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識木卡姆 ,聽遍音樂也枉然

文|菁致 圖片|網路供圖

來源|菁致生活館(ID:jzliveshop )

標題結構聽起來如此耳熟,並能勾起你的回憶。閑話少數,步入正題。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個藍色的星球

在這個星球的某個地方,我們叫它家鄉

我們的祖先在那裡

我們出生在那裡

我們的孩子也將會出生在那裡

於是,我們為它而歌唱、舞蹈

——愛爾蘭《大河之舞》解說詞

接觸《聖經》以來就從未忘記裡面那些最深刻的傳奇故事,當我們坐在唐城牆遺址公園中徹夜長談,講述「新月沃地」上游牧的人群和璀璨如巴比倫的文化。依然記得當時那份浪漫,最喜歡與我的愛人,在那些偉大的國王及其文明中,找尋彼此精神的共鳴,而那裡依然是我錯過而還未到達的精神家園。

「世上有十分的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一分給了其他地方;

掃羅王建立古以色列王國,看大衛王如何征服如部落小王國般的耶路撒冷並定都於此,而其子所羅門王將如何將國家推向統治的黃金時代。

世上有十分的憂愁,九分給了耶路撒冷,一分給了其他地方。」

那些從附屬國中搜刮而來被稱為「所羅門寶藏」的巨大財富又去向何從。之後,神離開以色列,隨著所羅門的死去而被分裂成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的巴勒斯坦。

或許我們更了解《聖經》中距今4500多年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夫婦和三個兒子及其妻子,作為新一代人類的種子保存下來。名叫「閃米特」的大兒子繁衍出的「閃米特人」,就是亞洲人的先祖。距今4190年,閃族始祖閃米特的9世孫,挪亞的10世孫亞伯拉罕出生,被稱為阿拉伯人的祖先。

在凡人的愛情中,無論誰的妻子都不會像「撒拉」那樣,將自己的埃及籍女僕「夏甲」送給自己的丈夫亞伯拉罕,為他誕下名叫「以實瑪利」的兒子,並繁衍出居住在阿拉伯半島上永不屈服的閃米特(Semitic)居民。在長風漫卷的大漠與生機盎然的綠洲之間游牧,伴隨他們的還有那些悠遠蒼涼的生活小調。

各游牧部落平靜的生活被古歐洲人大規模遷徙所打破,隨之產生戰爭的同時,所有土著音樂被推動著進入對方的領地而融合。在遷徙趨於穩定後所形成的特有城邦小國之間 ,用駝隊來實現彼此的貿易與交流。除了那些帶有神秘教會色彩的祭祀音樂之外,還有流傳在沙漠商隊里、和著駱駝步伐節奏的歌曲,古樸且單調。

公元622年,Mohammed在安拉的指引下創立了伊斯蘭教,隨後產生了類似祈禱調,吟誦調,讚美詩等音樂形式;所有阿拉伯半島部族在伊斯蘭教義下被統一起來,開始迅速擴張並逐漸強大。隨著如波斯、伊拉克等雅利安人建立的國家被征服後,當地古老而優美的音樂文化也被借鑒,為阿拉伯古樸嚴肅的音樂增加了華麗多彩的風格。

到8世紀中也已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那些以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為紐帶的語言文化群體遍布現今的20多個國家,已趨成熟的阿拉伯傳統音樂也與當地文化相融合併獨具特色。

10世紀中期 ,出生於訛答剌(Otrar)古城(今哈薩克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錫爾河交匯處的)的阿爾法拉比烏斯,編撰了研究古代阿拉伯音樂為主題的《音樂全書》,使豐富多彩的阿拉伯音樂有了自己的理論基礎。1492年之後500年間,阿拉伯音樂增加了西突厥(現西突厥為土耳其)的色彩。

它們的傳統音樂

在樂律與音階

調式與節奏等方面

有許多共同特點

尤其突出的是

他們都共同擁有「木卡姆」

從中亞草原開始,經過西亞到北非等地,這裡流傳著具有阿拉伯音樂特色、名叫「木卡姆」的歌舞音樂。木卡姆起源於阿拉伯語「maqam」,有「音階上的位置」的意思。不同流傳地區對木卡姆的解釋大相徑庭,土耳其人理解"makam"為歌舞音樂的整體調試體系,而伊朗人將木卡姆稱為"dastgah",認為是一種音階類型;在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稱為"nawba",被解釋為「旋轉」。

我們可以將木卡姆理解為一種由很多曲子組成的整套套曲,其中包含了可以用於跳舞,演奏,唱段等的曲目。也可以理解成一種演奏的段落順序,如新疆的木卡姆,以序唱開始,接著是敘事詩,之後就是舞蹈;

