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行業如何提高人才薪資待遇的思考
養老行業如何提高人才薪資待遇的思考
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自身發展,增加利潤,提高薪資待遇,吸引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又能促進行業的發展。這是每一個行業起步階段的發展規律。養老業面臨這樣的問題,服務機器人行業也面臨這樣的問題。作為橫跨兩大行業的養老服務機器人(或者養老服務智能終端)的我,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地方。2018年4月19號,在參加智匯養老論壇時,聽到最後嘉賓任學良先生的分享時,有一些感悟。結合中興晶元事件,和大齡技術人員的職業發展一起,談談養老行業如何發展如何賺錢。當然每個具體的養老服務各不相同,我這文章中僅論述原則,以養老服務機器人為案例,可能未必適用於其他養老服務。
先說結論:1.在行業起步階段進入,夯實內功。在上升期快速發展。
2.快速迭代——快速反饋,採用互聯網扁平化方式,根據客戶需求快速改進。
3.縮短服務鏈條。在相同服務質量的情況下,將大系統縮短成各個小系統,各個小團隊,小平台。通過股權等方式,讓每個小團隊都是老闆,具有決策權,參與企業分紅。
4.不羨慕賺快錢,安心賺慢錢。拋棄互聯網思維,一個月數據漲一倍或者共享單車的野蠻擴張的思維,但是內部要快速反饋,要學習互聯網優化產品的思維。
要論述得出這些結論的原因,比看結論要複雜多了,需要論述一下問題:
A為什麼說養老行業和服務機器人行業都是處在起步階段
B 大齡技術人員何去何從(35歲-40歲的技術人員職業發展)
C為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金融和互聯網待遇高
D為什麼先賺快錢,做大了再賺慢錢(或者大規模投入研發)是不可能的。(對朱嘯虎關於晶元行業和投資的觀點的思辯)
一、為什麼說養老行業和服務機器人行業都是處在起步階段
我是商人,不是老師,不負責下定義,這裡僅說我的體會。
一個行業處在起步階段的表現是:1.行業盈利模式不清晰。大家賺的是小錢,很難快速複製和擴張。願意付費的客戶的需求不確定。(相對於快速發展的行業來說)。行業外熱內冷。
2.資本引進難。由於行業處在起步階段,利潤低,回報慢。資本往往放棄。有時也是因為資本嘗試過了,怕了。
3.高素質人才難引進。由於企業不賺錢,行業不賺錢。優秀的人才不願來,導致行業發展陷入死循環
4.堅持的人講情懷。大家是對於行業的認同和喜愛選擇堅持,同時相信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5. 大勢所趨使得行業能夠上一個台階。行業能夠進一步發展和國家的政策以及市場的需求相關。
6.行業內賺快錢的,確實是賺錢。但是其他人不認同。大家在不斷尋找方向,比較認同賺慢錢。
7.剛入行的人無知者無畏。總覺得自己掌握的行業本質,可以實現兩三年雄起或者顛覆行業。別人發展不好是別人的水平有限。
可能還有其他的,歡迎補充。
對於養老來說:
- 大家都在探索,沒有哪家的模式敢說是成熟的。有的確實賺錢了,相對自身規模還是小錢,缺少快速複製和擴張的明顯表象。對於老人能夠付費的服務一直探索中。也就是行業內說的——養老機構都是微利。
- 整個風投VC願意投養老的相比其他行業少的可憐。主要集中於養老重資產的pe之類的。(金融方面知識不專業,歡迎補充修正)。整個vC對養老的認識還停留在十多年回報上,不願意投。聽說VC一般最多五年就要回報,如果不能快速擴張,數據不能快速增長。VC自身也比較難向背後的金主(gp)交代。
