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光照:吹陶笛味道放首位而不是技巧
三年前,在我還推廣葫蘆絲的時候就曾寫過一篇名為《葫蘆絲的韻味不在炫技》的文章,當時針對葫蘆絲的韻味及葫蘆絲技巧應用過多破壞了韻味美等現象進行了一個匯總及總結,這篇文章之後也被多家音樂網站紛紛轉發並得到了許多愛好者的支持;轉眼到2017年了自己已經轉行陶笛一年多了,而經過這幾年的親身經歷,在陶笛身上也出現了技巧與韻味之間的矛盾點等問題,許多竹笛的技巧被硬性的加到陶笛身上而忽略了陶笛本身韻味的表現,我覺得作為一個年輕的陶笛推廣人,我有必要就陶笛韻味的體現及韻味與技巧的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見解和體會,當然了如若文章所寫有不到之處還請大家及陶笛界同仁、專業演奏者多多指正並提出寶貴建議,我非常樂意與大家一道為陶笛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將陶笛事業做的更好,謝謝。
很多人喜歡陶笛更多的則是趨向於平和靜謐的那種樸實之感,由於泥土的緣故陶笛自然與大自然乃至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了,而陶笛發出的聲音被許多人形象的比作「來自泥土的芳香」,這一語便道破了陶笛音色特點;在當下這個浮躁嘈雜的社會裡,人們甚至無暇看完一篇文章,更不要說像上世紀那樣精心聽完一整首作品了,太多的流行音樂充斥著我們耳旁,甚至就連你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好的音樂作品了,而陶笛音樂的注入給整個華語音樂帶來了一股情人心脾的暖流,潤徹心扉,鑒於陶笛本身的製作特點及處理工藝,陶笛悠揚而不失婉轉卻又略帶泥土般沙沙作響的陶土樂器讓無數人心靈得到慰藉和釋放,心靈也從未有過的輕鬆和愉悅,但在陶笛韻味的表現和處理上,很多人並沒有根植於陶笛本身的音色特點而是順帶性的植入了本專業的一些技巧。眾所周知,國內的陶笛市場受台灣的影響頗多,很多的音樂作品是從台灣引入大陸的,而國內一大批的致力於陶笛推廣的人都是專業院校出身的,更有一多半的比例是竹笛專業,也就是說中國的陶笛演奏者、推廣人士絕大多數都是在專業院校出身竹笛專業畢業,而後才投入到陶笛的推廣工作,曾經我就發表過一篇文章,就是如何演奏最樸實耐聽的陶笛音樂;很多人容易出現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容易把本專業的吹奏技巧直接引入到某個樂器的演奏上來,基本就連吹奏的口型、動作都順帶嫁接到人生中的第二個職業上來,有人也曾注意到某個問題,那就是始終帶有本專業的影子,如研修笛子專業的人吹奏葫蘆絲,他們總是不自覺的把笛子的演奏技巧和風格自然融入,而沒有仔細研究這些技法到底適合葫蘆絲與否?因此很多愛好者看來,吹笛子和葫蘆絲一個味道,那麼這個適合作為演奏者你就應該反躬自身原因了;音樂院校畢業的演奏者往往具備紮實的演奏功底和學術考究,演奏出的作品也往往溫文爾雅但缺少韻味性,他們吹奏的作品因嚴格遵循某些音樂規律等顯得太學院派,這樣也會產生一些問題:作品太過古板、太遵守規律,而缺乏韻味,聽久了會覺得膩歪,不耐聽;而往往民間的高手一吹奏就會讓人立刻融入到那種意境中去。讓人浮想聯翩,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我看來,一個作品是否耐聽,最容易檢驗作品的考驗度了,為何高手在民間,而不是專業院校里?
