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先飛一會兒」| 阿里王堅博士的三板斧——互聯網、數據與雲計算

造奇新媒體.導讀】:昨天看到王堅博士的演講文章,對其提出的觀點萌發了興趣。於是,找來其在各種場合曾發表過的言論,當細細思忖其中要呈現的核心觀點時,還是很有咀嚼意義的。

[造奇新媒體],會挖掘和發掘這個時代最有洞見的人,讓他們的「新知」照耀普遍大地。當然,我們並不盡然能夠理解他們觀點的全部,正如,當初王堅在一眾人不認可的時候,堅持做雲計算一樣。

所以,沒關係,讓這些思想「先飛一會兒」。今天我們先初步探尋王堅博士眼中的三板斧——互聯網、數據與雲計算。

文 | 劉成軍,造奇智能產業新媒體創始人兼主編,智能產業深度觀察,價值閱讀倡導者

「數據改變商業本質,計算重塑經濟未來。」王堅講到最多的觀念,是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數據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成為公共服務。

互聯網浪潮還沒有結束?

關注互聯網浪潮在國內的發生與演進,其中以互聯網人對於此話題發言居多,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種的觀點:1995年引入中國,「忽如一夜春風來」,進入互聯網時代;2012年,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移動互聯網隨之呼嘯而來;如今,我們又搭上了AI的順風快車……

知名互聯網觀察者keso在《「下半場」其實是一套話語體系》里表達過對「互聯網下半場」概念的不屑——「就像電力帶來的能源革命已經進行了近200年,仍然方興未艾,互聯網帶來的連接革命怎麼可能剛剛過了二十幾年,就已經行程過半?」。

而當下隨著人工智慧的熱潮再起,握有技術和數據優勢的百度,在2015年之後開始鼓吹「下一幕」,並在不久前率先定義自己為「一家AI公司」。已然宣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已經結束了,大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在一次演講結束後,王堅接到一個台下問題:「有了互聯網技術以後,又有了移動互聯網,再後來雲計算、大數據乃至物聯網開始盛行,您覺得下一個技術趨勢是什麼?」。呵呵,好啊,這是多好的問題,代表了當下多少人對「下一步趨勢」的追逐以及困惑。

王堅的回答多少讓技術狂熱者「大跌眼鏡」:至少在五十年以內,互聯網在我有限的知識範圍內還是個技術趨勢。

在對互聯網的認知問題上,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時而被高估,時而被低估。一開始作為工具,「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一會兒「互聯網思維」橫空出世,然後出現「互聯網思維」是個偽命題的聲音;當大家對互聯網還沒達成共識的時候,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而來的移動互聯網呼嘯而至,個人、公司及其他組織都在被席捲。

當下,如果讓王堅來定義互聯網究竟是什麼,就用一句話來定義——「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當人們紛紛把實現放到AI時,他在全球人工智慧大會上卻提出:人工智慧能成為熱點話題,標誌著互聯網對社會發展的又一次推動(詳見:阿里巴巴CTO王堅:機器智能與城市大腦,下一個10年登月計劃)

如何理解這個基礎設施?互聯網具有大規模使用、低成本和極高的便利性或者滲透率。也就是說成為一種普遍存在,供人們生產和生活。

「數據不是搜集起來的,而是被沉澱下來的」

筆者從月初就開始有關數據及工業大數據領域的進展,基於當下企業實際狀況,可以將數據粗略分為存量數據和增量數據,前者包括原有及正在運行的公司級管理軟體ERP、CRM等軟體,還有MES層數據,各類文檔等;增量數據是基於新的價值目標,以適合的規則而新上傳的數據集。

但當我看到,王堅博士一直堅持「數據是被沉澱下來的」,而非「數據是搜集起來的」的理念時,震驚了一下。他還說道,當一個數據被人搜集時,它的價值也就被搜集數據人的目的給束縛住了。

從另外的意義上來說,「搜集來的是信息,沉澱下來的才叫數據。」前者為特定目的而展開的行為和動作。而事實上,難道不是這樣嗎?

