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老角度重新解讀「讀書無用」

近年來,讀書無用論時有抬頭。讀大學是否有用成了社會爭論的焦點,支持讀大學的人說:「讀了大學能學習更多知識,開闊眼界,在大城市裡找到更好的工作,賺更多錢,有機會得到向更高層爬的機會能夠實現階級跨越。不至於後代淪落為社會底層。」反對讀大學的人說:「開闊了眼界又能怎麼樣?無非還是找工作打工,有那讀大學的幾十萬塊錢和幾年時間還不如早點工作,或者用來做生意。最後賺的錢肯定比上大學來的多,再說了用那上學的花銷先買房子也比上了大學畢業後買不起房子強。現在結婚不看你是否名牌大學畢業,而是看你是否在城裡有一套房。」雙方此消彼長,都很有道理,也都有一大批的擁躉。今天我不想證明上大學讀書是否有用,換個角度從家庭里父母的角度去闡述一下為什麼有的父母不願意供養孩子讀大學。

一個嬰兒自他(她)母親十月懷胎開始,整個家庭就發生了巨變。作為妻子的女人要承受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生下孩子後養育孩子的煩惱,而作為丈夫的男人則要逐漸的適應父親的角色。他需要更多的錢來養活妻子和她腹中那個與他血脈相連的小東西,工作時要承受工作的壓力,回家後要面對因懷孕而情緒抑鬱容易發火的妻子。孩子出生後,假如雙方父母都有幫忙帶孩子的意願,家庭條件普通的夫妻二人會相對輕鬆。在孩子一兩歲左右就能再次

工作,然而不可避免的由老一輩養大的孩子會和父母存在隔閡,不會那麼親密。可以想像,當夫妻二人在到遠方城市工作一年或者數年後回家後見到孩子要抱他(她)時,他(她)卻躲在奶奶的懷裡,用哭鬧來回應滿心歡喜的父母,那一刻父母是會多麼心碎。痛定思痛,為了孩子見到自己不再視若生人。夫妻二人靠自己養孩子,通常情況下是妻子留在家裡照顧孩子,丈夫外出工作。也許妻子收入高於丈夫,做丈夫的也願意帶孩子作為妻子的會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種情況少之又少。

孩子三四歲入幼兒園,七歲左右上小學,再到初中。即便是現在義務教育階段學費書費全免,出於恐落人後的攀比心,星期天寒暑假也要給孩子報各種的補習班學習興趣班補習。花費不比上學收費時候小,現在的小孩攀比心強,鞋子衣服要名牌,為了維持在同學面前不落人後,零花錢方面就是不小開支。因此每年都需要大筆的錢的投入。初中畢業,如果學習成績可以就能上一所不錯的高中,如果成績不好,還想孩子在學習上不落人後,那麼就需要花錢買分入學。能學進去考上好大學自然不錯,要是學不進去高中畢業,也就只能上二本三本。

一個收入還算可以的農村家庭,孩子聰明,會考試能不留級的上了大學且順利畢業,需要自孩子三歲起,至少需要十八年。(天賦異稟十五六歲上大學的不在討論之列)期間單單是花在上學的錢要接近二十萬。男的剛畢業了,如果要考公務員,拖關係走後門需要投入錢財。如果結婚,還要買車蓋新房,或者在城裡買房。這期間投入的錢財完全來自於父母。但是事實很殘酷,往往是所謂的上了大學開了眼界的小癟犢子成了盧梭的信徒,「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牢籠之中。」拋卻困住他們自由的牢籠「父母」成了他的理所當然,抗拒家庭責任拒絕贍養父母成了大學生群體流行的的政治正確。他們覺得父母只有養大孩子的責任,而孩子則沒有必須贍養老人的義務,父母也要為了孩子更好的將來不能成為孩子尋找自由的牽絆。拿這個當借口心安理得的問家裡要錢發展事業,拿著父母給他的錢在城裡買房結婚,娶了城裡老婆。然而父母上門後反被掃地出門。

