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與三無性

三性和三無性是佛法的集大成思想。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從《心經》出發,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出現兩個矛盾,前面說無智亦無得,後面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說無得,怎麼能又有所得呢?

說明,這裡面肯定有《心經》沒有講的內容。

這也是唯識的基本出發點。

1、三時判教

要探討三自性,首先要清楚,兩者在哪裡探討。比如,遊戲里殺人不犯法,在現實生活中就觸犯法律。

要理解這點,首先要知道,唯識宗有所謂三時判教。

在《解深密經》中,佛陀給自己的一生說法,有三時判教。說白了,小學、中學、大學,分別學習什麼內容。

唯識的經典,立根之本是《解深密經》,此外還有《楞伽經》、《華嚴經 十地品》等等。

學唯識,是不能立足於某宗某派的經典,而是博採眾長。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這一時被稱為阿含時,為聲聞乘弟子,宣說四諦、八正道。核心思想是人無我。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第二時(般若時),為大乘弟子,宣說般若,也就是一切法皆無自性。核心是,人空法空。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第三時宣說,無自性性。所謂無自性性,又叫空性。

在這裡,佛陀說,阿含、般若,都不是真了義。首先,什麼叫了義?說白了,話已經說完了,已經沒有要補充,這就是了義。而般若,話沒說完。

在《大般若經》記載

最勝報曰:「善思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常共守護。何以故?文字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是文字不起、不盡,常無隱滅,其所顯義亦不起盡,常無隱滅,由此諸佛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隱滅。何以故?法不生故。若法無生亦則無滅,即是諸佛秘密之教。如是妙理,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性相湛然,名曰真如,亦名法界,亦名實際。隨順因緣而不違逆,是為正法,其性常住永無隱滅。」

如果我們把佛陀教法,全部貫穿起來。

佛陀,在《阿含經》里說,

『諸比丘!何為緣起耶?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是相依性。

在阿含中,佛陀說,緣起是恆常的。在般若中,佛陀說,真如是恆常的。

因此,我們可以推出,緣起=真如=無自性性=空性

2、離言自性和所言自性

首先要說明什麼是所言自性。所言自性,又稱假言自性。

首先,我們看看,三時判教是如何一步步推進的。這裡面有沒有違背邏輯的事情。

1、從阿含----般若

如果說,阿含和般若的區別,除了發不發菩提心,在教義上是有一個轉向。

從人空法有到人法具空。

在原始教法中,講明人無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我」?

他有兩個標準

1、主宰自身

2、常一不變

通過這兩個標準,就基本框定了一個思想,確實在大千世界中是找不到這麼一個「我」。

但是這裡暗含的是什麼呢?

我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發現,這裡面暗含著,我是我,世界是世界。兩者沒有什麼關係,我的逝去,並不代表世界就沒了。

但是思路一轉換,如果世界的存在是依存於我的存在而存在,會怎麼樣呢?

如果沒有一個我,自然就沒有世界的存在性。

這很毀三觀,

但是至少是有可能的,為什麼呢?

因為,從我思故我在這個命題中,我們發現,存在必須被精神統攝才能存在。

因此,存在並不是渾然自在而存在,而是必須精神存在而存在。

因此,如果你認定,人無我,你必須認識到,人所擁有的精神存在,一概不存在。

舉個例子,假如有一面鏡子,在鏡子里展現出世界的樣子。假如鏡子都不存在,那麼鏡子里的世界自然不存在。

我們沒有說,鏡子外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我們只探討鏡子展現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

如果你承認鏡子不存在,結果你還承認鏡子展現的世界也存在,那麼在邏輯肯定不被允許。

因此,法無我,就是很清楚的結論。這裡的法,指有為法,也就是鏡子里的世界。

因此,佛教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大師,龍樹。

他的思想為大乘佛教奠定了理論和思想的基礎,他把法的存在性掃蕩無餘。

這個鏡子里的存在物(泛指一切存在的事物),我們稱之為所言自性,又叫假言自性。

鏡子外的世界,我們稱之為真實世界,統稱為離言自性。

2、從般若----唯識

可是我們發現一個重大的失誤,「我」存在不存在?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回答了,但是實際上完全沒有回答,你非但沒有把我消滅了,你進一步強化了我的存在性。為什麼呢?

