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特效在《建國大業》前期拍攝中的應用

開篇:

祖國60周年慶典獻禮影片《建國大業》,在國慶節前夕2009年9月17日,如期與觀眾見面。在眾多獻禮影視劇中,她的出現更顯得星光閃耀,熠熠生輝。國家人民的節日,也是影視人齊聚奉獻的節日,無論觀眾喜愛的明星,還是重量級的導演創作團隊,齊心協力一同為節日奉上一道靚麗的色彩。當然,作為幕後的電腦視覺特效工作者,也通過此次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鏡頭背後,電腦視覺特效技術在拍攝現場的使用。

《建國大業》從名字上就可以讀出——這是主旋律的影片,歷史性、嚴肅性、真實性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觀眾的欣賞標準隨著商業大片的逐次接觸,也是越來越高。韓三平、黃建新(導演)、趙曉時(攝影)、趙京(美術)等主創團隊,為了突圍主旋律影片固有的束縛,在很多地方都做了大膽的嘗試。正常情況下,一部故事片的場景在45~60個左右,而此片最終拍攝使用近90個場景;使得全片的視覺元素從根本上得到了豐富。韓三平為總導演,黃建新導演貫穿始終,此外陳凱歌、陳可辛、馮小剛導演各執導相對獨立的——西苑大閱兵;李濟深、蔡廷鍇等民主人士開會;毛主席接見婦女代表討論國旗三場大戲,猶如跳動的音符,深嵌在影片的敘事節奏之中。

在如此豐富的創作大背景之下,視覺特效在最終完成版里,共完成特技鏡頭128個,修補穿幫特技65條,對全片使用的資料片進行了數字化修復,全片中間片調色,所有拍攝鏡頭逐幀進行數字化劃痕、臟點修復;可謂電腦視覺技術貫穿始終。專就特技鏡頭的數量而言並不是很多,但在片中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其質量的要求,在拍攝現場我們就感到了高標準的壓力。精耕細作方能產出好的果實,現在就現場拍攝部分場景進行解析,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分享其中的苦與樂。

開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電影創作到拍攝的基本流程: 劇本 =〉導演構思 => 主創討論 =〉演員揣摩 =〉落實場景、服裝、化妝、道具..... => 拍攝。

場景一、北平 地主大院

這場戲也是在上面框架之內進行,先來看看劇情:突擊隊連長向團長報告前方遇到了地主大院,院牆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彈都炸不開,請求炮兵支援吧,隨後團長下令打照明彈,才發現突擊隊已經到達北平城下,並向上級報告。導演構思後,到主創討論環節,因涉及到高高的院牆,特效組進入角色,在此之前特效的工作要熟讀劇本,全片貫通,才可以提出可行方案。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此階段使用三維手段進行方案模擬,鏡頭的視角、運動方式、取景範圍都一目了然,大大優越於傳統storyboard單幅漸進式手繪。從而把storyboard推到更前的創意和概念設計環節。

前期工作美術部門找來了很多老北京城牆的資料,經過篩選確認,圖(一)比較符合劇情的概念。有了概念就需要把效果先表現出來,目前的Photoshop、 Painter等不少軟體都可以通過手寫板直接在電腦屏幕上展現出來,見圖(二); 為了在拍攝現場與各部門說戲溝通方便列印了一份彩色稿,不要小看了這張圖,拍攝前還要給葛優看呢......

下面的工作是找到類似可以拍攝的場景,搭建高高的院牆顯然不現實,只能通過藍色背景進行拍攝,後期三維製作城牆,通過合成手段解決。拍攝地點選在八一廠王佐拍攝基地,利用它現有7米高的城牆,藍背景直接鋪掛在城牆表面,節省了搭建骨架牆的時間和成本。 這個藍背景的最終尺寸是東西方向長90米,高7米,按理說是不小了,但拍攝機位距離城牆有近100米,所以在圖(三)的施工過程中的照片上(模擬實際拍攝時的機位)也看不出很大的感覺。

