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總愛玩遊戲,該怎麼辦?

在我的微課群里,寶爸寶媽們每天都在提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一個問題,幾乎每天都有人提,那就是:我的孩子總愛玩遊戲,我該怎麼辦?有些寶媽在群里很自豪地分享管理經驗,每天只准孩子玩多久電腦,但絕大多數寶爸寶媽試盡各種辦法,結果還是沒有用。我想,我應該用一篇文章,讓大家了解什麼是遊戲,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這樣,每個人就會有每個人的做法了。

首先,來看一幅圖,這是我一位初三學生畫的:

好不容易工作學習了一星期,終於可以坐下來放鬆放鬆了,心裏面想好,就只玩一局,結果。。。這一局贏了,太爽了,好像接下來沒什麼要做的,再來一局!這一局輸了,哎喲好可惜,不行,我說什麼都還要再來一局!結果,不等到最後時刻:媽媽拔電源、已經困得玩不動了、爸爸開始打人了……是絕不會停的。身邊太多太多的爸爸媽媽都這樣跟我傾訴,孩子變得越來越機靈,我監督著有時還好點,一旦我不在旁邊,孩子就能無休止地玩下去。這真的太恐怖了,遊戲就如電子毒品一般,不斷地讓孩子上癮,更上癮,不斷地讓孩子越來越逃避現實的世界。該怎麼辦呢?

往往家長這樣問我的時候,我都會回一句:「那你的孩子不玩電子遊戲,那他玩啥呢?」很多家長很快就能回答:「看看書呀、聽聽音樂呀、運動呀……不都可以嗎?」就像我那位初三的學生畫的那樣。

這個時候,我又會問家長了:「既然這些可以替代孩子玩遊戲,那為什麼不讓他去做,或者跟他一起做呢?」「可是他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啊,只對遊戲感興趣!」大多數家長會這樣回答。那麼問題來了:遊戲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只對遊戲感興趣?

孩子是對遊戲本身上癮嗎?

分享一個著名的實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把一隻老鼠放進只有兩杯水的籠子里,一杯是普通的水,另一杯是混有易上癮物質的「毒水」。你會發現,老鼠老是喜歡容易上癮的「毒水」,總是死得特別快。後來到70年代,一個加拿大的心理科學家 布魯斯·亞歷山大重新設計了實驗,還是把老鼠放在有普通水和毒水的籠子里,但在這個籠子里,老鼠會有無盡的美食、玩具、還有迷宮式的小隧道讓它們捉迷藏竄來竄去,更重要的是,它們男男女女混在一起,看上眼了可以無止境地交配生小老鼠。結果是,沒有一隻老鼠喜歡毒水,沒有一隻會因為之前不小心喝了一次就忍不住再去碰毒水。

再分享一個事實:在越戰時期,當時有五分之一的美軍使用海洛因,那當戰爭結束時,美國的街頭豈不是一下子多很多癮君子?但事實是,並沒有,在戰爭期間使用過海洛因的美軍,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直接停止使用。

那到底上癮的是什麼?毒水?還是海洛因?還是電子遊戲?當戰爭結束,美軍回到平靜的故鄉,清晨去公園裡晨跑,或是睡個懶覺後,與所愛之人一起在慵懶的早晨享用美味的早餐,和兒子一起到草坪上踢踢足球… 在這樣幸福舒適的生活中,哪裡還有海洛因的位置?而在戰爭時期,為什麼那麼多美軍要食用海洛因?網路上有一句話很好地解釋了遊戲成癮到底是對什麼上癮:哥玩的不是遊戲,是寂寞。當你家的孩子特別沉迷於玩遊戲不能自拔的時候,說明你家的文化氛圍是有多麼地單調,家庭的空虛寂寞感到處都是。孩子只能通過遊戲這個強烈的刺激來驅趕寂寞感,但當一結束,一斷電的那一剎那,更加巨大的空虛感襲來,加之父母甚至自己對自己的低評價,那種負面的情緒是一個孩子難以去承受的,他只能用更持久更強烈的遊戲來麻痹自己。所以,孩子就會不斷不斷地玩遊戲。