因為,鏡子存在不存在。如果鏡子不存在,那麼還探討什麼鏡子里的世界。

因此,從邏輯推想,鏡子必須存在。這就是唯識的基本理論,假必依實。

可是,鏡子如果存在,那憑什麼我不存在。

怎麼辦?

沒關係,還記得,我們給「我」的定義嗎?

1、獨宰自身

2、常一不變

只要在邏輯上,設立這麼一種存在。他剛好存在,且規避了兩者的特點,不就可以了嗎?

因此,這種存在物必須絕對運動,且他不是主宰自身的事物。我們暫且不管這東西叫什麼,我們至少明白了,有這麼一種事物,這種事物是絕對運動,且他絕對不能自己主宰自己。他的存在要依存別人的存在而存在。

這就是唯識的雛形,阿賴耶識和現行的關係,兩者互相依存,不常不斷,他不是"我"

或許這對於佛教思想很重要,但是對於其他哲學家而言並不重要。

但是有一個問題比這個問題還重要。什麼問題呢?

假如你承認,鏡子里的影像都是幻象,但是有這麼一個幻象,一定要有照鏡子的事物存在。

否則,怎麼產生這個幻象的呢?

因此,暫且不論唯識理論對不對,至少這麼一個邏輯的推想是成立的。一定有一個非邏輯,離言層面的事物存在,否則不足以產生幻象。

並且從佛教思想而言他必須達成這麼幾個目標

1、解釋幻象產生的原因

2、如何把因果拯救回來

3、什麼是空性?

《瑜伽師地論》記載

若諸有情於佛所說甚深空性相應經典。不解如來密意義趣。於此經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說一切法皆等虛空皆如幻夢。彼聞是已如其義趣不能解了。心生驚怖。誹謗如是一切經典言非佛說。菩薩為彼諸有情類。方便善巧如理會通如是經中如來密意甚深義趣。如實和會攝彼有情。菩薩如是正會通時。為彼說言。此經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諸言說轉。然彼所說可說自性。據第一義非其自性。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有事。一切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從本已來都無所有。當何所生當何所滅。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

3、遍計所執自性

遍計所執自性,是第六識,意識的別稱。何意呢?

前五識,各自執著一個事物,比如眼識採集所見事物,耳識採集所聽的事物。唯有意識,沒有意識的存在,所言自性的事物都不能存在。

比如,你在睡覺的時候,如果意識不參與工作,那麼很顯然,你既聽不到聲音,也看不見事物。

因此,遍計所執自性=所言自性。一切事物,都是意識所執著的。壓根就沒有這個事物。

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4、依他起自性

簡言之,就是鏡子之外的世界。如果你能夠看到鏡子之外的世界你會發現什麼呢?

發現心的存在。《華嚴經》記載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事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此偈是說,我們的心,就像一個非常高明的畫家,能夠極其細膩地畫出身心活動的一切現象,甚至於我們的環境世界,也都是由這個內心的畫家創造出來的。五陰是人生現象,世界是宇宙現象。佛也是心,眾生也是心,一切唯心造。所以眾生有佛性,因為這個心不是常一不變的,是剎那改變的。

這裡的心,就是了別識,一切唯心,萬法唯識。

有了這麼一個大框架,我們可以只需要明白,心是如何作用的,是如何派生幻象,就可以了。

他的作用,即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緣起,抓住緣起,就明白了一切。

緣起有假言緣起和甚深緣起之分。

什麼是假言緣起?簡言之,就是認為遍計所執自性是緣起生滅,這是錯誤的,只是方便說法。

在《大般若經》記載

舍利子!我畢竟無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乃至見者亦畢竟無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色畢竟無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受想行識亦畢竟無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由此因緣我作是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諸法亦爾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

色壓根不存在,所以無生,無生,就不可能有滅。因此唯有假名而無自性。

而真正的緣起,是甚深緣起。

甚深緣起唯佛能知,為什麼只有佛能知道?