演員讀劇本環節一般通過郵件,在家裡就可以已完成,葛優和王寶強到現場後,趕緊把藍屏要後期製作部分的效果圖拿來進行討論(見圖四),這對於演員情緒的調動和表演,有很直接的重要作用。看看照片大家就會知道葛優琢磨的還是很細緻認真的,這個細緻的深度對於完善導演的意圖,是很有益處的。

工作到了這裡,先整理一下即將開拍的場景:出現的演員葛優、王寶強,及解放軍戰士120人;拍攝時間:漆黑的夜晚; 環境:城牆前帶有戰壕的臨時戰場。即將拍攝的情形:王寶強向葛優報告前方遇到了地主大院,院牆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彈都炸不開,請求炮兵支援吧,隨後葛優下令打照明彈,才發現突擊隊已經到達北平城下,於是葛優向上級報告。

開始拍攝前,也先整理一下特效部分的工作:鏡頭是移動的,攝影機在移動軌上進行Z軸縱深直線運動,同時17米大炮炮臂帶動攝影機從地平面20厘米平視,逐步平緩移動至距地面3米高的微俯角度。在測試過程中,特效部門與導演和攝影師進行了溝通,限制了攝影機俯仰角運動幅度,避免導致過大的透視和鏡頭曲變率問題,給後期三維工作帶來不真實和難以匹配的因素。

討論任務很明確,就是這個爬不上去,手榴彈都炸不開的高牆,要在後期里合成到這個運動並帶有透視變化的拍攝鏡頭中,跟蹤無疑是最大的問題,首要任務是跟蹤點的擺放。為了節約篇幅,可直接參看圖(五),攝影機大炮和軌道,在圖中一目了然,軌道的長度是2米的軌道鋪設了4節;攝影機為Arricam LT,鏡頭Lens 35mm;這些數據都非常有用,現場記錄是基礎工作部分,一定要持之以恆。圖中凡是畫紅色圈的位置就是跟蹤點的位置,六百多平方米的藍背拍攝前擺放了六個點,左側長圈內在七米垂直高度內均放了三個點,就是在最終完成時,也只多了一個點,添加原因是葛優和右側報話員在攝影機從地面搖起時遮擋了一個關鍵點。

這裡簡單談一下跟蹤點,它的任務是添加攝影機跟蹤信息,只要達到目的即可,在後期摳像環節最終還是要修掉的,過多和過少都不好,這個度的掌握,還需要在跟現場的磨練中逐步學習。當然涉及跟蹤點的因素還有很多,這裡先談到數量問題。

照明彈的因素也要考慮到,它的作用是點燃後使黑暗中的物體逐步被照亮,看清楚高高的城牆環境,見圖(六)完成鏡頭。在讀劇本階段就要預想到,這場戲的開始肯定是非常暗的夜景,對前方的環境無法判斷,只有在照明彈亮起後,才能揭開這個謎底。後期材質燈光環節要解決三維城牆從黑暗到看清細節的任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前期拍攝時,我們經過協商,拍攝大全景的任務之後,馬上把巨大的藍背景拆掉,露出城牆,然後按照構圖位置點燃照明彈,進行城牆從暗到亮的材質光線變化的素材拍攝。這些膠片拍攝的真實素材,對於後期完成的質量,其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場景二、上海 交通銀行

為解決經濟難題,蔣經國親自到上海進行「只打老虎 不拍蒼蠅的」打虎之行。這個鏡頭是他到上海的第一個鏡頭:介紹環境背景的大全景鏡頭。

拍攝外景選在了上海車墩影視基地,條件所限,交通銀行外牆只有需要的一半,另外的二十多米外牆延展就需要後期解決了。藍背景肯定是拍攝的必要條件之一;介紹環境的大全鏡頭,無疑鏡頭機位肯定是移動的;當然還有藍背景在後期替換的材質問題。