大家的疑問在於,不為特定目的而展開的數據及信息搜集,應該是不理性的舉動,不符合價值導向原則,不是企業經濟行為。

「很多人跟我說阿里巴巴數據很有值錢,我聽著就很鬱悶,為什麼鬱悶?當你知道一個數據值錢的時候,這個數據就不值錢了。數據的魅力在於,你不知道今天它能幹什麼,明天它就幫你很多,這是數據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這是互聯網進步帶來的,今天所有的技術進步帶來的。」王堅博士如是說。

看吧,這是一個另外的角度,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角度,「無用之用」。用王堅的話來講就是:「你千萬不要想著利用數據去改進一個現有業務,那不是大數據應該做的事情,而是應該去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

呵呵,不自覺的腦洞大開!數據原來是用來解決未知的問題!

對數據的基礎認識決定了我們的目的,以及最大化數據價值的方式,由此帶來的結果。當然,不排除為針對性解決某些當下瓶頸問題搜集數據並進行分析,從現實出發,本事大多數企業的正常選擇。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兩屆數博會上只強調了一個觀點(詳見文章:馬雲參加兩屆數博會,其實就只講了一件事),不斷強化「數據是新的能源,數據是新的生產資料」的觀點,乍聽起來不會有太大感覺,不就是新時代條件下的基礎能源嗎?

知道看到王堅博士對生產資料的解讀,一下子豁然開朗。生產資料本身並沒有特別稀奇之處,猶如當年發明的電,在當下稀鬆平常,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利用電力的驅動,電腦、電飯煲、電力機車等一眾繁衍開來,這些確實我們生活的全部。

「如果假定互聯網是基礎設施的話,數據就是個新的生產資料,它的價值與土地一樣,沒有辦法直接判定它是否存在價值,直到有人去開荒、蓋房子。數據其實就是如此,它對社會的價值遠遠超出過去。當然,這個生產資料跟所有生產資料有不一樣的地方,用戶需要用自己的方法找尋到它的價值。」王堅說。

雲計算,像電一樣的公共服務

我從在阿里巴巴做雲計算的第一天開始,就告訴自己:「雲計算是一個社會最基礎的公共服務,就像電一樣」——王堅2016年著作《在線

阿里雲計算公司成立與2009年,之初的發展非常艱難,有很多煽情的故事流傳於網路間,留待與後人評說。

雲計算,作為一共資源池化的計算能力,最終演變為一種公共服務,並不是誰都能從一開始就準確預判到的。

比如BAT三巨頭中的騰訊,在騰訊看來,雲計算能力是一種由場景生髮出的賦能工具並不是「無中生有」,然後利用此工具賦能給其他部門和合作夥伴。當然,騰訊雲在騰訊系的地方仍在提升,其所對外的話語體系也與阿里雲越來越相像。

在《在線》這本書中,王堅博士為我們描繪了計算經濟的未來,在計算經濟的框架結構中,「計算是新的公共服務,成為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王堅博士表示,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我們不管多努力,已經是錯過了傳統軟體的這班車了。「中國的企業錯過了發展軟體產業的機會,現在認真一點,很有可能會抓住發展雲計算產業的機會」。

正如百度在發展搜索引擎技術時,一開始就是去IOE的技術架構,而不是像傳統大型企業的軟體運行建構在IOE架構之上。

從2016年的營收數據看,阿里雲計算收費用戶已達50萬,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之後,躋身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

馬雲眼中「換道超車」機會來了。

————————————

【造奇智能產業新媒體】國內第一家正式成立並開展運營的智能製造產業新媒體機構,聚焦工業4.0與智能製造時代的價值創造,以「深度影響智能製造進程,守望智能製造產業成長」為使命,聯接產業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資本等產業核心力量,通過創新和融合力量,提供深度觀察、行業洞見、豐富資訊於一體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平台。


推薦閱讀:

阿里雲新手秘笈包--設置雲桌面環境
白話解析 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係
從打遊戲的顯卡到科學先鋒,一篇文章讀懂異構計算
雙喜臨門!2018春節流量破紀錄 阿里雲CDN被Gartner評定為全球級
分散式系統設計:簡介

TAG:王堅 | 阿里巴巴集團 | 雲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