- 養老行業的從業人員學歷水平整體不高。培訓服務人員成本高。對科技產品的認知很低,能夠玩轉智能手機的不多。更多是是「大媽」級別的護工。養老機構也想招高素質人才,無奈企業利潤有限。
- 講情懷。能夠堅持的都是有情懷的,很多是有信仰的。(好人一生平安)
- 雖然養老行業發展是將近二十年,但是近幾年政策是越來越落地的。媒體的報道也越來越多,政府對養老的重視程度加大。
- 不要說養老行業不賺錢,賣老人保健品的賺的盆滿缽滿,而且一兩年就發了。但是真正做養老的是不會選擇那種賺快錢的路的,大家會選擇做有口碑和福報的事情。
- 這個一般存在於養老機構從業者的分享的他人故事中。
服務機器人怎麼樣呢?(這裡先不算掃地機器人)
- 用戶到底需要什麼,願意為哪些功能買單,不確定。到現在只有某些行業垂直領域的部分服務機器人賺錢了。但是大部分做服務機器人的還屬於探索中,沒有看到像大疆無人機那樣明顯的銷售擴張,或者數據快速增長。也不排除有的企業悶聲發大財。甚至行業內的人辛辛苦苦做了很多研發,但還是被消費者誤解或者嫌棄,達不到大家腦補的機器人印象。
- 機器人的風投火過一陣,後來大部分發現這個回報慢。轉投人工智慧,後來是區塊鏈。反正天使輪都要遠離硬體。
- 機器人從業人員研發人員素質不低,畢竟是高科技產品。但是相比盈利,想要吸引營銷,市場等其他方面的高素質人才,還是因為盈利不夠、待遇不夠難吸引。
- 講情懷。堅持做服務機器人的都是好樣的。因為都是高素質人才,所以如果不做機器人而去其他行業,或許真的賺的不少。但是依然做服務機器人,苦逼的探索。除了興趣,也是堅信服務機器人未來會走進每一個家庭。
- 服務機器人產業是有天時的。倒退八年,很難想像能成為一個產業。現在的發展,是市場、技術、產業鏈共同發展的結果。我們的送餐機器人已經去佔領日本市場了。現在只要在中國成為垂直領域的第一,就能在世界成為第一。
- 做服務機器人的不賺錢,銷量都達不到掃地機器人的量級。但是做語音智能玩具,出貨量很大。(他們賺多少不好說)。但是很多服務機器人從業者依然選擇慢功夫,在自己認同的領域打磨深耕。
- 懶得吐槽了。見得太多了,結局也都差不多。
所以我覺得不用妄自菲薄,尊重行業規律。並不是只有養老是這個樣子。
在起步階段,雖然客戶少,利潤少,但是競爭也不大,適合我們夯實基礎。(競爭大的參看共享單車的一地雞毛)。
對於養老來說,服務是重體驗重情感的,是個慢功夫。想要彎道超車,靠錢砸出服務,並不容易。對於服務機器人來說,技術有一萬個小時定律,想要彎道超車,靠錢砸出產品,呵呵。
一旦快速發展,靠錢根本砸不出來,必須要時間磨。先進入的,就具有巨大的先發優勢。事實上,互聯網巨頭能夠發展,併入在於技術有多牛,而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時具有了先發優勢,並且在大方向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隨著發展變成了指數優勢。具有先發優勢很棒,但趕上行業上升期必須快速發展,否則很難成指數優勢。
結論1:在行業起步階段適合進入,夯實基礎。在上升期快速發展。
二、大齡技術人員何去何從(35歲-40歲的技術人員職業發展)
互聯網行業碼農賺的多,但是碼農自己也擔心,35歲何去何從呢?知乎上有個人給出了一種答案,我覺得這個屬於所有技術人員的共同焦慮。所以我總結了一下。
大齡技術人員的特性:
第一:價格高。
第二:經驗豐富。
第三:體力差。
第四:生活權重高
對於機械、電子(包括晶元),軟體,演算法的技術人員來說,也是這樣。不過碼農迭代太快了,經驗有時沒有太大的影響。而機械和電子相對迭代速度沒有那麼快,經驗相對影響因子大。演算法還不知道。
那麼碼農因為燃燒速度快以及行業發展,年輕時多賺錢是應當的。