藍背景的搭建,首先在6.5米高,20米長的範圍之內進行木結構骨架搭建,平整後訂製厚度適中的多層膠合板,大面積施工保證工作面的平整度很重要,最後把藍布搭在上面,見圖(七)。這種搭建方法簡單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防風雨的效果都不好,只能是先把骨架和膠合板做好,等到拍攝前把藍布鋪上。

攝影機的運動一般在正式開拍前需要進行測試,這個環節也是跟蹤點擺放的最好時機,特效人員要親自去看攝影機的取景器和導演的監視器。我比較贊成每個鏡頭的跟蹤點進行單獨擺放,這樣會提高跟蹤點的精確度,同時減少後期摳像工作量;當然不足之處是時間太緊,與劇組其他環節的協調有一定難度,這需要特效組在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平時與劇組相關人員處理好關係,爭取最大程度上對特效工作給予全力支持。

跟蹤點的擺放見圖(八),這個場景經過鏡頭運動的測試放置了6個跟蹤點,見圖中的紅圈範圍。大家可能對左側上方小紅圈內的點會有疑問,這是因為攝影機的運動止點在這個附近,攝影機大搖臂在運動中緩緩停下時,難免會有輕微的晃動,這多加了一個點,與下方的跟蹤點配合,將會得到跟蹤穩定的保證。點的放置不要太過藍背景的邊緣,防止增加摳像時的工作量。

特效人員在跟蹤點擺放,對攝影機取景器和導演監視器查看的同時,還要注意藍背景在鏡頭中的曝光量,正常情況下藍背景的曝光要稍高於正常值;如果在室內或攝影棚內拍攝,需要進行單獨的打光,但外景的日戲就很難做到了;這樣就涉及到了使用藍色背景還是綠色背景的問題,這也是一個爭議頗多的話題,稍後讀者可以在我的《電影藍綠屏拍攝解析》里對藍還是綠進行選擇,這個場景暫以藍色進行討論。

藍背景材質替換雖也是後期的工作,但牆面素材的拍攝,這回就需要數碼照相機來解決了。拍攝前需要對這部電影使用的膠片和一些技術信息進行了解——此片放映格式為1 : 2.35的寬銀幕,膠片為超35mm,拍攝時使用全片窗的方式,即畫幅比例為2048 x 1556 。即將照片素材拍攝使用的設備是佳能EOS20D,首先調整照相機畫質的參數,為增加色域範圍和回看的方便,選擇jpg和raw兩種格式同時記錄; 解析度選用了3504 x 2336,raw每幀的數據量是8.95MB,數碼相機這些參數匹配好以後,拍攝起來才會有針對性見圖(九)。

完成效果見圖(十),跟蹤沒有問題,數碼相機拍攝的raw格式的材質,匹配膠片的場景也很真實,鏡頭運動起來後,中前景開動的黑色轎車與藍背景的交互,看起來也比較的自然,不錯,可以進行下一個鏡頭的拍攝了。

場景三、上海,吳淞口

毛人鳳為清除親共的進步人士,暗地裡幹了很多壞事,為了向蔣介石彙報工作,這個場景安排在了上海吳淞口外港的環境之中。涉及2個特效鏡頭,一個是全景毛人鳳乘坐小艇去拜見蔣介石,一個特寫在小艇上風把他的軍帽吹掉。

《建國大業》拍攝中很多特技素材都是隨大隊一起拍攝完成的,只有為數很少的部分,是由一個特技組進行素材的單獨拍攝,這個場景的海水就是其中的一回。外景選在了天津漢沽基輔號航空母艦和北塘紅星旅遊碼頭。在基輔號航母高處甲板上,是拍攝全景鏡頭中,需要俯看海水的素材;在北塘乘船開到外海,進行遠景大海平視視角素材的拍攝。

航母拍攝平時接觸的不多,後面簡要介紹一下;毛人鳳特寫涉及前後景元素的不同場景、時間和環境的分別拍攝,這裡多說幾句。原則是無論幾次分拍,最終要在一個鏡頭中出現,所以對每次拍攝數據的詳細記錄,就很關鍵,前期方案和每次的實際拍攝,都會多多少少有所變化,這個掌控一定要心裡有數。當然攝影部門的配合也是關鍵,分拍的素材要使光線、色溫、膠片型號在室內外不同條件的選擇等等因素都是要協調順暢的。

