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地適機、農田重整-中國農機化發展必由之路探索之一
近年來的,經過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大力拉動,我國農機化作業水平大幅提高,目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突破66%,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實現了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農業機械化正處在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的一個攻堅克難的重要關鍵時期。
近年來的,經過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大力拉動,我國農機化作業水平大幅提高,目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突破66%,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實現了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農業機械化正處在由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的一個攻堅克難的重要關鍵時期。
| 農機小課堂 | 區域條件的制衡
目前我國南方丘陵地區的農機化還處在較低水平,在貴州、湖南、雲南等11個南方省份中,丘陵山區佔耕地比例在60%以上,南方丘陵山區也就成了我國農機化發展的「窪地」所在。2014年南方15個省(市、區)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有13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8個省在50%以下,蔬菜瓜果、薯類、甘蔗、麻類、煙葉等還缺乏相應的適用農機具。2016年,西南丘陵山區、南方低緩丘陵山區、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為26%、49%、57%,這與65.2%的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顯,更與新疆、東北等地80%以上的機械化率相去甚遠。
我國南方丘陵山區自然條件差,地塊規模小而分散,「巴掌田、雞窩地」是當地農業自然條件最真實的寫照,當地種植結構複雜、品種多,糧食、經濟作物的間套作普遍。而且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後,田間道路狹窄、崎嶇不平、通過性差,農業機械空機運轉時間較長,實際作業時間較短,機械磨損快,田間轉移、跨區作業難度大以及作業可靠性差等,都讓南方農機化發展有著先天不足,南方丘陵山區複雜的自然條件制約了其農機化發展。
那麼如何加快發展我國南方丘陵地區的農機化水平呢?在世界範圍內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呢?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韓國及我國的台灣地區,農業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及社會環境,與我國的丘陵地區相似,但他們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卻高達90%以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們當地的農機化發展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借鑒。
日本,土地改良計劃長達40年。日本的山地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80%,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從1965年開始,日本便組織實施了長達40年的四期土地改良長期計劃,將原為小塊、不適於機械化作業的水田規格化,劃定標準長100米、寬30米、水平度小於2.5厘米計劃,並以興建水田排灌設施、加強農田道路建設、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和田塊標準化為目標,為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
韓國的丘陵山區約佔國土面積的70%,其中耕地191萬公頃。水稻是韓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一年一作。從1971年起韓國開始新村運動,經過30餘年的發展,韓國農業機械達到先進國家水準。1992年至2001年農村建設總投資為42萬億韓元(約合550億美元)。
我國台灣地區1980年12月和1982年3月先後頒布《農地重劃條例》和《農地重劃條例實行細則》,將一定區域內零散不便管理的農地,重新規劃整理,使每一塊農地都十分方整,並通過土地交換分合,讓農戶原本分散的耕地得以集中。
日本、韓國、台灣在農機化發展的過程中,無不是首先對土地進行了重整、重劃,不惜投入巨資,改地適機,讓土地適宜於進行農機化作業,學習韓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資力度很有必要,同時借鑒我國台灣地區和日本的經驗,大規模開展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為目的的土地整治,改地適機。
制約我國南方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真正痛點,是丘陵山區自然條件(土地)的制約,丘陵地區坡地多、地塊小、地塊分散,農機作業、農機轉移、農機運輸等受到限制,無法發揮中大型農機的作用和效益。要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和質量效益,前提是開展丘陵山區高標準宜機化農田整治,打通中大型農業機器進田的最後一公里。
改地適機是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後,農業經營適度規模化、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攻方向,在用工成本高企的今天,規模化、機械化這兩者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相同品質的農產品,其核心競爭力在於更低成本,否則相應相關產業難免有萎縮之勢,人們在工作中使用機械的根本動力在於相比人工獲得更高勞動生產率和取得經濟效益,企業研發製造新型農機的根本動力在於有好的市場預期、投資回報。在這些市場化機制面前,平原地區如此,丘陵山區也不具有特殊性。
在改地適機,農田重整的道路上,重慶市做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開始,重慶市農機化主管部門開始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工作思路,從「以機適地」為主到實現「改地適機」為主的大轉變,在多類型地貌地塊可行性試驗的基礎上,利用財政資金引導規模經營業主開展耕地宜機化改造。總體看,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主要表現為:
一是立地條件迅速改善,改造地塊坡度變緩、作業死角減少、機械行進路線拉長,農業生產機具從微耕機為主直接跨越到黃淮海平原地區在用的大型拖拉機、種肥同播機、收割機機型。
二是多方農民受益,田埂減少增加了可用耕地面積,機械化的高效帶來了業主用工成本的顯著降低,原本撂荒的耕地也因宜機化增加了流轉的價值,地方特色作物產業化有望提速。
三是探索了可複製的長效機制,一次性耕地宜機化改造,地貌條件不惡劣的地塊,用時2個月、每畝成本2000元左右,攤到10年,每年也就200-300元,輔以適當補助,基本可做到「當期可承受,未來可持續」。據反映,很多規模經營業主觀摩現場後,積極性很高、躍躍欲試。
通過改地適機,農田重整,丘陵山區有了更多宜機的耕地,可一勞永逸的解決困擾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作業問題,極大提當地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丘陵山區機械化的根本之路。重慶的實踐經驗在我國其他類似地區有較強的推廣借鑒價值,期待重慶實踐的星星之火,在方大南方丘陵地區快速燎原。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的分享啦,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幫助,歡迎小夥伴們留言評價並提出建議哦~
想要了解更多最專業最新的行業資訊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農機指南(ID:nongjizhinan) 。
http://weixin.qq.com/r/jCrj_6PEH-5greeY93_e (二維碼自動識別)
註: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