因為他並不在假名中緣起,而是在離言層面緣起,自然只有成佛了,才能看到離言層面,你才能看到真正緣起。

在《中阿含經》中,佛陀說

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阿難!於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念彼眾生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多有調亂,匆匆喧鬧,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往來不能出過生死,阿難!是故知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

那麼甚深緣起是什麼呢?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簡單來說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互相都是因果,相似相續。眾生的心,就在這種情況下,輪迴不得超脫。

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成唯識論》)

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攝大乘論》)

阿賴耶識和現行,就如同火一樣,永恆運動,相似相續。

這就是甚深緣起。

因此佛陀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惟因妄想和執著障閉而不能證得。唯除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根本智皆得現前。

簡單來說,佛的心和眾生的心是一樣的,只有一個區別。眾生的心是染污的,而佛的心是清凈的。清凈心是不能轉化為染污心,而染污心完全可以改變成為清凈心。

因此,一般我們把佛的清凈心,稱之為不變,因為他已經不可能迴轉了。

5、圓成實自性

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凈相法。(《解深密經》)

如果你能堪破世界一切虛妄,你就可以看到真實境界,也就是一切唯有心。

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圓成實自性。

圓成實自性=空性=無為法=緣起=真如.........

這種永恆的狀態,就是圓成實自性。

圓成實自性不是說,有一個東西他永恆存在。而是一旦你能認識到一切皆空的道理,馬上你就看到真實世界,也就是看到了圓成實自性。

所謂空性,就是一切皆空,萬法唯心這個道理。

空性是一種規律,什麼規律呢?

一切皆空、萬法唯識。

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

那麼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呢?

就是你看到真實世界後,你會發現,佛的心是圓滿的,清凈,任何的佛,他都是最圓滿的,自然是正等的。眾生的心是染污的。

若干種心如來悉知(《金剛經》)

任何的心,佛都知道。

最後解釋一下,啥叫如來藏?

如來藏,又叫胎藏,比喻如來本性藏於眾生,也就是眾生皆有佛性。

這裡,如來藏=佛性。首先什麼是性?

性,是指某種性質,也就是佛的性質。而不是具體某個事物。

這裡闡明,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很清楚,如來藏就是表示眾生皆能成佛。

但是,如果把如來藏抬到本原的高度,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慾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楞伽經》)

我說的如來藏是離言層面的,非所言自性的。

夢中的世界,全是空,不生不滅,離自性........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說白了,就是一切皆空。

當你看到離言自性以後,你會發現壓根就沒有如來藏。為什麼呢?

我說的如來藏的法門,僅僅為了方便說法,讓執著於我的外道,先來到佛門。

說白了,佛陀說,你實際有一個如來藏,但是你要證得如來藏,必須先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等你證得一切皆空的道理,你看到真實世界了,你還執著於我嗎?

但是實際上,壓根沒有如來藏。但是也有如來藏。為什麼呢?

假如說,佛和我們都在玩遊戲,佛是100級,我們剛入新手村。那麼初地菩薩是10級,剛剛出新手村。那麼你證得初地,哪裡有什麼如來藏。只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最圓滿的境界,才有如來藏。

但是你有證得如來藏的資格,也就是佛性。

簡單歸納一下,首先看,什麼是真如?

他表示,一種規律,真理,名為萬法唯心,五蘊皆空。

這種規律永恆不變,這叫做無為法。

有為法是心本身,因為心是剎那生滅。

然後我們看如來藏,如來藏表示什麼呢?他表示真理被染污了。就是五蘊皆空這個規律被包裹起來,不被人所知。

如果你成佛,你就是如來,那麼就把規律全部看的清清楚楚。這就是如來本身,而不是如來藏。

但是為什麼這裡說,如來藏是接引外道的方便說呢?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慾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看這裡劃黑體的部分,說如來藏是三十二相入於眾生身中,這是錯的,僅僅是方便說。

為什麼呢?因為三十二相是有為法,有為法怎麼能等同於無為法呢?

所以說,佛陀說,眾生有如來藏,只是闡明兩個觀點

1、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成佛的可能性

2、眾生皆在規律範疇之內,你不能違背真理而運行

但是,如果他把如來藏描述的很清楚,很具象,比如三十二相,那麼一定是方便說。因為如來藏是一種規律、真如、真理,他是無法描述的。

所以說,眾生皆有如來藏,應該理解為,前面所說的兩點。不能理解為,如來藏已經處於眾生心中。擅自把染污心和清凈心等同起來,這是完全錯誤的。

如來藏是如來的法身,他表示如來的真理,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兩點,眾生可以修成如來的法身。怎麼修?