毛人鳳由姜文飾演,前景表演在上海車墩攝影棚內完成,拍攝時使用的攝影機型號是Arricam ST,固定機位,攝影機距離地面高度0.9米,鏡頭Lens 42mm其餘信息為:膠片卷Roll:A152,Optimo4.7x,Fps:24,Shutter:172.8,Focus:42mm,Stock:Kodak5205_250D,Height:910mm,Dist:10ft。這些記錄的信息就是我們在海上作業的依據;棚內拍攝時的攝影機與演員表演環境現場照片也需要仔細查看分析。此外拍攝好的膠片初轉鏡頭也拿到了手中並做了研究,見圖(十一)。

中國的經濟發展了,我們電影受益頗多,但港口多多的大小各式船隻,此時成為了鏡頭中穿幫的對象,只能向更遠的外海求索了。平時拍攝,大隊出發幾十輛大大小小的車輛浩浩蕩蕩,缺什麼物件隨時都可以很快解決,這回可是出海拍攝,細緻準備——備用攝影機、電池、充足的膠片等等,都要檢查了再檢查,當然拍攝需要的反光材質球也是必備的;都準備好了,出發!見圖(十二)。我們一行七人,向外海奔行了近一個小時才到達了可以拍攝的範圍,又緊張的忙活了好一陣子,才拍到了如圖(十三)的海水素材。素材是2048 x 1556全畫幅拍攝,這樣可以在後期對海水透視消失線進行上下調整,變動的原則就是匹配前景演員及中前景的畫面元素。

海水的波動事先是有準備的,這裡有幾點需要交流:首先,利用船前進的動力,可以克服很多海水橫向的波動,這時攝影機拍攝角度與船行方向一致,拍攝的素材就比較穩;其次,我們也把船速降到很低,最後到停止,來拍攝海水帶有晃動的感覺,這可以在後期追蹤這條運動曲線,讓特寫里的人物有與之相匹配的運動,而遠景的海水則使用平穩的素材。其三,在劇中的這個特寫鏡頭,風把姜文的帽子吹掉,那就意味著船行的速度很快。我們把船提速後,攝影機的角度轉到船行方向的側面,進行24格每秒的拍攝,這時的近景海水波浪細節,與船行方向一致時是不同的,卻與特效鏡頭需要的素材是合適的,完成鏡頭見圖(十四)。趕在光線許可前,完成了拍攝計劃,望著浩瀚的大海,我們掉轉航向開始了返航。

在航空母艦上拍攝是一件難得的經歷,穩穩的宛如陸地一般,如此龐大的鋼鐵機器,由衷感到人類的力量;如果你也要到航母拍攝,那可以分享的經驗是:攝影組裡一定要有2~3個強壯如牛的攝影助理,否則沉重的攝影器材,在狹窄的船艙樓梯里上上下下,是一個多麼難以完成的任務。基輔號的全高是66米左右,我們爬到了許可拍攝的最高甲板,高度應該在35米左右,非常符合劇中越過船甲板看到姜文從遠處駛來的視角,圖(十五)是我用佳能20D拍攝了4張照片拼接的效果,正前方的這片海水作為素材,就使用在了最終影片的全景鏡頭內。

圖(十六)是航母拍攝素材的完成鏡頭。海水素材拍攝在先,三維反光球的材質素材是同時拍攝的,在導演和攝影定好全片的色調基準之後,該鏡頭的很多因素都是由這些素材來決定的。畫面上大藍色的圈內兩艘軍艦和小藍圈內姜文乘坐的小艇,三維材質都是來自三維反光球,和當時拍攝的環境照片;大船甲板上物體屬於前景特寫,其細節要求得更是嚴格,後期製作中是頗費了一些氣力的。這個鏡頭前景為三維製作元素,畫面焦點姜文和乘坐的小艇作也都是三維製作的,實拍部分作為完全的輔助,這樣的鏡頭在特效中占的比例是很少的。