遊戲是虛擬的「做最想要的自己」

為什麼偏偏是遊戲呢?其實並不是偏偏是遊戲,更糟糕的是吸煙吸毒,這也是在孩子,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並不少見的事情。而電子遊戲,是需要付出的成本最低的,相對孩子來說最「安全」的途徑,所以,家有貪玩電子遊戲孩子的家長,要慶幸孩子沒有吸煙吸毒。話說回來,為什麼遊戲能夠滿足孩子的空虛感,而聽音樂、運動本來也可以的,但是孩子很難感受到呢?

最近的羅輯思維有談到遊戲的本質,我認為非常到位。節目說:遊戲之所以吸引人的本質是因為其目標反饋機制非常完善。什麼是目標反饋機制,簡單來說,即:你所做的任何動作、行為都能得到第一時間的及時反饋,這種反饋機制是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深埋在我們基因里的。就像節目中提到的減肥,如果第一天做完運動,一稱體重,少了1斤,第二天又輕了,第三天又輕了……那麼每個人都很容易減肥成功,但是事實是可能一個星期,一個月都沒有減下來,那麼大多數人都不能堅持下去了,因為人是受不了沒有反饋的。就像我從2016年1月1日開始,每天發一幅思維導圖圖片一樣,有一段時間沒有人給我點贊,那段時間是我最難熬的,因為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在看我的分享,然後幸好有位同事跟我說他每天都在關注我發的,我一下子就又燃起了堅持到底的熱情。那麼遊戲呢?也是一樣的,而且是把反饋機制運用到極致的。簡單到俄羅斯方塊,我們沒做一個動作,電腦里的方塊都會有反饋,倒現在的大型遊戲,例如英雄聯盟、CF,我們沒做一個動作,我們操縱的人物也會有一個相應的動作,還會有音效,這種實時的反饋能讓每一位玩家獲得操縱感:在遊戲的世界,我可以做我最想要的自己。

遊戲世界之所以迷人的原因除了本質的目標反饋機制,還有就是:難度可調,虛擬現實。無論是智商高,智商低,手指靈活不靈活的玩家,都可以在遊戲中找到相應適合自己的難度。而遊戲中模擬的現實比現實的世界可視性更加的強,有包含過去的元素:榮譽頭銜;現在的元素:級別進度;未來的元素:排行榜。每位遊戲玩家都能在遊戲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並樂此不疲地沉迷其中。

然而現實生活呢?榮譽、學習進度、排行榜其實都有,但這並不是屬於每一位學生,而是屬於極少數的,而特別令人擔憂的是:現實學習中排行榜第一位的學生並一定是享受學習過程的。這讓現實生活如何同虛擬遊戲比?虛擬的遊戲能滿足每個人「做最想要的自己」的需求,現實世界呢?

學習「遊戲」而非抵制它

越禁越欲的道理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說過幾次,就不說了,一味地對遊戲抵制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沉迷遊戲,因為孩子玩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帶來的掙脫寂寞的意義感。遊戲人生,虛擬和現實並存,甚至界限被打破,是大勢所趨,羅輯思維節目提到:美國孩子平均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和學習時間一樣多!那麼,讓孩子擺脫網癮,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學習遊戲,讓現實生活過得像遊戲。

理解了這些,那就好辦了,問自己幾個問題:

1、遊戲中的目標反饋機制能不能用到現實生活中呢?

如上圖,給孩子繪製進度條,完成到100%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畫出來),一開始一定要細化到每一個細節:比如一道題,一個小行為,就推進一點進度。

2、遊戲中可是沒有負能量傳播的喲,現實生活中呢?

3、遊戲中當玩家遇到困難時,遊戲是怎麼反饋的?現實生活中呢?

4、5、6、……

把生活過得像遊戲,才能發揮出生活本身的意義。


推薦閱讀:

如果我的兒子沉迷遊戲怎麼辦?
再談網癮
瘋王子談網癮
別讓網路毀掉童年?守護童年已成全球性問題!

TAG:網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