一個女性大學畢業後工作,戀愛,有了男朋友,要結婚。如果是獨生女,老兩口可就指著她嫁的近一點養老呢。她有責任心的話會在老家附近找工作,戀愛,結婚,生子。如果一切順順利利,萬事大吉。可是呢?往往父母害怕女兒嫁的遠了自己老無所養,就會不斷的對女兒耳提面命,希望她能體諒父母,找一個近一個的工作,或者嫁的近一點,方便自己老了卧病在床時候有人照料,女兒則因為父母的不斷嘮叨,產生逆反心理,為了耳根清凈也好,為了不承擔養老責任也好,往往會找個遠在天邊的男朋友,嫁一個離家遠遠的地方,數年回不了一次家。出於養老和考驗男方經濟實力的原因,女方的父母會向女婿多要彩禮。可又會被輿論指責賣閨女,可是如果一分錢不要,不管男方家境如何就由著女兒嫁過去,如果夫妻感情不和,或者男方家庭有問題最後離婚了。人沒事回來了還是爹媽的小棉襖,不會嫌棄,還能再嫁人組建新家庭。萬一有個好歹了,可就是人財兩空,女兒沒有了,喪失勞動能力後也無錢養老。假如家族裡人多,有好心人能養老,死後把地房子傳給養老的,假如人丁單薄,兩個老人看病住院不會有人陪床。死後收屍入殮燒紙的都沒有,就只能死在家裡的床上,蜘蛛結了層層的網,屍體被老鼠啃噬。直到哪天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人發現,然後呈現在世人面前。

好勝心攀比心能推動社會進步,然而國人過於旺盛攀比心往往釀造了數不勝數的悲劇。為了達成超越他人的目標,中國的父母們往往只把上大學就是有出息當成終極目的,花大量時間和錢財供養了個大學生,卻沒有教會他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那些已經成年的「孩子」猶如吸血鬼,趴在父母的脖子上吸食著他們的血液,一旦供給乏力,就埋怨父母沒本事,不能給自己更好的東西。日本留學研究生回國問母親要錢,母親不給將母親刺死在機場,福建母親將兒子送上名牌大學,而後被兒子殺死,兒子失蹤。美帝女留學生被綁架,至今渺無音信,日本失蹤女大學生屍體被發現,證實為失戀後自殺。某大學生為買手機而裸貸,無法還款照片唄散布後自殺。父母們含辛茹苦養大了孩子供他們讀大學,看著完成了階級跨越,然而孩子卻在十幾年的近似「吸血」的生活中養成了習慣。把父母給予的一切視作利索當然,視自由愛情若天大,本該承擔的責任卻不想承擔。生活有了挫折無法去克服,而把責任推給父母和社會。輕賤父母自己的生命,這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大學生出事情的新聞提醒著中國的父母們:「大學生這個曾經代表著聰明好學懂上進的群體正在墮落。孩子加入其中並不安全,也許能上進,也許會墮落。而自己已經沒有錢沒有時間任他們揮霍了,看東西已經模糊,手臂也不在有力,趁著家裡有錢,孩子還年輕就讓他(她早點找個附近的好人家嫁人)做點生意。自己以後也好有個依靠。」

經濟基礎決定著事情的走向,當中國大多數的父母出於自己養老的考慮,不想再在子女的學業上投入太多,他們就會傾向子女不上大學早點工作,或者嫁人。對於教育的投入相對也就弱了,也就造成了每隔幾年就會出現的「讀書無用論」。如果大學生畢業後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選擇待業,或者短時間內工作收入無法支撐自己娶妻生子依然要靠父母出錢,那麼社會現實也會夯實「讀書無用」這個觀點。時間久了,讀書也就真的「無用」了……


推薦閱讀:

婚鬧:偽傳統下的集體性騷擾
年代劇的「尷尬」
熊孩子,不再是可愛的代名詞!
年輕人不進工廠都去哪裡了? 值得深思!
選擇正確的道路該有多難!!

TAG:養老 | 讀書無用論 | 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