結束語

電影拍攝器材的不斷更新和進步,電影鏡頭中推、拉、搖、移的運動方式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這已經是很現實的狀況了,所以我談了很多與跟蹤有關的問題。這裡還有個小經驗可一起分享,之前提到《建國大業》是寬銀幕2.35的影片,拍攝時使用的是全片窗,即2048 x 1556的拍攝範圍,而成片是2048 x 872,上下有部分區域並不需要。在拍攝特技運動鏡頭時,需要很多跟蹤點的信息,可以把跟蹤點放在這個並不使用的區域之內,見圖(十一)上下紅色區域,跟蹤點在這個區域既能解決跟蹤的問題,又免去了後期修跟蹤點的工作,可以提高效率也能節省成本。如果不能滿足需要,再考慮畫面中放置少數關鍵的跟蹤點。

隨著軟體的發展,沒有放置跟蹤點的鏡頭,軟體也會根據鏡頭前後幀顏色區域不同變化,進行自動跟蹤,這對後期生產的確帶來很多好處,我們也希望隨著技術的進步能夠在很多帶有透視、變形、曲變率等複雜鏡頭中也能分擔繁重的工作;但在前期的拍攝中,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工作,學會兩條腿走路,不要把作業都留在後期去完成。

素材的拍攝不同於正戲拍攝,大部分的素材都是畫面的輔助元素,它的作用是對場景環境的建設和烘托。這裡引用電影《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特效師Garman Herigstad一個觀點,他在這部影片的職責就是製作水在各種條件下的效果。他說:你製作的海水效果放在鏡頭中與人們觀察世界的習慣相吻合,則觀眾就會不注意它,而會繼續跟隨情節; 如果特效有問題,觀眾就會立刻覺得畫面不舒服,而又說不準問題在哪裡,從而跳出了影片的情節,打亂了影片的欣賞。進一步引用本片導演黃建新的觀點,看過本片的觀眾,會注意到有兩場飛機降落的場景,鏡頭中的飛機比例要比現實的大很多;還有落在毛主席屋內沒有爆炸的啞彈,它的尺寸超過正常的實彈很多,但觀眾看到這兒時,並沒有感到不舒服,其原因就是符合了觀眾的主觀習慣。再回到特效素材拍攝上,我們不能太專就於需要的素材本身,還要考慮素材作為輔助元素時,觀眾的感覺因素。

文中也提到,對同一鏡頭分次拍攝,需要記錄攝影機詳細的數據和拍攝環境。這個在國內其實是不被重視的,舉個例子:Motion Control不是我們發明的,我們買回來後,用的也是少的可憐,這能說明很多基礎性的工作還很欠缺。

開篇中, 概括的提到了從創作到拍攝的簡單流程,特效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越來越被重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有更多的導演和主創老師們,逐步意識到計算機圖形技術,在很多地方都能夠直接幫助提高影片的質量,開始慢慢地運用這些技術。我們這些在一線拍攝現場的特效同事們,要努力學習和更新新的技術,爭取在不斷的交流中,給主創們更多的發揮空間。我們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希望影片投資方,能夠給拍攝和後期以合理的周期,讓品質在拍攝和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精雕細琢。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發揮了主觀的能動性,我們電影的進步步伐就邁開了。不能懷疑我們是在進步,但仍要努力的繼續學習和積累,讓我們在《建國大業》票房一路飄紅的節日喜慶中獲得鼓舞,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一如既往的求索。


推薦閱讀:

《阿凡達》剝去特效還剩下什麼?
【MP】digital matte painting流程
好萊塢的假血配方:有時會加些花生醬,或者添點兒奶精
如何評價西遊記後傳的特效?
《捉妖記2》和《唐探2》的特效都是一家公司做的,但特效行業依舊富不起來?

TAG:電影后期製作 | 電影特效 | 視覺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