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前半生

我把《史記》翻爛了,仍舊無法為劉邦拼湊出一個清晰的前半生來。

關於劉邦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很模糊了。

他是哪一年出生的?他的原生家庭到底是怎樣的?他經受了怎樣的教育?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都是怎樣的?他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當上死水亭長的?他是在哪一年娶妻生女的?原本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的他,又為什麼會經常請假回家上地干農活?

我們統統給不出確切的答案。

正因為我們對他的前半生知之甚少,我們才搞不清楚為什麼歷史最終選擇了他!為什麼他能從一個平民一躍而成開國帝王?

我們分析來分析去,依舊一無所獲,最後只能跟張良似的,來一句:

「沛公殆天授也!」

如果歷史文本沒有忽略他的前半生,或許我們也就不至於如此沮喪。

為什麼歷史文本會忽略他的前半生呢?是司馬遷有意為之嗎?

我讀《史記》的時候,感覺太史公還挺願意挖掘某個歷史人物顯達之前的事迹,感覺太史公總希望從某些往事中探尋某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給後人以啟示。

讀項羽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項羽打小就眼高於頂,學習什麼都必然半途而廢,是以霸有天下後也終於半途而廢,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讀張良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張良出生於相國世家,家教好,有涵養,面對黃石老人的戲耍,依舊能夠保持謙遜和禮貌,因此得黃石老人真傳。

讀李斯的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李斯的輝煌成就與禍國殃民,都源自於李斯在上蔡當小吏時的一個發現,那個發現讓他得出結論:一個人的賢與不肖,在於位置。

讀韓信的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韓信之所以一邊心甘情願地為劉邦賣命,又經常在關鍵時刻跟劉邦討價還價,都是因為年少時關於飢餓和白眼的記憶太過深刻!

但我們卻無法從《史記》的片段中找出影響劉邦一生的事件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想了很久很久,都無法給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來。

直到我想起自己在哈爾濱街頭和商場閑逛的情景,想起一個個不斷地與我擦肩而過跟我一樣面目平常的普通人,我才彷彿望到一絲曙光。

或許劉邦的前半生,跟普通人沒什麼分別,按部就班地過活,實在沒什麼可記錄的。

綜合《史記》中相關的記載,再加上我們的想像,我們大致可以為他勾勒出一個模糊的、失意的前半生。

他出生於一個小康家庭,祖祖輩輩都有積攢家業的好習慣。

他曾跟盧綰一起上學,後又和盧綰一起學書,學的或者是《尚書》或者是當時很流行的書。

學業有成後,他就外出打工,渴望闖出一片天地來。他輾轉四方,四處求職,曾在張耳開的公司里干過一段時間。

後來,因客觀環境急劇變化,他在外邊混得不好不壞,總是看不到出頭的希望,只好回到家鄉謀生。

回到家鄉的他,已經是個大齡青年了,娶媳婦是不可能娶媳婦的了,只能靠好酒及色來打發時間,幸運地遇到一個相好的曹氏,但他娶不起,只好先同居著。

他每天都帶著一幫朋友回家大吃二喝,嫂子很看不慣,有一次他又帶著朋友回來吃飯,嫂子假裝刷鍋,他的朋友們以為沒有飯吃,就散了。朋友走後,他發現是有飯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刺激,但也無法。

他最終去應聘了最基層的公務員,成了泗水亭長,他感覺大材小用,所以總是一副看誰都不順眼的樣子,動不動就侮辱同僚,同僚也不跟他一般見識。

他曾經遠赴首都咸陽,去咸陽的原因無非是押送徭役,這本是沒人願意乾的差事,山高路遠拋家舍業的不說,還得時時緊繃著神經防著徭役逃走,因此落在他頭上。

他在咸陽見過秦始皇出巡,他當時就被秦始皇的派場震懾了,禁不住心潮澎湃,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是也!」但他也就是痛快痛快嘴,他知道,自己這一輩子已經完了,完全沒有飛黃騰達的希望了。

在他又一次為朝廷押送徭役的時候,沒走出多遠,徭役就跑了好多,他估摸著,等到地方,只能剩自己老哥一個了,他很沮喪,借酒澆愁,喝著喝著,他有了個大膽的想法,反正自己也已經這樣了,為什麼不做點好事,把大家都放了呢?

對了,這裡還漏掉一段,在他當上泗水亭長後的某一年,縣裡搬來一個大戶,大戶有個女兒,也已經淪為大齡剩女了,陰差陽錯地嫁給他了。

他娶了大戶的女兒後,便不再經常在外邊瞎逛了,有了回歸家庭的舉動:經常請假回家干農活。

這不正是每一個平凡之人都要經歷的平凡之路嗎?

既無特色,又無傳奇。

他像每一個平凡的你我一樣,曾經循規蹈矩地生活,曾經滿懷理想,當夢想被現實撕得粉碎,自己也被生活折騰得遍體鱗傷時,只好退縮再退縮。

退縮後,既不甘,又無奈,經常性地放浪形骸,靠一點點酒精地麻醉才能睡去。

酒醒以後,發現日子還是要過,路還是很長,一個大男人,總是要靠自己掙來米和面的,所以去當了個小吏,所以別人不願意去押送徭役的時候自己去。

本以為這一生也就這樣了,渾渾噩噩,但上天眷顧,竟然讓自己成了家,有了子女,生活彷彿又有了一些希望,於是,開始勤勤懇懇地生活。

是不是特普通?這份普通,就好像每一個平凡的你我正在經歷的生活。

這樣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前半生,被歷史文本忽略,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

劉邦的前半生,和每一個平凡的你我的一生一樣,都是註定會被歷史文本所忽略的。

其實不單會被歷史文本所忽略,也會被我們的親朋好友所忽略,最終變得沒有一點痕迹,好像我們從來就不曾在這個世界上活過。

推薦閱讀:

莊子心解《逍遙遊》(一)

TAG:史記書籍 | 劉邦 | 司馬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