在我看來,要想演奏好另一門樂器,我們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這兩個字:忘記。忘記與之前有關的樂器吹奏技法,而根據這個新式樂器的具體因為要求進行全新的練習和吹奏,不能把先前的記憶和吹奏硬融入到陶笛的吹奏上來,那樣的話不倫不類,更不要說演奏的音樂是否耐聽了,很多事物可以中西結合,但陶笛的演奏就未必合適了。
就拿宗次郎大師的作品傳唱度之高來講,很多人說有中國的音樂色彩和中國的感覺,讓人聽了倍感親切,目前就國內情況來講許多人吹奏陶笛並沒有遵循陶笛的韻味要求,反倒是國內一位的追求所謂的快速技巧、各種吐奏技巧、花舍,這種事情在國內成了一個現象問題,甚至是泛濫,作為一個陶笛愛好者我自己也是感覺特別無奈,在國內大家什麼都追求快、追求技巧,而卻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任憑自己的感覺加入了很多不必有的技巧,在陶笛界技巧泛濫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陶笛這件樂器的真正獨特魅力便在於「古樸美」,就是簡單美,不在於所謂的技巧高低,許多的作品大多數的演奏者隨意的加入過多的技術來練習,這其實是不科學的做法,樂曲的技術實則是根據需要來酌情處理的,並不是可以的加入一些技巧的,陶笛的常用技巧有:滑音、腹震音,而其實用的要數滑音和腹震音了。
原生態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原生態大寫意山水畫等;在這裡其實就是原汁原味的演奏方法,最本真最質樸的演奏,一切都是隨性的演奏區別於矯揉造作的刻意行為,原生態的演奏方法並不是以過多的技術性難度征服聽眾,它不刻意講究所謂的高難度以及炫技這樣的手段,原生態的音樂風格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我只是加入了最簡單的一些如滑音、顫音這樣的技巧,根據需要靈活加入合適的演奏技巧,(滑音 打音 疊音 指顫音 花舌等技巧),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像一杯從農場剛剛擠出的牛奶,雖然營養價值極高,但若要真正讓人直接飲用,恐怕大家都不太願意直接飲用,而這杯牛奶需要過濾、殺菌、加入阿斯巴甜等現代工藝勾兌之後,大家才更樂意爭先恐後的與家人、朋友暢飲.」我還是建議技巧性的東西並不是加的越多越好,要根據樂曲的需要靈活添加,越少越好!技巧多了之後就像這杯牛奶的添加劑,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破壞了其營養價值,這點需要大家注意!陶笛是一件非常有靈性的陶土類樂器,想讓其韻味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那就應根據樂曲本身適當的加入技巧,大家可以仔細聆聽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的音樂作品,他的演奏風格就是很少用到所謂的高難度技巧,這一點在他的諸多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之前我也聽到過一些朋友說宗次郎老師的作品特別簡單、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任何難度,有人提出來稱他是一位作曲家更合適一些的話語,這一點我想說一句:宗次郎老師那種演奏的風格特點與我提倡的原生態演奏方法是一致的,不是大師的作品簡單,也不是大師不會高難度的吹奏技巧,宗次郎老師這樣恰恰是把最本真的陶笛韻味呈現給了大家,相反國內的陶笛愛好者卻覺得宗次郎老師的作品沒什麼學的,簡單,我只能說那些個諸位朋友們還是沒有真正領會大師的用意!每次聽到宗次郎老師的吹奏我本人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儘管北京的許多超市商場、店鋪、停車場、電視台背景音樂都在播放著這首經典作品,但每每聽到都是一種敬畏,很多時候自己的眼淚都會不自覺的在眼角打轉,油然而生的對宗次郎先生的敬仰之情,真想親自去日本拜訪老先生一面求賜教。經過長期的練習和經驗總結,自己把這個原生態的演奏風格特點介紹給大家,原生態的演奏風格特點適用於所有的樂器演奏,並不只針對陶笛,我演奏所有的樂器也都特別注重這一原則,因為最為質樸、本真,我本著學習交流知識的心徳體會,在此想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益,我也將這種原生態演奏方法在我的朋友們中推廣,盡量保持陶笛的原汁原味!