明白五蘊皆空的道理,堪破假象,首先成為初地菩薩,首先要明白「我執」和「法執」然後一步步成佛,證得圓成實自性。也就是修成了如來藏。所謂修成如來藏,就是把染污心改造成為清凈心。

所以如來藏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一種規律。

信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這裡不是說,有個東西,他不生不死,而是這個規律永恆存在。

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行。於如來藏說聖諦義。此如來藏甚深微妙。所說聖諦亦復深妙。難見難了不可分別。非思量境。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唯有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能知。

如來藏連菩薩都不能知道,只有修到最圓滿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如來藏。

而這種境界,本質上就是一種規律,也就是真理。

因此,如果看到佛陀說如來藏,就激動地不得了,就把如來藏看成「我」,誤以為如來藏就是凡夫所執著的「我」,然後執著於這個「我」,忘記五蘊皆空、萬法唯識的道理,就南轅北轍了。

實際上,知不知道如來藏和修行本身沒有任何關係。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佛陀這裡說,如來藏有時說空、無相、無願.......。這裡說的是了義說,如來藏就是表示空的規律。

如來藏因此不生不滅,本來寂靜。因為作為一種規律,自然是永恆的。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

如果我告訴你如來藏,如來的法身就已經在你的心中,這是方便說。因為你都不是佛,你哪裡有佛的法身。但是我不這麼說,你不信空這個道理。只能引導你,拋棄小我,去尋找「真我。

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恆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論。(《楞伽經》實叉難陀譯本)

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楞伽經》菩提留支譯本)

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凈。(《楞伽經》求那跋陀羅譯本)

同樣一句話,兩個譯本的意思簡直大相徑庭。

菩提留支譯本直接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而前一個譯本說的是,阿賴耶識本性清凈,由於被染污,導致生滅不停,生死流轉。

從唯識宗的根本觀點出發,可以說明,菩提留支的譯本翻譯有誤。

從藏文本看,

??????????????????????????????????????????????????????????????????????????? ?????????????????????????????????? ??????????????????????????????????????????????????????????????????????????????????????????????????????????????????????????????????????????????????? ????????????????????????????? ????????????????????????????????????????

這句話的精準翻譯為,

如來藏,無始以來受到虛偽惡習所熏,故稱之為阿賴耶識。由於身處於無明,與前七識,猶如大海波濤一般,生滅不停。如來藏恆常不變,自性清凈,離無常過患。

也就是說,如來藏本身並不是阿賴耶識,而是因為受到無明的習氣所熏習,故稱之為阿賴耶識。

而如來藏本身自性清凈,不會輪迴流轉。

再看一句話,

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黎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楞伽經》菩提流支譯本)

而實未舍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楞伽經》實叉難陀譯本

同樣是同一句話,但是翻譯的結果,還是大相徑庭。

前者的意識是,如來藏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而前七識是生滅相續的

但是後者的意思是,阿賴耶識不轉為如來藏,那麼前七識就不會滅。而會無盡的輪迴流轉。

菩提流支的譯本就形成了歧義,把如來藏和前七識分割開來。

從藏文本看,

??????????????????????????????????????????????????????????????????????????? ?????????????????????????????????????????????

翻譯為,

阿賴耶識如果不完全轉為如來藏,那麼前七識就會永遠輪迴而不滅。

在《楞伽經》說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就如同大海本身是平靜的,結果由於一陣大風,使得波濤洶湧,不得安息。

那麼如來藏是不是一個東西呢?不是。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如來藏等同於空性。難道空性是某個實體嗎?這就完全說不過去。

因此,如來藏實際上就是空性,而空性等價於圓成實自性。

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圓成實自性是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以後,證得的境界。這個境界是怎麼樣的呢?

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攝大乘論》)

就是妄想執著所得的一切事物,認識到他們是虛幻的。也就是再也不會妄想執著了。

《瑜伽師地論》記載

云何菩薩等隨觀察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又即觀彼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

八識,因為無知於真實,所以生滅不停,故名無常。

說明什麼?說明,阿賴耶識的生滅,是因為無明而成。如果去除掉無明,證得圓成實自性,這就是如來藏。也就是說明證得了空性。

而空性本身就是真實,真實怎麼會改變,故說不生不滅。由於空性這個真實,不被人了知,所以才會生生滅滅。

因此,如來藏本身並不生諸法,是因為無明所染污,出現了八個識,這個八個識才生生滅滅,阿賴耶識才能生起現行。

所以我們提及,如果說佛陀說,A=B,怎麼理解呢?