而這些曲目樂理,並不像西方的十二平均律那樣將一個八度音程平均分成12等份,而是經歷了具有四分之三音的九律、特色中立音的十七律、以及具有四分之一音的二十四律的變化。它們所採用的調式中,使用了介於大、小三度之間的音程「中三度」,介於大、小六度之間的音程「中六度」;

它們複雜多變的節奏與節拍,可以隨著手鼓數著拍子跳出變換莫測的舞,而我們在平均的節拍中,因音樂而舞蹈;它們音律中獨特的馬卡姆音階(1/4音階)以及很多半階的升音和降音,聽覺中更多異域風情,而我們音樂最小單位只有半音,如C大調中的全全半全全全半;

所以 ,根據木卡姆音樂特性去解釋,可以理解為一種調式音階體系。

這是為喜歡音樂知識的人準備的,如果您不喜歡,請直接跳到下一章節。

誤打誤撞的中古調式

我們時常為那些噪音所煩惱,或者那些單一或無序的震動導致的單調和雜亂,折磨著你脆弱而挑剔的聽覺,長期置入其中簡直生無可戀。如果將各種不同震動產生的聲音,按照特定關係組織起來,可以達到愉悅人心的目的,那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動聽的音樂了。

這種特定關係指的是就調式,即若干個音以一個音為核心(主音),有規律的排列產生的音樂體系。調式中的音,從主音到主音,按高低次序排列起來,叫做「音階」或「調式音階」。不同的調式,它的音階結構是不相同的。

比如:C大調,就是以C音為主音,按照大調的排列規則組成的一個調式,它的排列規則就是:1 2 3 4 5 6 7 i 。

而上述可以看成是有兩個相同性質的四個音符連接起來,他們的音程關係都是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構成四度音程四音符,中間用一個大二度相連,就構成了一個八度音階。

這種由古希臘人發明的四個音符組成的列叫做四音音列(tetrachord)。

這樣的四音音列分為三種,自然四音列(Diatonic tetrachord)、變化四音列(色彩性(Chromatic tetrachord)、四分音四音列(Enharmonic tetrachord)。

對於自然四音列,兩端固定四度,中間音程以「全音-全音-半音」或者 「全音-半音-全音」 或「 半音-全音-全音」進行變化。將同質兩兩結合後產生調式,之後再將調式下移得到四種變體。

兩組四音音節可以組成一個八度,不同的組合最終形成了教會調式,古希臘人就用不同的希臘部落給調式命名了。

時間至中世紀,亦稱中古世紀,音樂理論並沒有得到發展。教會人員在借鑒古希臘音樂時出現了偏差,將這種由錯誤而形成的調式稱為中古調式。雖然所使用的名字相同,但實質已經改變了,這就是中古調式和教會調式的不同之處,不可混為一談。

至16世紀,格拉雷安(H.Glareanus,1488-1563)為8種中古調式又加上了4種:愛奧利亞(Aeolian)調式和伊奧尼亞(Ionian)調式,以及各自的副調式。最終形成了12種中古調式,並非各大網站上所謂的12教會調式。

由此可以看出:

伊奧尼亞調式就是自然大調音階

Ionian Mode(伊奧尼亞調式——自然大調音階):1、2、3、4、5、6、7

愛奧里亞即自然小調式音階

Aeolian Mode(愛奧里亞——自然小調式):1、2、b3、4、5、b6、b7

我們再談木卡姆,它是一種按照某種規律而組織起來的音的序列。依據古希臘音樂理論再進行簡化,得出的結論就是 ,木卡姆的基礎就是一種四音列。

木卡姆四音列

木卡姆流行的區域,西亞、中亞和北非地區大量使用二十四律,像do和re之間的大二度音程(全音)至少可以劃分出四個小的成份,就可得到1/4音和3/4音等微分音。它們還使用了很多降音和升音,如:升1/4音、升半音、升3/4音、降1/4音、降半音、降3/4音。同時還包含了中立三度和中立六律等,這就是木卡姆最具特色的地方。

如果用這些微分音去代替變化四音列(色彩性(Chromatic tetrachord)、四分音四音列(Enharmonic tetrachord)中的那些音,那就變成了木卡姆四音列。如果由此兩兩形成音程關係,那麼這便是木卡姆調式音階,將會呈現給我們一個何等豐富多彩的木卡姆世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叫西尕(Sika)的三音列和叫納瓦(Nawa)的五音列。如同中古調式和教會調式一樣,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四音列、三音列、五音列互相疊置起來,也可以組合木卡姆的調式。上圖就是伊朗木卡姆的基本音階,這也說明了木卡姆具有固定的格式,也體現了它那調式音階的特性;

