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除異姓王后,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廢除分封制?
楚漢爭霸結束之後,劉邦終於坐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但是天下並沒有因此而安穩,漢高祖也沒有因此而覺得可以放下心來。
因為,這是雖然沒有了西楚霸王,但卻多了七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就像一顆顆炸彈,隨時有可能被引爆,威脅到剛剛建立起來的漢帝國。
所以,劉邦很快就下定了決心,以風雷手段迅速地翦除了這幾個蘊藏著危險的異姓王——不管他是否有反叛之心,也不管曾經有過多少的功勞。
天下第一名將韓信,被蕭何和呂后用計殺死於長樂宮中;彭越被夷滅三族、英布兵敗被殺;漢初三大名將悉數隕落。
此外的另四個異姓諸侯王,韓王信逃入匈奴,臧荼兵敗被殺,張耳、吳芮死得早,算是逃過一劫;繼任燕王的盧綰,下場也不好,謀反未成逃入匈奴,最終客死異鄉。
至此,威脅漢天下的異姓諸侯王全部被翦除。按照時代趨勢,漢高祖此時理應效法秦始皇,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然而,劉邦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改立了多位同姓諸侯王,實行郡國並存的制度,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這是為什麼?
周王朝的經驗教訓歷歷在目,劉邦不可能不知道分封制所帶的威脅,可即便如此,他為何仍然堅持分封?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經驗教訓不只有一個,而有兩個——周朝的教訓固然歷歷在目,但相比起這個,秦帝國的經驗卻更近更令人深刻。
秦為何二世而亡?暴虐的統治自然是最根本的,但為何曾經強大、橫掃六合的秦帝國,在起義軍的攻勢下,沒堅持多久就土崩瓦解了?
事實上,並不是軍隊的戰鬥力下滑得厲害,而在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秦帝國的郡守們真心想抵抗的沒有幾個,要不就是觀望,要不就是跟著起義;還有的就是關起城門、割據一方。
最為典型的,就是南海郡尉任囂與其部下趙佗,在中原紛亂之時,擁兵數十萬卻按兵不動,而是割據嶺南以避戰亂(這就是後來的南越國),大大地削弱了秦朝的力量。
雖然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任囂這樣的郡守的做法,無疑會令劉邦心生警惕——萬一又有人這般擁兵自重,誰來保衛漢家天下?
能想到,首先當然是同為劉家的諸子弟,分封他們為王,天下有事之時便可拱衛天子;因為是自家人,就少了異姓諸侯王反叛的顧慮。
至少,劉邦是這樣認為的。因為這樣,才有了「白馬之盟」。儘管後來的事情發展,並不如人所料。
在只相信自家人,而不相信外姓這一點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燕王盧綰的反叛。
盧綰何許人也?一個跟劉邦一起長大的發小、好朋友,跟隨著劉邦一路走來,可謂情深義重;而建立大漢天下後,劉邦對他更是寵信非常,他可以任意出入宮門,像蕭何、張良這樣立有大功的謀臣將帥,也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也因為這樣,在平定臧荼的叛亂後,劉邦封盧綰為燕王。
可是,這樣一個如此信任的人,最終卻背叛了,其對於劉邦的打擊程度可想而知。連最信任的人都不能相信,這讓劉邦還如何相信其他外姓的人?
有這兩點在前,就不難理解劉邦為什麼不廢除分封,而是選擇封立同姓諸侯王了。
推薦閱讀:
※西漢名將燦若繁星,為何這3位被津津樂道?
※【西漢篇】第十九篇·悼武王所屬·越軍統帥·東武侯· 將軍郭蒙
※王昭君因宮廷畫師的緣故而被選中送去和親是確有其事嗎?
※項羽不理,劉邦不愛,一段漢國版「隆中對」,改變了歷史
※西漢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