從技術角度說,技術生命有個定值,只是燃燒速度快慢而已。技術生命燃盡之前,就要轉成其他崗位。只是有的人很幸運,技術生命和實際生命差不多一樣長。比如我看到的,土木工程,醫生,特別是中醫。
(理論上不斷學習可以延長技術生命,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很難。人到中年,精力會被分的很散。百萬年薪的技術大拿例外)
還有一些非技術類的燃燒特別快:比如運動員、打遊戲的、做主播的,網紅等。
因為摩爾定律,做電子的迭代速度比機械的高,所以電子行業整體薪資比機械的高。同時,聽人說九十年代手板工人月工資可以到四五千,因為行業內缺人。(像不像今天的人工智慧)。所以行業工資一要看成熟度,二要看迭代速度。
90年代的機械,00年代的微電子特別是通訊,10年代的互聯網都符合這個規律。先進入行業的就賺錢,等到行業成熟了,工資待遇就下降了。符合結論1。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迭代速度非常高,淘汰率非常大。技術經驗五年可能就沒用了。同時也意味著創造的價值大。
相比製造業,如機械和電子,由於要配合生產,迭代速度就慢一些。技術經驗比重大一些,技術人員生命長一些。相對的行業迭代速度慢一些
那麼想要提高工資待遇,就一定要提高迭代速度,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服務機器人在機械和電子方面如何提高迭代速度不在這裡論述。)
養老行業很多是服務業,服務業怎麼提高迭代速度?我提出一個思路:快速反饋。老人的需求能夠快速的得到回應,並在服務體系中改正。這個如果靠傳統的類似國有企業模式肯定不行,一定要學習互聯網企業的模式,扁平化管理。
什麼是扁平化管理?怎樣做才能扁平化。這個問題,互聯網企業有相關的論述,這裡不再細說。
相信還會有其他的快速迭代的辦法,歡迎交流。
結論2:快速迭代——快速反饋,採用互聯網扁平化方式,根據客戶需求快速改進
三、為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金融和互聯網待遇高
在知乎上,有種論調。畢業生選擇什麼行業賺錢最多,當然是金融和互聯網了。其他的都不行。作為機電技術出身的我,也比較無奈。單純看整體行業,確實如此。(至於對於個人,是否感興趣,是否合適,底層的員工待遇高不高,有多少人能爬到高層,這屬於職業規劃,不做探討。)甚至有種論調,窮人就不要學機械和電子等工科,選擇做碼農或者金融就行了。
我暫時不分析這種說法的bug,僅從親身經歷分析一下為什麼碼農的工資比機械設計師高。一個碼農只需要一台電腦,參考書籍和開源代碼,就可以不斷的實踐,提升自己的項目經驗。但是一個機械工程師,不僅要學習設計,還要了解生產加工,還要根據選擇的工廠的工藝和自己的預算調整設計。如果工人不給力做壞了,抱怨也沒用,只能耽誤時間。如果自己沒考慮周全,設計出錯很可能整個產品報廢了。從設計到生產的時間長,要協調的人員和資源多。(微電子晶元行業同理。)除了結論2提到的迭代速度沒有互聯網應用軟體app的快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整個產業鏈條長。
幾個碼農就可以做出個產品供至少幾千人使用,就可以創業,當年就可以拿融資。但一個機械工程師要做出產品供幾千人使用,需要很多人員和資源配合。(換個角度看,並不是說軟體比硬體賺錢,只是起步容易)。軟體的鏈條比硬體的短,所以有了利益可以分給更少的人。比如很多人的思路就是做個軟體,幾年內把數據做大,再賣給大企業,實現財富自由。這一點對於硬體很難,必須穩紮穩打。
再說金融,很多時候是兩三個人做了一個幾十億的項目,壓力非常大。但是由於一般服務費是按比例的,分的人又少,所以待遇很高。(當然不是所有做金融的都這樣。歡迎補充。)
