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n production精益生產 01: Lean的歷史以及TPS
自從出生在中國大連的日本人 大野耐一 (Taiichi Ohno)在1945年進入豐田汽車,然後再50年到80年期間逐漸將「Pull sysmtem」,supermarket,KANBAN,Leveled production等應用並體系化成為著名的豐田製造系統(TPS),然後再到1990年著名的書「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中定義了Lean這個概念,在19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股關於Lean的討論,並且讓一些日本專業名詞變得世界知名。
- 」Kanban「 看板,主要指在Pull system 中應用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 「Andon」日語中原意為燈,在生產系統可以指所有顯示生產狀態的可視化管理,在一般汽車企業生產系統中特指一個系統,線上工人操作發現異常後點亮,然後team leader或者其他人員迅速介入幫助,保持生產效率
- 「Poka Yoke" 在錯誤發生之前防止錯誤
- 「Kaizen」 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
在現在的德國汽車行業,這些詞也是隨口就來。
90年代時期的Lean,主要關注在質量管理,標準化,continuous
improvement等。Lean的概念在2000年左右逐漸淡出然後在09年左右又重新進入視野。(關於Lean的發表作品數量 來源:Lean Production
in der Literatur S 16-17)
對於Lean的理解,目前大多數的都是在兩個層面:
- 比較窄的理解:比較窄的理解的Lean或者是Lean production,是一個集成的工具箱。包含比如5S,SMED,TPM,KANBAN等工具概念。這些引用這些工具改進生產,達到Lean Production。
- 比較寬的理解:Lean是一種思想,是一種不僅局限於生產,而是對於整個企業文化的一種改變。是一種著眼於長期的改變過程也是一個企業的目標。比如整個企業範圍的「waste elimination」,發現浪費,改進流程等。
所謂寬窄,並沒有高下之分,lean也沒有標準,也不能說一個企業是否達到了精益生產或者是沒有。
在一個企業想要進行改進,或者是學習lean production的開始階段,最合理的當然是從最底層的工位或者生產線開始,引入精益生產的一些工具,嘗試首先對一小部分進行系統性的改進。而不是一上來就喊口號,我們要精益生產!然後這樣大動干戈的,結果往往不了了之。
Lean的思想,應用在一個製造業企業的四個層面,目標是解決不同的問題,也是使用不同的工具。
日常對於Lean的理解大多在「工具箱」的理解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當一個生產系統設計完成後,所能進行的改變往往比較有限。而大多數製造業成本導向的工作方式,也往往比較難接受一個比較高等級的改變。各個層級進行Lean的改進機會大概是這樣的:
日常生產工程師工作中大多數Lean的改進,往往都是一些工位的5S,工位工序的標準化,MTM,工位的人機工程優化等。這些改進的機會往往非常多而且是非常直觀的就能看到,改進所需的時間成本也非常低,而預期的收益也是非常的直觀,可以預料到改進的結果。但是這些改進的收益也是往往非常有限。
TPS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作為Lean的發明者,Lean的思想的最高水平體現,TPS一直都是全世界企業的學習對象。豐田對於這個系統的描述,用一句話來講大概是這樣的。
最後就是很多人非常熟悉或者不那麼熟悉的,2004年Jeffrey K. Liker 著作中的TPS。描述了TPS的基礎、核心觀念以及目標。
TPS的主要組成部分大概有:
- 左邊柱子Just-in-time
主要理念是建立流暢的flow,並且讓整個系統處於一種恆定的壓力狀態,更易於發現問題以及提高穩定性
- 右邊柱子Jidoka
「自動化」,automation。主要理念是在錯誤發生後,迅速的發現錯誤並且解決錯誤,建立穩定的生產過程。
- 中間的核心 「改善」
對於"改善「,或者continuous improvement,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理解。很多時候比如解決機器問題等都作為了這一部分的內容。但是這裡必須提到在TPS中,對於改善的理解是有一個叫」Paradox of Stability「,可直譯為穩定悖論。
對於一個目前穩定,看起來沒有「明顯瓶頸」的生產線或者生產系統,進行持續改善的時候,首先第一步往往就降低了系統的穩定性。比如先減少兩個工位之間的緩衝(在Lean的理念里,這也是一種浪費),然後如果發現了後邊工位有空閑,或者前邊工位出口堵塞,那麼此時的不穩定,就是暴露出的問題,此時對其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改進,重新回到穩定的狀態。這個新的穩定的狀態相比舊的狀態,就是一種改善。
再比如先通過分析某個工位的工作流程,降低cycle time,如果還是穩定,那麼就完成了一次改善。如果發現了錯誤率上升等問題,那麼再進行分析優化,得到穩定的流程。這樣也是一次改善。
當然解決目前已經發現的問題也是改善,這個穩定性悖論只是一個如何發現、創造改善機會的思想。大多數的生產工程師應該都有足夠的活干吧。
——————————————————————————————————————
內容大多來自於 Lean Production Prof. Dr.-Ing J. Metternich
推薦閱讀:
※如果是人為操作失誤,如何回答客戶的8D報告?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論可走?-泰坦尼克上華人逃生比例的數據分析
※Six sigma項目----乞討術,從業者叫乞丐
※怎麼預估新項目需要的人力?
TAG:精益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