第一層理解:在凡夫的世界中,唯有假名,都是不存在的。因此A=B

第二層理解:在離言層面中,唯有心,因此心本身是一樣的,因此A=B

第三層理解:在如來藏中,眾生皆有佛性,佛性人人皆有,或者是一切處於空性這條規律中,萬法皆空,因此A=B

實際上,是一回事。

比如,眾生是佛,佛是眾生,分別可以對應三層理解。

如果說,輪迴即涅槃,涅槃即輪迴。涅槃即世間,世間即涅槃。什麼意思呢?

表示壓根沒有凡夫所想的涅槃,認為有煩惱,煩惱一斷除,就涅槃了。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壓根就沒有煩惱,因此,沒有涅槃。

只要你堪破假象,從夢中醒來,看到離言層面,就是涅槃。

因此,佛經說,本來涅槃、本來清凈、本來寂靜,都是這個意思。

《瑜伽師地論》記載

云何名為三種自性。

一遍計所執自性。

二依他起自性。

三圓成實自性。

云何遍計所執自性。謂隨言說依假名言建立自性。

云何依他起自性。謂從眾緣所生自性。

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凈。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

問遍計所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於相名相屬應知。

問依他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執應知。

問圓成實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畢竟不實應知。世尊於余經中說緣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應知此性者。依得清凈說。不依相說。今此義中當知依相說。

問遍計所執自性當云何知。

答當正了知唯有其名。唯遍計執無相無性。無生無滅。無染無凈。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系非離系。非縛非解脫。非苦非樂。非不苦不樂。唯是一味遍一切處。皆如虛空。以如是等無量行相。應正了知遍計所執自性。

問依他起自性當云何知。

答當正了知一切所詮有為事攝。云何一切所詮事耶。所謂蘊事。界事。處事。緣起事。處非處事。根事。業事。煩惱事。隨煩惱事。生事。惡趣事。善趣事。產生事。色類事。四大王眾天事。乃至他化自在天事。梵眾天事。乃至色究竟天事。空無邊處事。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事。隨信行事隨法行事。順決擇分善根事。見道事。修道事。預流果事。乃至阿羅漢果事。獨覺事。等正覺事。滅想受事。到彼岸事。念住事。乃至道支事。靜慮無量無色定事。修想事。修隨念事。解脫勝處遍處事。力無所畏願智不護念住大悲永害習氣。諸相隨好。一切種妙智。一切不共佛法事。又當了知。同於幻夢光影。谷響水月。影像及變化等。猶如聚沫猶如水泡。猶如陽焰猶如芭蕉。如狂如醉。如害如怨。如飲尿友喻。如假子喻毒蛇篋。是空無願遠離無取虛偽不堅。如是等類差別無量。

問圓成實自性當云何知。

答當正了知。如先所說差別之相。所謂真如實際法界。如是等類無量差別。復當了知所余差別。謂無形色不可睹見。無所依住無所攀緣。不可顯現不可了別。不可施為不可宣說。離諸戲論無取無舍。如是等類差別無量

6、三無性

如果明白了三自性,我們就能知道佛說的一切法。至少你會歸類,你知道佛說空,是哪裡空?佛說有,哪裡有。空性是什麼?

但是,佛又說了三無性。

《解深密經》記載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佛陀在這裡說,我說一切都無自性。為什麼呢?

1、相無自性性,就是遍計所執自性都是空

2、生無自性性,就是依他起自性,由於識生起了凡夫所言的世界,實際上一起皆空,生無所得,因此是無生。說白了,雖然你在做夢,夢到還挺多東西,但是夢生起了什麼?什麼都沒有生起,因此,生無自性性。

3、勝義無自性性,就是聖者證得的真實世界,就是闡明,凡夫所見世界一切皆空。因此說,勝義無自性性。

因此,最後我們總結

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達遍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非不見真如 而能了諸行 皆如幻事等 雖有而非真

就是,破除一切「遍計」的「我執」及「法執」,然後可以生起「無分別」的「根本智」。因為空的世界,真的是無分別啊。「無分別」的「根本智」證「圓成」之後,「有分別」的「後得智」再起,了達「依他起自性」的如幻如化。

最後完全明白,所謂的緣起,只是心的緣起。如是「圓成」、「依他」與「遍計」三者,實亦「非異非不異」,惟不離識而獨立存在。

最後,依照龍樹的思想。說空,一切法得成,因為空,才可以隨意安立假名。

問:《金剛經》的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是何意?

各位能否用三自性理論回答?


推薦閱讀:

四有四無無障礙觀
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第二(4)
大乘百法明門論(3)

TAG:佛教 | 唯識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