但是它也是多變的,在木卡姆音樂使用的一萬兩千公里範圍內,地區性風格和個人風格、對調式主音和旋律進行的選擇, 甚至審美意向的不同, 都可以產生不同的木卡姆音階。也正是這種變化,導致世界各地的木卡姆不盡相同。

形式固定卻有多變的音階,規範和變化這兩個矛盾體的有機結合,帶給木卡姆音樂以多變和新鮮的生機。

在二十四律音組成的四音列,通過相互疊合產生了超過100多種木卡姆的調式。其中有l2種調式最為常用,即:納瓦、拉斯特、伊拉克、赫嘉茲、烏夏克、布西里克、依斯法罕、茲拉夫干、布祖爾克、贊祖、胡塞尼、拉哈維。而納瓦、拉斯特、伊拉克和赫嘉茲4種最常用。

如西方音樂中的交響樂般,以某一個調式為中心展開,並以此調性為音樂命名,如貝多芬的「C大調第一交響曲」、莫扎特的「g調第40交響曲」等。阿拉伯音樂也以某個調式來組織一個套曲,並以調式對此曲子進行命名,如「烏夏克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等。我們從來沒有說過,木卡姆調式的名字與地域有關,那麼也不可能僅從名稱來判斷它的歷史與來源。

木卡姆世界裡的萬種風情

沿著絲綢之路,從新疆哈密地區至非洲北部的廣闊地域里,眾多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歌舞,而他們卻對木卡姆情有獨鍾。在一萬兩千公里的地域,可以劃分出四個木卡姆的區域。

北非

作為木卡姆音樂文化鏈條的最北端,北非是歐、亞、非三大洲交集之地。這裡的木卡姆被稱為「努白(nawba)」,表達了「旋轉」意思,兼具歐洲文化中的理性與典雅,也包含西亞文化中的婉轉與細微,更具有非洲土著文明的少許激情,但是各國家的努白在音樂套曲結構上卻各有特色。

在撒哈拉西部沙漠向北延伸到的摩洛哥,努白是不含獨立器樂的聲樂套曲,每套曲子又以逐漸加快的各個部分的歌曲形式而表現出來;在地中海沿岸向東的阿爾及利亞,人們依然記得12套努白中那些以器樂合奏為主的樂曲,聲樂曲的含量被擠壓成每套曲子的最後部分;

繼續向東至突尼西亞,將古典詩詞融入聲樂中,在彈撥樂器與鼓演奏的間奏曲里,去體會6/4拍子的美妙;到敘利亞與埃及,以器樂的即興獨奏為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古典的努白」。在緊接的器樂獨奏與合奏的形式之後,是以當地流行的詩為歌詞而進行自由發揮的聲樂演唱。

在各種努白的演奏中所使用的樂器也不相同,埃及和敘利亞主要使用烏德琴,而摩洛哥卻更喜歡亞巴撥。而他們的努白段落與時間聯繫在一起,每日的不同時間,去演奏特定的曲目。

西亞

亞洲西部到非洲和歐洲的交通樞紐,木卡姆在這裡被定義成調式音階體系。

中東區域,以特殊的三音列、四音列、五音列組成音階,再按照節奏的循環規律進行組織,形成了節拍和重音的音樂形式;

伊朗,木卡姆被稱為「達斯特尕(dastgah)」,意為「組織」,將伊朗400多首曲子按照一定的調式組織成12個套曲,這12套曲被稱為12「達斯特尕(dastgah)」。每套曲子均以引子開始,演奏出調式和旋律,之後逐步開始演奏其他樂章。

土耳其的木卡姆是一種調式音階,音樂由一系列固定的音階組成,並可由音階構成上行和下行的旋律。如古希臘音樂調式一般,木卡姆的類型依然可以再次組合成不同的調式音階。

中亞

原先成吉思汗分封四個汗國的地方,它們有著共同的木卡姆音樂。這裡更趨向於將木卡姆定義成旋律形態。這種旋律隨游牧而生,天生帶著草原文化的原始粗狂。

在亞塞拜然,每一首曲子的名字中就包含了曲子所採用的調子。

在塔吉克、烏茲別克有六套木卡姆,它與中國新疆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六套木卡姆、在曲子結構上是一致的。這些音樂中的節拍形態,鼓的敲擊節奏、旋律走向、調式關係,便是中亞木卡姆的實質。

新疆維吾爾族居住的廣大地方,圍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四個方向,有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東孩木卡姆和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多朗木卡姆四種類型。

從這裡開始,我們將進行漫長的木卡姆體系的介紹。在這橫跨三大洲的歷程中,會有更多美麗的故事與你分享。

《完》

菁致:最文藝的生活引領者!

文:菁致 微信公眾號:jzliveshop 可在微信-發現-添加朋友-公眾號-jzliveshop即可找到本號。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TAG:伊斯蘭教 | 阿拉伯流行音樂 |