜的事兒。靠譜的人和靠譜的事兒都是有上限的事情。一個人很靠譜,我就知道他三年後會是什麼人,對他太靠譜了,我知道他三年後會怎樣對吧,基本上你從事什麼行業,我就知道你到死之前會是什麼狀態那你因為行業都是相對穩定。不會改變的了。
所以靠譜的人,他也給你的只有靠譜的收益不靠譜的人才有不靠譜的收益呀,我特別喜歡那些不靠譜人、不靠譜的事,當然你要去碰這些不靠譜的事兒,你首先要一份靠譜的工作。你們也要有正常的收入投資項目每年。說我投資很激進,我投個三百多企業,我投了很多不靠譜的人,人家說你怎麼這麼垃圾也投,我說無所謂去試試看吧,萬一他靠譜了,我們牛逼了嘛,我經常去投不靠譜的人,你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回到二十年前你看看我們騰訊的老大當年零三年被說不靠譜嘛,對吧,馬雲也被人家說不靠譜。不靠譜的事兒,你不認知的事兒,我們都把它理解不靠譜,但他是真的不靠譜么,不見得,世界上很多人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別人,你認為不好的事情,你覺得是不好,但她是真的不好么,不見得,真不見得。
我們太習慣去評判別人,太喜歡用自我的角度去看其社會,你要用絕大多數人角度去看。我們認為一個公司很爛,到時候你會發現很多覺得他很好,那你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我告訴你,從賺錢角度一定是他對。為什麼失常才是對的,絕大部分認為對的這個事情才能賺到錢了,只有你認為對的事情一定曲高和寡。
人生是一場關於認知和運氣的話題,努力勤奮保證下限,而運氣和認知決定上限
我說人生是一場關於認知和運氣的話題啊。反正最近一段話就是說什麼,問君能有幾多愁,不買騰訊不買樓是吧,你看買樓往往是運氣。買個東西,很多人買樓不太可能,是主動性交易的。但是買股票那就是認知啦,因為有那麼多種,你憑什麼買騰訊啊,你怎麼買得到騰訊啊,那就是認知。那你需要對事物有一個理解、有個基本的邏輯,這時候你才有可能去買的到他。所以我覺得很多事情一開始就決定結果,基本上很多事兒一開始都是推導出來。就是需要提升認知。
然後,反正是努力勤奮還是那觀點,很多事情,這輩子我就感覺小富是靠能力的賺小錢靠能力,賺大錢,靠命。我現在越來越發現。你有辦法去提升這個概率,但是最終是否能夠一定賺來錢,那一定是靠命。很多人也用了這個方法論未必能賺錢,就像很多人同樣做投資。有人投資一萬倍,有人投資一千倍,一模一樣的方式有人能賺到大錢,有人賺不到,但是用這種方式,儘可能的概率往上提。
這怎麼說呢,我們不知道誰能夠發大財了,我一定知道是誰發不了大財。每天安逸工作,每天工作上班,上完班回家睡覺幹嘛的,一定是發不了財的。因為他沒有博小概率事件。能發財的一定博小概率事件。還又每天做固定收益理財的我剛才說了每年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其實根本就回到最後你再怎麼樣做十輩子也賺不了大錢。因為收益永遠是有上限的,上限封住的對吧,只有去博那些小概率事件,比如一個讓你賺十倍二十倍五十倍百倍可能讓你賺大錢,那些都是小意外。這小概率事件、意外事件,一個人如果不願意碰的事情,他一定是發不了財的。
大的觀點基本這些,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提現困難的平台,幾乎沒有善終的案例
※怎樣開啟自己的理財之路?
※記賬1575天了,這些話我必須對你說!
※怎麼判斷一個人靠譜不靠譜?
※財務分析——現金流量表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