鏈條短,就比較靈活,協調成本低,時間短,可以快速迭代。
如何縮短鏈條,這裡也僅提供一種思路,借鑒互聯網企業的扁平化管理,做小團隊,讓每個人都是股東和決策者,形成眾多自我管理的小平台。
(如果不接受這種開放性做法,不理解這種好處,把利潤分配權都放在自己手裡,看不到這個市場未來的大蛋糕,那麼要闡述的就太多了。這裡不多說)
結論3 縮短服務鏈條。在相同服務質量的情況下,將大系統縮短成各個小系統,各個小團隊,小平台。通過股權等方式,讓每個小團隊都是老闆,具有決策權,參與企業分紅。
四、為什麼先賺快錢,做大了再賺慢錢(或者大規模投入研發)是不可能的。
最近的中興晶元被禁事件,引發了很多思考。其中投資人朱嘯虎在朋友圈裡如是說:
「聯想創業初期選擇貿工技的發展路徑是完全正確的,只有企業強大了,才能投入更多資金在技術研發上。中國的互聯網巨頭都是靠商業模式創新贏得市場,然後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巨大的資金拓深拓寬護城河。」
個人認為這種觀點不正確,原因有如下幾點:
1.一個企業發展到某個階段,會存在者廣度發展和深度發展的選擇。是投錢擴大規模提高利潤,還是投錢冒著虧損的風險做研發。一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是一直缺錢的,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決策者的選擇,和決策者的基因有關,和最終的遠景有關。而這種思路會傳承,影響企業今後的發展,逐漸成為企業的基因和文化。所以只存在邊賺錢邊研發的情況,不存在賺了錢才研發的情況。
2.市場在不斷變化,企業永遠有對手和成本壓力。研發比重是決策問題,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比如ofo自行車。在a輪時是機械鎖,到了c輪已經過去六個月了。從技術上講,做出和摩拜一樣的鎖是沒問題。但是ofo沒有做,選擇低成本快速出貨,採用類似閃電戰的方式擊敗摩拜。但是後來不幸雙方變成了陣地戰。到今天共享單車消耗了大量的金錢和社會資源,但並沒有改變自行車行業技術本身。Ofo對於技術的實際產品更新迭代,相對於企業規模也比較少。
再比如聯想對於技術研發的投入備受詬病。考慮到現有企業規模,聯想選擇的更多的是橫向擴展,有很多產品,但是對於單一產品的投入並沒有體現一個大企業的研發意願。
3.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賺夠快錢的人,是看不上賺慢錢的。最近鴻茅藥酒事件的創始人,一直在快錢營銷的圈子賺。另外沒見過哪家做保健品的最後會轉型成為一個養老機構。這是企業的基因,也是人性使然。
那麼聯想當時的選擇是否正確呢?(注意是當時)
我認為當時的選擇是正確,並且對現在也有借鑒意義。後面這句是經歷了一段彎路後我的感受。
一個初創企業或者是在起步階段行業的企業,一定是在現有技術框架下滿足市場和研發創新之間做平衡的。
作為一個技術出身的養老服務機器人創業者,開始時我認為技術研發是我們的核心。同時因為一點知識分子的孤傲,希望能夠做出和別人完全不同的產品。
畢竟從媒體到投資人都說,技術研發是企業的核心優勢。
所以我明知道大型機器人不好做,桌面機器人好做還便宜時,依然選擇從大型機器人切入。因為1.移動的產品能更好的解決子女遠程替身的問題。作為機電工程師,我個人認為硬體的差別能解決很多養老問題。2.桌面機器人太簡單,沒有技術門檻,融資時會被資本詬病,還是要在大型機器人上積累技術。3.作為一個參與過長征五號火箭設計的技術人員,看不上桌面機器人,那也叫機器人么?
