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官,熬轉業並不能讓你受到全社會的尊崇
前幾天解放軍報的官方公眾號軍報記者發文,公開「闢謠」了之前傳得沸沸揚揚的取消安置的謠言,大多數戰友看了後表示吃了定心丸,也有一些覺得只要是真正有利於改革強軍,在計劃安置政策上進行調整還是很有必要的。
況且,軍報原文是「不大包大攬退役軍人安置」,可從來沒有說過「取消計劃安置」,這只是一些缺乏底線的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進行炒作的手段罷了。
但在這段時間的熱議中,我們軍人對待這件事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自己軍旅生涯進行設計的邏輯,著實引人深思。
1
計劃安置,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計劃時代制定的政策,追本溯源,政策制定的時代背景與現在有很大差異。
1955年8月31日國務院頒布的《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出現役幹部就業的指示》,標誌著計劃安置政策的正式落地,其中明確規定了轉業到地方工作的退役幹部採取統一分配的方式且享受地方同等級別的工資待遇。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和對行政管理型人才的旺盛需求,決定了地方政府部門急切需要軍隊的幹部人才來進行補充,加之當時軍人社會地位很高,於是剛出台的轉業政策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是十分「解渴」,軍轉幹部在那時也非常搶手。
之後計劃安置在文革期間曾中斷十年,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軍委後又於1976年恢復了計劃安置。再到現今,計劃安置猶如步履蹣跚的老人般在歷史的長河中行進了七十多個年頭,走進了新時代。
然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此次重大改革涉及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具有職能專業化、高效集中化、體系科學化等特點。換句話說,政府機構及職能部門將進一步精簡,並且變得更加專業化,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
這也是國家機構改革的基本意圖。
不難看出,從當前現實和未來發展趨勢來理性看待的話,應計劃經濟體制需求而生的計劃安置政策,越來越顯得和這個時代發展不相適應了。
基於這些思考,我們再看認真學習一下軍報記者闢謠的內容:
其中寫道:
「計劃分配和自主擇業仍是妥善安置軍隊轉業幹部的重要方式」
「有計劃地安排一定數量的軍隊幹部退出現役轉業到地方工作」。
穩重既表明了計劃安置這種軍隊幹部退出現役方式近期不會取消,又在字裡行間透露出的信息表明:
計劃安置也許不是主要方式,抑或不是一成不變的方式,還可能對於某些人來說,是要看是否具備符合計劃安置條件?
而這些條件,是軍齡?是職務?是軍銜?我們目前不得而知。但這必然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也必然會犧牲一些人的利益。
關於這些方面,筆者暫不深究,反而是建議從軍人本身的職業發展來思考這個問題。
2
在前段時間的熱議中,有些戰友說:
「轉業都沒了,後路都斷了,誰還去考軍校,還怎麼受到尊崇?」
沒錯,十九大報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習總書記也反覆強調軍人無論是在和平還是戰爭年代,都理應收到社會尊崇,這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熱議,在全軍和全體退役軍人中也贏得一片掌聲。
但筆者認為,是否受到尊崇與計劃安置政策的有無並沒有必然關係。
用一個最簡單的現實狀況來說明,目前大面積計劃安置已經實施了近20年,但軍人的地位不但沒有持續提升,反而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下降過程。
通過安置的情況來看,從之前最初「對軍轉求賢若渴」到現在「安置是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從原先的「擁有廣闊發展前景和成長後勁」到如今「轉業之後職務級別降低,成長進步乏力」,計劃安置如今對地方政府人事調配形成了相當大的壓力,而專業不對口,轉型周期長又讓一部分軍轉成為了地方不待見的群體。
由此可見,計劃安置並不一定能帶來社會的尊崇,甚至會讓一些軍人蔘軍入伍的動機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化,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同時還招致了許多非議 。
眾所周知,美國軍人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2017年7月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公布了全美最受尊敬職業的排行榜,軍人排在所有職業的第六名。美國勞工研究機構的調查表明,凡是美國評選最受尊重的十大職業,軍人總是位居其列。
美軍採取的是「教育培訓+法制保障」相結合的方式來安置退役軍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台來提高退役軍官的能力素質。
美軍沒有計劃安置政策,但這並不影響美國社會對軍人的尊崇,也不影響美國退役軍人,特別是退役軍官在回到社會後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3
社會地位,在百度上查到的解釋,是指你在社會關係和社會格局中所處的位置。決定這個位置的,首先是許可權大小,其次是獨立性程度,第三是發揮的作用大小。
所以,軍人職業是否受到社會的尊崇,跟你退役後是否應該成為公務員,成為事業單位、國企員工,沒有本質關聯。
只有我們這些軍人群體,在現役,特別是退役之後,仍然可以具備很強獨立性,在各個領域發揮超出常人的作用時,才能真正收穫更高的社會地位,得到社會的尊崇。(關於許可權這一條,在本文不具體贅述)
從現實來看,我們,我們這些退役軍人對體制的依賴程度很高,即使離開體制,成長成才的概率偏低,這,才是軍人地位逐漸下降的根源。(沒有戰爭也是一方面,但本文只針對當前的情況)
服役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軍人確實為社會做了很多貢獻,但軍人更需要的是社會對這些貢獻的認可,特別是退役後在社會上扮演角色所得到的認可。
前者沒問題,但後者,對於大多數軍人來說是很尷尬的。
以美軍為例, 2006年「科恩/法瑞」國際研究報告指出:
「美軍男性退役軍官出任CEO的幾率幾乎是普通美國男性公民的三倍。」
商業大師沃倫?本尼斯也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里都沒學到的東西,確在班寧堡(位於喬治亞州的美國陸軍基地)學到了。」
軍人,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得到社會尊崇,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靠國家對於退役軍人在職業發展方面給予的個性化、多元化政策,幫助退役軍人順利完成轉型,幫助他們把自己在部隊的閱歷、經驗、能力轉化到社會經濟建設之中,而非「包養」式的計劃安置。
這樣,那些在部隊圖安穩、混日子,依賴於「計劃安置」的劣幣將自行淘汰,那些在部隊付出艱苦努力,勤奮工作的人,即使在部隊沒能實現抱負,回到地方也將有機會展現自我。
否則,盲目的依賴「計劃安置」,加之體制內「關係學」、「資歷學」的作用,對許多軍人其實是不公平的。
計劃安置政策的調整,更深層地去看,其實是一個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選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