越是簡單的音樂其實才更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里,陶笛的注入就像一股清流,拂去夏日的浮躁,而不能把原本簡單質樸的作品吹得天花亂墜,那樣無異於炫耀技巧,而與陶笛不炫耀的外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不要把某些別的樂器的吹奏技巧強加到陶笛的演奏中來,所謂的豐富了陶笛的吹奏技巧卻降低了陶笛的品味,更是影響了陶笛的吹奏作品所呈現出的效果;而任何作品中技巧的運用一般都是經過嚴謹的研究後決定,而目前我看到的是各種技巧、各種相仿的技術基本都帶到陶笛上來了,很多人就曾說國內的陶笛竹笛味道太濃,幾乎成為了一種現象級現象了,這個情況著實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在這個物慾豐厚、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中,作為一名樂器演奏者,如何能正心顯得尤為重要了,許多的人靜不下心來,被世俗的一些東西所牽絆而累於身、庸於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訓教導我們用良好的哲學觀來調節自己,不因外物而亂了我們的心境,在天地間行走保持一份得大自在的心非常重要;太多的東西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難靜下心來參悟一些事情,對於許多的事情都追求快的這種心態我們必須堅決摒棄,我一直追求穩中求快、快慢參半的方法來做事,急進的方式必然導致失敗,在此告誡大家應穩中求實的理念來對待,韻味才是民樂人所追求的本真,技巧是為韻味服務,而並非一味的追求高難度技巧性的東西拋卻了韻味,那更是不對的,對其韻味而言大家做的還不夠,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朝著陶笛民族韻味這點兒努力,而我本人也會堅決的秉承著發揚民族韻味這一點來努力,簡單的就是美,在當代這個社會想要實現這點實為不易,鑒於自己的演奏水平有限,仍需繼續努力來傳承最為韻味的作品來,在保留韻味方面自己還需要加大這方面的研究與投入,希望在這個喧囂的社會能為大家帶來一抹清新。
從專業角度來講,無論從演奏的技巧上來講還是演奏水平來講,學院派的吹奏都是無可挑剔的,基本樂理及節拍規律、速度快慢等對於他們來講是基本功, 如果說有一首作品你連續那麼聽幾天或許會有膩的感覺,但若停下來放一放、緩一緩等幾天再從頭聽那感覺就又不一樣了,甚至韻味和情感會更濃一些。平平淡淡才是真,而陶笛的韻味同樣也遵循這種要求。技巧的頻率浮動也是較為突出的,像陶笛這種古樸的樂器如果是加技巧也是應該特別謹慎的,在中國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大家對技巧本身的鑽研和要求不自覺的超越了對於曲子本身的研究,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各種高逼格技巧如藝術大師一般呼風喚雨,再加上各種動感時尚的音樂如台前走秀一般天花亂墜,觀眾看個熱鬧演奏者玩個盡興,但大家真的聽到那陶笛的質樸音色了嗎?世界這麼嘈雜,陶笛終歸還是要回歸平淡的,迎合觀眾的心理當然是母庸置疑,但前提是必須根植於陶笛本身音色特點及韻味的基礎上,每當看到許多吹奏陶笛的朋友在高聲闊論陶笛的各種吹奏技巧,花舍、打音等技巧我總覺得陶笛被他們的硬性看法綁架了,長此下去必然在無形之中有了技術控之類的大批愛好者應運而生了,想想其實也是挺可悲的。
不管飯菜多麼可口,最後還是要來碗湯來輔助吸收的,而這湯我覺得就是陶笛,在世間呆久了總會希冀能有個僻靜的地方來頤養身心、舒緩心情、稀釋壓力,本該歸於寧靜的樂器硬要加入各種技巧那無異於炫酷,如果非要說技巧才是王道的話,先於技巧之後的古樸、寧靜之美更為難得,也更牛逼!因為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而能在當代這個社會保守一顆本真質樸的心更為不易!從2010年的那次香山偶遇陶笛到現在,時光飛逝轉瞬已七年了,每每想起那首故鄉的原風景內心的激動之情油然而生,那是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通過陶笛那質樸悠揚的音色瞬間就把骨子裡的這種鄉情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世人面前,這種體驗是我一輩子都無法忘懷的。質樸的事物如清冽的泉水,雖無色無味但卻潤徹心田、清涼無比,在我們的記憶深處不管什麼高級飲品,終歸來說還是泉水讓人記憶深刻,並成為人們內心一個無法忘卻的典型事物,這就像戀愛的人一樣,始於顏值、限於才華、忠於人品,而陶笛絕對是一個顏值非常高的泥哨燒制樂器,造型多姿、外觀多端,而我們的陶笛絕對才華橫溢,它的演奏涵蓋了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的作品,而說到人品我們的陶笛更是憑藉自身低調、與世無爭的特點逆襲所有樂器,在這個本該可以靠臉的時代里,陶笛卻硬要拼才華但恰恰陶笛又貌美如花,陶笛低調、樸實、默默奉獻、不與爭鋒、固守心靈凈土的優良品質讓他就出鬧世而獨守孤獨,是的,你有多孤獨,你就有多優秀,陶笛恰巧如此。
