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觀影:熱愛,努力活在當下

準備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猶豫了一番。

第一次去電影院看紀錄片,而我很清楚紀錄片並非我喜好的電影類型。我怕我會看不下去,會因為沒有跌宕的劇情而睡意昏沉,會因為並不出色的拍攝手法而嗤之以鼻,會中途離場而褻瀆這部紀錄真實,沉甸甸又有些悲傷的電影。在和另一部新上的高分動作電影之間糾結之後,我還是決定獨自觀看這部真實而又略顯沉悶的電影。觀影之前我看了幾篇影評,知道電影有些瑕疵,也清楚並非我所好,但是,我還是覺得應該一觀。

電影果如傳言的那樣沉悶而略顯冗長,聽著大部分聽不懂的方言,或者老人們含混不清的訴說,我只能看字幕。然而老人訴說時的眼神,那裡面的閃躲、羞愧、憤怒、失落等等複雜的難以言說的神情,顫抖的嘴唇和眼角,依然把情緒表現的隱忍而真實。聽著看著,眼淚就默默的流了下來……整個電影異常的真實,而且樸素,比很多矯飾的紀錄片都來的純粹。那種平實的敘述和紀錄,才是這段歷史留下的最本真的痕迹。

很理解電影中為何沒有那些痛哭流涕的畫面,因為不忍心。也許那樣的鏡頭是更能打動人,賺取眼淚,但這不是紀錄片該做的。不管怎樣,都應該尊重這些老人,作為當事人,受害者的感受需要被顧及。老人們不止一遍的說:「我記不清了……我不想說了……」。試問,拍攝的人,還有導演和劇組的人,誰能忍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追問下去呢?

影片開始時,幫助組織葬禮的人,從1982年就開始幫助這些受害者,他也坦言,他後悔了。倖存的人從百位數,到十位數,再到個位數,他們的傷疤被一遍遍的揭開,真的太殘忍,這讓他們在最後的日子裡也頗不平靜。而更多的人知道了真相之後,我們想要幫助的這些當事人卻好像過得更為辛苦。

那難道就不做這些紀錄嗎?不揭這些傷疤么?我腦子裡卻又響起了另一部電影中的經典台詞:「過去的如果就這麼過去了,那未來只會更糟!」其實,到底要不要更加深刻的來紀錄這些歷史,也許真的討論不出對錯。所以,請不要苛責什麼諸如拍攝手法、表現方式這些外在的不足了。紀錄片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呈現真實。拍過照片的人都知道,因為取景、角度、光線等原因,即便是個髒兮兮的牆角旮旯,也能拍出美,但那是藝術,不是真實。紀錄片所要呈現的就是真實而已,ta既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麗,也沒有那麼醜陋,就僅僅是真實的存在罷了。

電影沒有太過濃重的悲傷,儘管如此,我仍然情不自禁的數次落淚。他們除了遭受異族的欺辱,還會受到來自同胞的非議。記得昨天看過一篇關於「慰安婦(性奴隸)」中的邊緣人的文章,這個被侵害的群體中不只有女性,還有男性,他們因為是少數中的少數,因而直接被忽視,同樣是鮮活的生命,這種忽視讓人心塞而無奈。那篇文章中講到男孩從日本軍營釋放之後,還再次遭受周邊人的侵害,因而不得不搬了4次家,以躲避這些騷擾。當時就感覺心被揪的生疼生疼的,不明白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個奇怪的世界,到現在也是如此,受害人常常會被再次迫害,輿論有時候完全和人性道德背道而馳,不是譴責懲治那些罪人,反而是再次傷害那些被傷害的人,作為受害人,ta又怎麼說出來!

同樣的,今天中午又看到一條微博,因為近期幼童遭遇猥褻事件頻發,呼籲成立「女童保護」項目,我想問為什麼不是「兒童保護」項目呢?記得之前有看過另一篇文章,文中說道,因為大多數成年人忽視男童的保護,實際生活中男童被猥褻侵害的情況,是多於女童的,而實際上我自己就曾經在小學時被一名老師猥褻,但懵懂無知的我直到大學之後,才知道這已經構成犯罪。

本來是想說電影,一下子扯遠了,回到電影。我記得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眼淚、皺紋、數字……,而是其中幾個老人的笑容,一個小男孩把好吃的分享給奶奶之後,一個奶奶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勳章之後,那綻放出來的笑容,美麗而溫暖,從屏幕後面散發出來,感染著我。還有那篇文章中逝去的老爺爺,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從他愛人的敘述中淡淡的流淌出來……

也許,日本人永遠也不會像德國人那樣去懺悔,去反思在戰爭中犯下的罪惡,但是,作為曾經被迫害民族的一員,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時刻銘記和警醒,但不是仇恨。如果歷史只是留下仇恨,那未免太過辜負那些逝去的歲月和生命。我想,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努力活在當下!

影評人: 綠墨水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郭柯「借錢」拍攝《二十二》的行為?

TAG:二十二電影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