但是隨著和市場的接觸,我發現老人不需要複雜的產品,越高科技他們越不會用,越簡單越好。養老從業者也不太會用。同時養老行業不比金融行業,能承受的成本不高。我們應該做桌面機器人,而且越簡單越好。所以我們提出用機器人技術解決問題,對於老人來說就是傻瓜式的,不能讓他們對著屏幕學習如何操作。
那麼技術還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么?如何才能做到差異化?對於我內心而言,被人詬病沒有技術門檻很不服,要怎麼回答他們,說服他們。(實際上工程在於細節,汽車到處都是不等於做汽車沒難度)
通過和校友企業家交流,和經商的前輩交流,回顧華為的發展史和大疆的發展史,我最終領悟到:
一個初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對要做的事的認知、判斷和執行力。其中包括,對市場的認知,對客戶的認知,對團隊的認知,對現有技術的認知和掌控,技術迭代的判斷,和最終的執行力和快速迭代的能力。
作為產品來說,好用是唯一的標準。
因為前期資源有限,先從最容易的入手,根據現有技術圍繞客戶的需求做產品,靠自己的產品盈利賺錢,(對於做產品的不是靠技術牛逼賺錢)。
只要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不用在意和別人的差異。明確這是門生意,確立做生意思維,完全拋棄投資思維。起步階段就算完全一樣都沒關係。因為解決的問題不同,針對的市場不同。最終一定會迭代不同的方向的。
同時要平衡研發投入和市場需求的關係。作為一門生意,是不可能做出技術創新的(別人都沒有,只有我有)。要做的是根據用戶的反饋,快速迭代,做產品的微創新和工程創新。對於用戶提出的技術創新(比如做出抱起老人的全自動機器人),作為技術發展規劃,根據企業發展的階段布局,尊重機器人物理交互要三到五年之後才敢能給老人用的規律。
(這裡就要需要產學研結合了,不過不多論述)
想通這個我不在糾結,也能想通騰訊當年賣身,有位大佬覺得自己分分鐘就能做出了所以不要的有趣事情了。起步階段不要在意差異性,差異性是迭代出來的。做生意,滿足客戶,做出好用的產品是唯一指標。技術不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綜合體。
如果我早半年知道這些,或許能避免人生的一項重大遺憾。所以如果能幫助後來者避免彎路是最好的。期待和做生意的人,和企業家交流。
養老物聯網不同於移動互聯網,他重體驗重情感,無法激情消費,而是親情消費。是慢功夫。
結論4不要賺快錢,要賺慢錢。但不要想太多。
Ps 在給母親反洗腦保健品時,發現自己要去賣保健品,可能會騙到更多的老人。但是我怕會有報應,來應到我的父母或者孩子上。(感性認識是天道循環,理性認識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帶壞孩子。)也可能等我老了,雖然有錢,但雇的保姆是只認錢虐待老人的,身邊都是忽悠我買保健品的,去醫院看病醫生只認錢,沒有醫德。那樣的社會還不如不要。
錢是個好東西,但做人不能只認錢,不能笑貧不笑娼,還是要遵守行業道德的。這樣賺錢才能踏實和長久。特別是對於有能量的人,更需要——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對於大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感。
為養老服務機器人正名。儘管市面上充斥者很多忽悠人的產品,但是還是有人在不斷探索如何用機器人解決養老問題的,結合上述結論:
1.養老機器人可以提高服務的迭代速度。通過由簡變繁的逐步交互,學習老人習慣,了解老人的需求,反饋社會和政府,為服務機構提供更為細化和落地的、具有地域性特點的服務數據指導。
2.養老機器人作為服務的載體能夠縮短鏈條,提高服務效率。把簡單重複工作交給機器人,把最終決策交給人。讓小團隊也能夠服務好老人,獲得巨大利潤。
當然還有別的作用,為了應題就不說了,反正時間很長,相信未來大家都會從小豆養老機器人上看得到。(打個廣告)
推薦閱讀:
※養老服務機器人的那些事(過去篇)
※Amazon Go 開業後,我們研究了幾個提升購物體驗的方案
※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既非德國 又非美國 是哪個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