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道德經》的道: 一陰一陽謂之道——用系統論的觀點整體看萬物

□ 湖 山

什麼是《道德經》的道?《易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的道是陰陽結合的統一整體。整體的道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看不見的「無」,另一個是看得見的「有」,這就叫做「有無相生」。老子用「無」和「有」代表陰陽,任何事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這是原始的系統論觀點,這種觀點的核心就是從整體看萬物。

一、虛無不是無

道的第一個特性就是「無」,即道的虛無性。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不顯;希,寂靜;微,無形。道沒有顏色,你去看它完全看不見;沒有聲音,你去聽它完全聽不到;沒有形體,你用手去摸它又摸不著。無色、無聲、無形,這就是道的虛無性的典型狀態。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詰,追問。這三種情況不可以追問,因為都混淆在一起。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皦(jiǎo),明亮;昧,昏暗。繩繩(mǐn),無邊無際。它的上面不明亮,下面不昏暗,不明不暗。從空間上去感知,又無邊無際,大到不可言說,這種現象與現代科學對宇宙本體的表述是一致的。回歸之後就什麼也看不到了,好像什麼都沒有。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這種「道」既沒有物體的形狀,也沒有物體的形象,就是那種恍恍惚惚的,一會兒好像有,一會兒又好像沒有。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個道太大了,你去迎著它,根本看不見頭;你去跟隨它,又完全看不到尾。完全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狀態。

道的虛無性表現為,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玄之又玄,這也解釋了道「不可道、不可名」的原因。

然而,虛無不是絕對的無,是超越人類感知之外的無,你感知不到的東西不說明它不存在。比如:空氣是虛無的,每個人都不會否認空氣的存在。電波、WiFi也是虛無的,上網時突然沒有了信號,你就感覺到了它的存在。

這就是老子的存在虛無主義,即形而上學。黑格爾認為:「道就是原始的理性,產生宇宙、主宰宇宙,就像精神支配身體那樣。」

怎樣才能認知到這種「虛無」的道,是確實存在的呢?這就要通過「有」來認識。

二、整體看萬物

老子用「無」和「有」來代表陰陽,《易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統一的整體。

《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車輪的三十根輻條,聚集到中間的一個車轂上,正因為車轂中間有孔洞,才有了車子的作用。軸承中間的虛空插上車軸,車輪才可以轉動,使車子成為快捷的代步工具。

把黏土填入模具製造器皿,正因為器皿的中空,才有了容器的作用。陶器中間是虛空的,空才可以用來裝東西。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因為門窗在牆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牆體中間留空,才可以裝上門窗,用來進出和採光通風,使房子能夠居住。古代掌管建設的官員叫「司空」,房子裡面是空的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所以,實體的有帶來了便利,虛空的無發揮了作用。有和無的相互配合,物的功用才可彰顯。

這就叫做「有無相生」。虛要通過實物來顯示作用,沒有具體的器物,就看不到虛的作用。器物要通過虛來顯示價值,沒有虛空的部分,就看不到物的使用價值。

整體的道由兩部分構成的,一個是看不見的「無」,一個是看得見的「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同時存在,當你看見具體的實物時,就要想到它還有看不見的那部分存在,無是有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男人的身體里也有陰柔的元素,梅蘭芳為什麼能演花旦,因為他剛中有柔;女人的身體里有陽剛的元素,體育比賽中為什麼有女子舉重,因為女運動員柔中有剛。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世界上沒有全陰的事物,也沒有全陽的事物。

老子的整體觀有一個鮮明特色,它不是從人來看萬物,而是從萬物來看萬物。他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這裡指人。自古以來,人類一直認為自己是主宰萬物的王,老子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天、地、人都是「道」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人類只是其中之一,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後來莊子就把它解釋為「天與人一也」,這就是「天人合一」這個詞的來源。

老子用系統論的觀點,論述了道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長期以來,人類走進了一個誤區,把征服自然作為生產力。在利益的驅使下,人類肆意地破壞自然生態。泥石流、水污染、洪水泛濫、極端氣候、霧霾天氣、臭氧層破壞,這些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類無休止地破壞大自然,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付出巨大的代價。現在很多科學家都在反省,發現自己的創造發明不是在造福人類,而是在為人類製造災難。所以我們要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其實類似的話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講過。

從整體看個體,任何個體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再小的個體都有存在的理由,都值得珍惜。宇宙萬物是一環扣著一環的,很多環節你並不知道,它都在整體里互相限制、互相約束,任何個體都沒有絕對的自由,能選擇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你在馬路上開車,有選擇去哪兒、走哪條路的自由,但沒有橫衝直撞的自由。企業有選擇生產什麼產品、用什麼方式生產的自由,但沒有污染環境,制假造假的自由。為了保障整體的利益,必須要限制和約束個體的自由,這就是法律和道德存在的意義。

從整體觀去看人的一生,我們就不會在乎一時的成敗得失,這樣你就不會變得消極。如果你能從整體觀看世界,眼界就會非常開闊,視角就不再會局限於小小的天地,一切都豁然開朗。


推薦閱讀:

這5種房子千萬不要住,越住越窮
禹音:軒轅黃帝的無價之寶
《莊子》之道:做自己挺好
人的生命要用德來蓄養和充實——《道德經》的人生之德
禹音:吳王到底是不是唐太宗的兒子?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