而陶笛其實縱觀國外,常用的技巧包括,滑音、腹震音吐音,而如花舍、雙吐、三吐這些技巧都是借鑒其它樂器的吹奏技巧。很多人熱衷於技巧甚至早已超過研究樂曲的本身,甚至技巧什麼的只是輔助、裝飾性作用,什麼是輔助呢?也就是說樂器仍然要專註於樂曲本身特點,多花點心思在譜子上,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技巧上,脫離曲子本身的韻味一味的追求所謂的各種技巧實則上已經違背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讓樂器回歸大眾,不應過分的西洋化,我們要有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紮根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精髓,提煉升華讓大眾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認識陶笛的音樂藝術魅力。中國的民樂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和極其獨特的個性,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所在。但由於時代的發展,有些民間樂種和傳統曲目在形式、結構、音響,乃至思想性、表現力等方面,都已經與現代人的意識和審美情趣拉開了距離。我們在繼承的同時,就有必要在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使民樂不再成為古老的代名詞。因此,中國民樂的改革和創新絕對不能丟掉傳統,不能丟下傳統的本質的演奏方法和其文化內涵,民樂的形式再怎麼變,民族神韻、純正的民樂文化所蘊藏的那種獨特表現力和鮮明個性是絕對不能丟棄的,否則民族的元素會淪為「擺設」,甚至走入低俗的誤區。
我們要有民族音樂自信,再怎麼演奏民族神韻絕對不能丟、這是骨子裡對各位藝術家的要求,老外有他們的協奏曲,當然我們有我們的中國韻味,這個西方人恐怕是學不來的,祖祖輩輩的老藝術家為我們後代子孫創作出了那麼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這是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音樂財富。
當然了,許多技巧我們的陶笛也都是可以相互借鑒,如竹笛的吹奏技巧,花舍、打音、滑音、歷音、剁音等,但在具體的吹奏作品時我們應從作品角度出發,更多的去關注作品的創作背景、表達的情感,在縱觀整個作品的基礎上再靈活慎重的選擇合適的技巧去展現作品的意境,技巧畢竟屬於裝飾性的東西,但有許多人偏偏把它看得太重了,似乎沒有技巧就不能突出他的演奏水平和高度,個人主觀的觀點只能在客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到了最後你才發現其實靠技巧來顯示水平絕對是一件可笑的事,因為你根本沒有站在創作者的角度來客觀化的審視擺在你面前的作品。
陶笛本身就是一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泥土文明,火與土的完美融合鍛造出了來自大地的泥土芳香——陶笛,希望更多人在研究陶笛時將陶笛的本色韻味放首位,而不是過分的重視技巧,任何時候技巧這東西屬於裝飾,當然了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再慎重的加入裝飾性技巧將陶笛的韻味與曲子的韻味完美的結合起來,這更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甚至是花費終身的時間。記住:任何時候,請不要單純拼技術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因為這不是表演!
推薦閱讀:
※陶笛音樂人葉光照的多彩陶笛之夢
※陶笛大概多少錢?
※怎麼才能練好陶笛?
※如何評價宗次郎的故鄉原風景這首曲子?
※葉光照:本該靠臉的時代非要靠才華卻恰好貌美如花
TAG:陶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