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價更現實的是創造力教育早已拉開了階層
文 Ana
公號 「小導演」 AA-ANA
人對於創造力的認知差異,就像一線樓市和三線樓市的差距。
以我家為例吧。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
小時候他們教育是:好好讀書,高分考上好的大學,自食其力,就會有好的生活。
但當我大學畢業後參與工作時發現:創造力強的人,並不是因為學歷怎樣,反倒考高分的人很多只是背誦理論的書獃子,腦袋一點都不靈光。
機會不一定獎勵勤奮的人,但絕不辜負有創造力有靈氣的人。
回想上學時的家庭教育,他們總說:好好學習,把你成績搞上去,靜看些亂七八糟沒用的,能提高你的分數嗎。所以電影,音樂,美術,課外活動等統統成了沒用的耽誤成績的罪魁禍首。
然而,當我和眾多不同檔次水平的設計師交流合作時,我發現,那些有靈氣的設計師,他們有文化,有眼界,思維敏捷,而且很會玩~,會玩是我經常驚嘆的,他們玩的高大上,常常給我一種他們是天才的錯覺,我覺得他們的學習成績是玩出來的。反倒很多考「高分」設計師,總是迂腐的找來一堆素材,然後做成一堆火柴盒子。我總覺得寵物店的小房子都比他們設計的更好看。
不同的是,會玩的人比絕大多數教育家對世界的發展和子女的職業教育,有更清晰更準確的判斷。
我們,一邊焦慮100平米以下的學區房要貸多少款,不知該給孩子投資什麼樣的未來,一邊認為學習課外知識是浪費時間的。會耽誤考試成績。
我在做過不同國家的設計方案,見到東西方社會的創意差異,並有幸接觸了各個檔次的設計師之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人永遠不要固執己見。在否定別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別人,取長補短。否則,你的成長,以及下一代的階層狀態,都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因為跟不上時代而倒退。
創造力推動了行業發展和生活進步,讓無數夢想變成現實。為什麼要讓成長和現實脫節呢?
作為一個善於學習和反思的人,今天想跟大家討論兩個問題:
中國的階層固化了嗎?為什麼教育有可能改變階層?
西方的中上層精英,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我們可以學習什麼?
1. 中國的階層遠沒有固化,阻礙上升的,是知識和教育
微信朋友圈曾經有一篇很紅的文章,討論中國的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
但是,我想說,中國的階層固化還早著呢!
我們孩子的差距,主要在英語水平方面,而不是對於成人創造世界的認知方面。但語言只是財富增值的一部分,英文好,並不一定有更好的收入。
所以,為什麼說中國還達不到英國的階層固化?
首先,在英國,階層的固化首先是知識的固化。西方的上層教育,有一套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涵蓋了從科學,到創造力、藝術和安全的各方面。而這套知識系統,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傳承。
相比,中國擁有百年經典的文學作品。但創造力領域,由於我們強調高考分數,所以,歷經百年的創造教育,還沒有形成。而昂貴的私立學校歷史也很短,教學質量千差萬別。
於是,即使身處同一階層,花同樣價錢接受教育的孩子,創造力可能差別很大。
最終決定未來階層分配的,絕不是僅是學校和學區房,還要看父母的眼界,以及他們對於知識的選擇。眼界不同的父母,可以讓當下處於同一家庭條件的孩子,未來分流到不同的社會階層。
說到底,一代人致富,還遠遠談不上階層固化;只有富過三代,才有條件談階層、精英,價值傳承和固化。
其次,在中國,即使是富人家庭,也常常不知道怎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教育思路不清晰,沒有形成系統的創造力教育體系,如何保證創造力傳承?
在中國,可以說階層的固化還需要時間。換句話,逆襲的機會是有的。
那麼,那些富三代的中上層家庭,如何給孩子做創造力教育?
Sam在初中階段,是一個十足的叛逆學生,當時玩重金屬、組樂隊、是老師眼中的「壞孩子」。但是他的父母發現他喜歡用視頻拍攝代替文字,作為自己的日記,來記錄生活。並且常常會給朋友分享自己的新創意,炫耀自己新發明,他在環球小導演俱樂部,非常受歡迎,同學們尊重他的愛好和選擇,在聖誕party還邀請他和樂隊表演,他在俱樂部惡搞的電影作品,幫他輕鬆申請到了全美藝術名校紐約大學電影專業,讓所謂的壞孩子有機會跨越階層,找到自己更好的出路。
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孩子的未來,受家庭環境的引導。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歸屬。
2. 在西方,中下層告訴孩子,要通過勞動賺錢;而中上層教育孩子,要通過創造力解決問題賺錢
想想看,在真實的社會中,那些創造性為他人解決問題的人,往往是創造財富的人。而努力奮鬥不看路的人,除了工資,幾乎無法獲得其他收入。
在家庭中,西方的富人會跟孩子談條件。
比如,孩子想要一件什麼東西,超出了他平時獲得的零花錢,屬於額外開支,他們不會馬上順應,但也不會直接阻止孩子購買。
他們會讓孩子為家人或社區做一件事情,這件事必須能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幫父親篩選了有用的資料),那麼作為交換,孩子可以獲得額外收入。
美國的企業家聊到他兒子,說這個13歲的少年看到家裡人愛吃披薩,就在家裡做好披薩賣給家人,並跟每個人推銷說,比他們常吃得口味好。但這位企業家父親不買賬,說孩子賣貴了,兒子為此還真的去做了改良,調整了原料。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孩子的創意靈感,往往來自家庭環境的引導。家庭的思路,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3. 中下層認為創造力浪費時間,省下時間可以多做一份工作;而中上層認為創造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樂於和孩子談論創造力
對於創造力的態度,也導致了階層分化。
中下層希望通過勞動賺錢,儘早實現財務自由,然後就可以躺著了,但這些人,永遠在中下層生活。
而富人們認為,從來沒有真正的財務自由,創造本身就是一場遊戲,比躺著更舒適高級,所以即使實現了財務自由,他們依然不會停止工作。
中上層的西方富人往往很早就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真實的運作規律是怎樣的,為什付出同樣勞動,有的人把1元變成了100元,而有些人只有1元?
他們不會讓孩子生活在脫離實際的分數真空中。
西方精英家庭的孩子們,6、7歲就開始學習創造。他們的聰明,是建立在對世界的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的。可以說,西方能做到財富的代際傳承,富過三代五代,靠的就是系統的創造力教育,從娃娃抓起,適應現實,思考現實。
當然,我們並不需要都變成上層家庭。但是,還是那句話:
對於教育的最終檢驗,是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早一點建構對於真實世界的認知,早一點思考,會讓孩子的未來減少很多迷茫、恐懼和焦慮。
公號 「小導演」 AA-ANA
推薦閱讀:
※多多成長日記20180329
※美國有沒有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學校?
※多多成長日記20180408
※英國孩子學習自然拼讀的6個階段以及中國孩子學習拼讀的4個方面(家長英語不好也可以在家教孩子)
※嗯哼大王說:我腦子不好,哈哈,真的是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